中国规划网
登陆 | 注册
当前位置: 主页 > 政策法规 > 规划标准 >

城市规划与建设中的政策思路:理想、现实与理智

时间:2009-12-22 13:25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城市规划必须有理想,没有理想的规划不会是一个好规划;城市规划必须能被赋予实施,难以实施的规划,最多只有理论的价值,但这价值是有限的。?城市规划长期以来重理想,但未必现实,也未必理智。“过去的规划虽出于好心,但专以主观猜想为基础,不是用科学方法或客观标准为基础的”。“有些我们设计得自以为非常理想的环境,但后来……产生以前所未有设想到的变化,糟塌得不成样子”(英前利物浦规划处处长W.鲍尔)。?
理想、现实与理智的综合,最终必须落实到政策中,规划才能得以实现。城市规划必须拿起政策的武器、手段。城市规划必须研究政策,在某种意义上说,城市规划本身就是公共政策。
1 从理想到现实?
    城市规划在图纸上的作业并不难,难的是如何从纸上落实到地上。例如北京市外围规划了一圈绿化隔离系统,总面积为240km?2,但实际上已逐渐被农房建设、各种非农林设施蚕食得只剩下60km?2.为了实现城市绿化隔离带的规划,通常靠政府征地,变集体土地为城市建设用地,包括农民拆迁、就业安置等费用,240km?2(合36.0万亩)就要花上千亿的资金,这几乎是个天文数字。北京市政府通过调查研究,最后提出了两项政策,可以说是迎刃而解了这难题。?
    政策一: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绿化带范围内的农田,不再种粮食、棉花,而改种树、种草。发展林业,并允许结合林木花卉资源发展休闲、娱乐、体育、观光等产业。而林木本身就是很有发展潜力的产业。据上海的报道,种林木的利润是种水稻的25倍,每亩林地产值为2万元,成本约1万元,回报率100%.采用了产业结构调整的政策,就可以较顺利地实现北京绿化隔离带的规划建设的目标。?
    政策二:农房拆1还1.5,允许屋租赁。为了将农房集中、腾出土地进行绿化、对农房拆迁采取拆1补1.5的政策,多出的0.5住房允许农民租赁以解决在林木业、休闲业等发展期间的生活费用来源,给农民以实惠。?
    采用了这两项政策,农民的集体土地所有权不变,国家不必花巨资征用农地,进行城市绿地建设;农民的隶属关系不变,也不必由政府进行就业安置,生活出路得到保障。?
    又如某传统的简棚危屋地区,百姓期盼改造,但政府财力、群众支付能力都很困难,人口密度大,开发商也不敢问津。若以其较好的区位,易地安置,发挥土地级差来求得投资,但在原居住地从事各种小商业服务的居民,易地安置后的生活出路又难以解决,似乎陷入绝路。?
    首先要改变观念:晚地安置的标准打破“一步到位”做法,以合理的容积率,欠合理的人口密度,以两次改建来取代一次新建,以降低易地安置的成本。摆脱“拆简屋建新‘贫民窟’”的思想束缚。只要合理设计,新居住地的建筑质量、日照、通风间距,户外活动场地、绿化环境等肯定都会得到明显改善。虽然人均居住建筑面积还偏低,但这不是衡量居住质量的唯一标准,却解了百姓的燃眉之急。随着日后部分居民追求较高居住的标准而外迁,本居住地的人口将获得疏解,居住水平也得到逐步提高。只要原规划合理,居住区不必两次重建只是两次改建,这是近期利益和远期目标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策略。?其次利用原简棚地区区位优势,开发中高档楼盘。由于社会阶层的分解,中高档楼盘地区就会有不少新兴的服务业,如面包房、咖啡屋、美容院、鲜花店、洗衣房、娱乐体育设施……,这就会产生系列就业岗位。?
    将旧改和新建两个系统串联配套建设,也就可能为运迁居民提供生活的出路。两方面的嫁接,系统的思考就可能找到摆脱困境的办法。唯有以研究为基础,才可能有高水平的决策。?
    2 从理性、感性到理智?
    美国著名建筑师波特曼(J.Portman)在参加了巴西新都巴西利亚落成典礼后写到:“1960年赴南美参加巴西利亚落成典礼的时候,刚看到这座完全由建筑师设计的新城时,我感到非常兴奋,但不久兴奋就变成了失望。这是个毫无人情味的地方,除了像军队般排列的巨大建筑群外,一无所有。某些建筑的确十分有趣,但作为一个整体,它们显得单调平板,完全缺乏对人的尺度,人的需要的理解。我发现,只要对它看上一眼,就会失去逛大街、转小巷、探幽索微的兴趣,因为我已能料到是怎么一回事了”。?
    当前国内不少城市在规划建设中盲目追求“城市形象”,许多建设工程只重气派:大广场、大草地、大马路、大立交等。人口不到50万人的中等城市,按国家标准(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GB50220-95)主干道宽度为35~45m,可有的宽到120m,80m的更是普遍。中小城市的广场动辄10多hm?2,不讲经济效益,社会、环境效益,也背离了“以人为本”的原则。?
    2.1 城市土地的综合应用,促进产业的集聚,提高土地的经济效益?
 
    1933的,世界正处于工业化的高峰时代,“雅典宪章”提出了城市功能分区的概念,在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下是必要的。但1977年当世界开始进入高新技术年代,“马丘比丘宪章”及时地指出功能分区忽视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使城市患了“贫血症”,并敏锐地预见到新技术为打破纯粹功能分区提供了的可能性,提出“努力去创造一个综合的、多功能的环境”。而今世界进入知识经济、信息社会,城市规划更应该为建立综合功能区创造前提。
 
  (责任编辑:玮锋)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推荐内容
热点图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