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武山水园林城市初具雏形
时间:2011-05-10 16:14来源:中国规划网 作者:邹俊川 李晓东
|
|
——来自平武的重建报告·城镇建设
五月,行走在涪江沿线,平通、响岩、南坝、龙安……一个个灾后重建城镇如散珠碎玉将九环东线装点,成为涪江上游的一道美丽风景。灾后重建中,平武将城镇建设作为推动城镇化、工业化,联动农业现代化的推动力,科学规划,重点打造,取得了令人惊喜的成果。
城区倍增 建设山水园林县城
今年,围绕“绿色平武、靓丽平武、宜居平武、和谐平武”,平武将以县域驻地龙安镇为中心,以平通、响岩、南坝、古城等九环沿线重点场镇为骨干,继续推进小集镇建设。其中,县城的改造、提升、扩张是重中之重。
平武的思路是,在城镇化、生态化、宜居化上下功夫,全力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滨江园林生态文明新平武。
为实现目标,平武 “旧城改造、新城建设”两手抓。对旧城南街、东门市场等四个片区棚户区改造提升,并治理县城水环境、打造沿江风貌和亮化绿化美化城市,提升旧城形象;新区则重点抓好房地产开发、东皋湾干道提升、滨江河堤打造和行政新区建设项目。据透露,平武已全面启动了新区商住开发,今年力争完成投资2亿元以上。
在灾后重建中,平武县将坚持城镇建设与民族文化、特色产业和生态环境相结合,在提升城镇品位,打造城镇特色上做足文章。
按照“强基、提标、扩容、搞活”八字要求,平武县重点打造古城、豆叩、水晶、大桥、白马5个乡镇,在规划时圈定了红线,严格按规划执行,打造精品集镇和民族特色集镇。
对于平通、响岩、南坝等灾后重建新场镇,则完善提升。通过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平武县对公路两旁进行绿化、美化,以营造安全、畅通的通行环境;对县城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厂,保证正常运行,提高城市污水、垃圾的处理能力和回收利用水平。
城镇联动新农村 靓丽羌乡入画来
羌民族特色的小楼、川西北风情的民居……风格各异、造型别致的农家小院让行走九环东线的游客目不暇接。
在灾后重建中,为避免资金被分割浪费,平武将项目资金进行了整合,以点带面,提升农房风貌、美化亮化城镇、改造村庄庭院、打造精品民居,构建九环沿线、平松沿线“移步移景”的生态文明走廊。
在过去的农村建设中,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往往条块分割,资金不能发挥其应有作用。在平武,三者被捆在了一起,资金进行了统筹考虑,示范片建设向纵深推进。
规划决定建筑的生命力。利用灾后重建重大机遇,平武修订完善了九环沿线风貌规划方案,打破“夹皮沟”、“军营式”的村庄布局,同时规划配套水电路、学校医院等公共设施,实现场镇硬件的“跨越式”发展。
在平通镇,房屋的外观进行了改造,将现代居住文明、羌民族文化底蕴融入了民居的设计建设之中。实现了每一处民居都是一道风景,每一家院落都可以接待游客,每一户村民都可实现增收。
响岩镇在注重绿化、美化的同时,发展农户庭院经济,一座座环境优美、极富特色的川西北农家小院成为了镶嵌在九环东线上的颗颗明珠。
走进南坝镇,鳞次栉比的川西北风格民居,整齐规范的店招,巍峨大气的江油关,气势恢弘的长城河堤……小镇一派恬静安逸,透着浓浓的“蜀汉三国遗风”。
在平武县城龙安镇,新区建设和旧城区改造齐头并进。城市风貌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一个汉藏羌多元文化交融、宜居宜业宜游的山水园林城市雏形初具。
发挥经济带动作用 城镇管理有新招
在南坝镇江油关、长城河堤、龙州中路……操着外地口音的游客不时停下脚步,按动快门,定格下最美瞬间。人群中,不时发出阵阵惊叹声。
灾后重建涌现的新场镇正将较高的关注度转化为生产力。每逢节假日,前来参观的游客多达上万人,当地的羌绣、包谷酒等土特产成了“俏手货”,直接带动了当地的就业和经济发展。新场镇成为平武生产要素的集中地,群众娱乐生活的集中地,也是平武生产力布局的集中地。
现在,南坝场镇面积比震前扩大了一倍。如何管好用好重建设施,造福场镇居民?“三分建,七分管。”虽是山区小镇,但管理标准却向县城看齐,通过建章立制,树立起小城镇管理的“南坝标杆”。
南坝镇在乡镇当中率先成立了城管办,由正科级干部任城管办主任,在人员、经费等方面给予保障。南坝镇还给出30个公益性岗位,成立了环卫队,并聘请了6名城管义务监督员组成了监督队。150个标准分类垃圾桶散布于场镇的各个角落,去年底,还购买了洒水车、压缩式清运车。
管理方面,平武采取行政和市场相结合的办法,加强公益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的维护管理,使重建项目发挥最大效益;把灾后重建成果的整合、转化、提升,把重建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使之成为灾后可持续发展能力。在平武,每一处公益设施都有专人管理维护。对于市场化项目,平武则引入竞争机制,让项目发挥最大作用。中国规划网成都5月10日电
(责任编辑:白雪松)
|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