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艺术网
2003中国建筑艺术奖住宅类评委奖——北京美林•香槟小镇
规划构思
1.对用地的理解及因地制宜规划思路的寻求
前期的规划设计阶段,多次的现场踏勘表明,用地与正南北向的45o的转角是其最为有趣和显著的特征。居住于北京城的居民都往往习惯性地把道路的走向和建筑的排布以平行或垂直地关系进行思维联系,这是由于北京长期的坐北朝南的皇城格局造成的。这样的环境及规划设计格局既带给了人们棋盘格式的方直印象和方向感,又往往使人感到单调和无趣,尤其是缺乏步移景异的视觉满足和心理期待。
研究了美林小镇的用地后,我感到南北的居住朝向应当基本上保持,而与用地所造成的夹角矛盾的解决则恰恰是设计取得突破的机会所在。
设计中采用了三叶虫式的舒缓曲线形成小镇的交通主干,由此带来了如下优势:其一,以曲对直,外方内圆,自然地将建筑物的南向与用地的夹角矛盾得以解决;其二,自然地解决了小区的主要交通需要并将两个主入口有机地联系起来。
2.交通体系的解决因循着“干、枝、脉、果”的规划构想
尽可能清晰、简捷地解决小区的交通,并力图将大量的用地用于景园是规划的又一重要构想。在不断的探讨中,逐步形成了我所称之为“干、枝、脉、果”的路网体系。“干”即舒缓的曲线形小区交通主干,宽7M,并在一侧设人行步道;“枝”即派生于其上的通往住户的道路,其宽4M,同样具有自由、弯延的特色;“脉”即派生于“枝”状路上的直接进入住户前院的进户小径,特别要指出的是,“脉”在“枝”上呈双向通往住户的形态,即“枝”的南北均为入户口,这样,就大量地减少了“枝”的数量,避免了以往通常均为北入口所造成的住户交通干扰,使住户的一侧为小镇的“街”(用于车行),而住户的另一侧则为小镇的“园”(用于人行),从根本上保障了“街”“园”的双重感受,生机与宁静的氛围,交往与安居的体验得以共生。“果”即为住户的前院及其自然延伸的建筑。
3.绿化景园体系与交通体系互为分离,形成系统并行与穿插
在规划的初始即考虑了小镇的设计理念,这就意味着这里不是分田到户式的别墅式的居住特征,而是住户既互相独立又有共同交往可能的镇居的生活氛围。因此,公共的景园及生活空间的创造就显得极为重要了。
规划中,在小镇从南至北环线内中部以一条曲折的流线形成公共景园及活动主轴,其间布局缓步道、各类人群的活动场所及休闲场所,与其相交的是东西向的一条以树林为主的绿化轴;南北向空间中的社区广场、水面景观、跌落步道、儿童活动场、小溪等与东西向绿轴空间内的散步区、喷泉和密植林木所形成的林中小路的气氛恰成对比,形成了景园的“十字形”主轴。
上述中所提及的住户的后园所形成的安宁区域在规划上恰与东西向的密林主轴平行,规划中考虑将其规划为东西主轴的延展体系,同样以植林为主,在疏密之间创造自然、灵性、轻松、舒缓的休闲感和宜居感。
由此,交通体系与绿色体系形成了互相独立,而又如双手的五指互相穿插的有机的解决模式。
4.规划中建筑布局的错落有致以创作自然的小镇特色
国人通常很喜欢欧洲小镇的曲折、自然和步移景异的丰富感受,但欧洲的小镇往往是历经数十年或数百年所形成的,源于骨子里的“自然”。它的特点之一即是在建筑形式和色彩的统一下,建筑的高低错落、方向的丰富变化以及道路的自由延展。
在美林小镇的规划里,是一次建设,但设想浓缩欧洲小镇形成过程中的错落有致的自然风貌,故此,在规划的建筑布局中,我采用了几种层次的“错落”:其一,建筑布局上的疏密有致,打破均一化的建筑间距,建筑间距因应景园及街道设计,形成20M至60M不等的排距;其二,建筑方向的错落,在基本保证建筑的南向布局的同时,有些楼栋形成与正南向的微小的转角,以创作步移景异及“对景”、“借景”的视觉心理满足;其三,每排建筑采取单元的错进或错退,形成行列式的破解;其四,垂直方向的错落,小镇内布局有2层、3层及4层的建筑,其中E户型建筑为2层,放在南侧,既形成天际线的变化,又使人有北高南低的中国传统的空间大感受;其五,南、北两端各特别设计了一栋弧形的建筑,一为正弧,二为反弧,其作用在于,既突破了小镇的建筑的直线感,又为小镇形成了南、北的合抱,在规划上打破了用地的“菱形”的尖角感,增加了圆润的、阴阳合和的空间感,并同时形成了小镇两个起始端的标志性空间感受。
5.规划空间的层次划分
规划中,考虑了小镇的四个层次空间,其一,为住户的私有院落空间;其二,为住户后园空间的延展,即林带空间;其三,为住户前院的延展,即街道空间;其四,为公共景园轴空间及其所派生的广场空间。以上四个层次考虑了生活上和心理上的从私密®半私密®半公共®公共的空间领域的推进和层次的变化,大大增强着住户的宜居性,并与人们生活的行为模式相适应。
规划的成果因循了上述的五大思路,并形成了18.3%的建筑密度,0.46容积率的宜人的低密度形态。
建筑设计
1.现代、简约风格的定位
建筑的风格是多种多样的,美林小镇的建筑风格定位于现代、简约是试图达成与清新、自然、休闲、放松的主旨相适应的思路。设计中,基本上不采用装饰的手法,而是功能决定着形体和外观。
2.户型设计的多样化
由于规划的“街”“园”的双向入户的思路,以及小镇的丰富化,层次化的设想,建筑设计中创作了多达九种主户型及其派生户型。每个户型的设计在外观上有统一的手法,如同国外的小镇有其建造的统一标准,而在空间上则互不相同。如A、B户型依托弧形的布局创作了富于变化的局部弧形的室内空间;C、D户型则采取了相对规则的手法;而E型则是两头大、中间窄,有一个内部侧院的内敛的户型手法,等等。
3.建筑色彩的运用
建筑色彩基调是温暖、自然的镇居生活感受的体现。它的主导色是墙面。设计中运用了两个色系穿插使用,这两个色系均偏暖色,有大背景的统一。其一,用于D、E户型,其色系略偏暖棕;其二,用于其余户型,其色系略偏米色。既统一又变化是这两个色系的相互特性,也就保障了小镇的特征感及丰富感。屋面选用了两种颜色的油毡瓦,一为“古树棕”,二为“水磨灰”,均较沉稳,“古树棕”用于叠拼建筑,而“水磨灰”用于双拼及联排式建筑。这样,屋面颜色的穿插与墙面颜色系统的穿插的共同作用形成了立体丰富。在此基础上,运用外墙壁挂板的“象牙白”和“水磨灰”以第三度层次加以丰富,建筑就在简约的态势下不显单调了。
4.建筑材质的运用
定位于休闲的镇居生活,外墙采用了两种材质,即喷涂及外墙挂板,力图予人放松感。阳台及平台选用了安全玻璃栏板及钢板纹栏板,而一些花格构则选用了金属架构和防腐木构筑,屋面为油毡瓦饰面。细部上,散水采用大块鹅卵石散水,入口侧采用细琢花岗石地面,花园入口则采用硬石广场砖面材。
(责任编辑:玮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