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湿地公园建设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建立湿地保护政策。城市湿地公园既不能狭隘地理解为种植湿地植物,营造“自然”湿地景观;也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城市湿地+城市公园”;更不应利用宝贵的天然湿地资源,开辟成人工气息浓厚的水上乐园。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应基于湿地的“传统”特性,即地表水的净化和调节之上。同时,也要使湿地环境能够兼具野生的和园林的自然特征。它应以保护或恢复湿地的生态功能为前提,以充分发挥其环境效益为目标,以其充满野趣的领土景观为特色,吸引公众的到来,并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科普活动,达到保护湿地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宣传作用。
见缝插绿
住建部发布“领取企业资质证书的有关说明”
关于重庆千红实业有限公司变更为重庆道格园林景观工程有限公司的公示
重庆市园林局关于加强城市园林绿化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的意见
郑重声明
关于重庆加州园艺有限公司更名为重庆加州园林绿化有限公司及法定代表人变更的公示
关于认真填报2009年度重庆市园林绿化企业报表的通知
根据原有的场地状况,城市湿地公园大致可以分为天然湿地公园和人工湿地公园两类。前者是指利用原有的天然湿地所开辟的城市湿地公园,如荣成桑沟湾国家湿地公园;后者是指利用人工湿地或人工开挖兴建的城市湿地公园,如北京的翠湖国家湿地公园。无论何种类型,都应以形成“自然”湿地生态系统、充分发挥环境效益为主要目标。
城市湿地公园的规划方法
1.城市湿地公园的规划理念
城市湿地公园规划应以湿地的自然复兴、恢复湿地的领土特征为指导思想,以形成开敞飞的自然空间和湿地公园的定义与概念地带、接纳大量的动植物种类、形成新的群落生境为主要目的,同时为游人提供生机盎然的、多样性的游憩空间。因此,规划应加强整个湿地水域及其周边用地的综合治理。其重点内容在于恢复湿地的自然生态系统并促进湿地的生态系统发育,提高其生物多样性水平,实现湿地景观的自然化。规划的核心任务在于提高湿地环境中土壤与水体的质量,协调水与植物的关系。
2.城市湿地公园的规划目标
城市湿地公园规划的总目标在于减少城市发展对湿地环境的干扰和破坏、提高湿地及其周围环境的自然生产力,通过恢复湿地原有的自然能力,使其具备自我更新的能力,并使周围用地的土壤状况得到改善,为植被的恢复创造条件,从而使城市湿地更加富有生命力。同时,还应在城市的各种用地需求之间建立一种平衡,并寻求建立更好的新型共存方式,实现城市湿地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在此基础上营造新的城市公园类型,满足市民日益增长的接近自然的需求。
此外,随着湿地自然生态环境的改善,将为周边的城市、乡村、农业、旅游等行业的发展带来新的契机;再自然化的城市湿地公园景观,将成为市民游憩娱乐的新热点。
3.城市湿地公园的规划方法
为了实现城市湿地公园的规划目标,必须将湿地的整治与景观规划结合起来。首先应开展深入细致的调研工作,从不同层面、不同元素着手,如地下水位、不同层次的土壤结构、不同层面的构成材料等地下状况,及其动植物在地面上形成的痕迹、动物的活动习性、景观要素的变化规律等外貌特征,达到由表及里的规划深度。规划应紧紧围绕“水”的主题,将湿地公园作为生物与能量交换的生态廊道,联系周边的绿地、林地、农田、城市、乡村等各类生态系统,共同形成新的景观整体。
因此,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要将构成湿地整个物质循环圈中的各种要素,如水体、农田、土壤、植被、动物、自然状况、生态系统等等,作为规划的基本要素,融入形成整体性的领土景观规划要求之中。尤其是湿地环境中的各种自然元素,无论其状态如何,自然的或经过人工处理的,都应作为规划中的最重要元素,以构成城市湿地公园景观类型及景观特色的框架。
4.城市湿地公园的规划措施
第一,城市湿地公园规划最重要环节之一,在于实现水的自然循环。首先,要改善湿地地表水与地下水之间的联系,使地表水与地下水能够相互补充。其次,应采取必要的措施,改善作为湿地水源的河流的活力。
第二,城市湿地公园规划的另一最重要环节,是采取适当的方式形成地表水对地下水的有利补充,使湿地周围的土壤结构发生变化,土壤的孔隙度和含水量增加,从而形成多样性的土壤类型。
第三,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还应从整体的角度出发,对周边地区的排水及引水系统进行调整,确保湿地水资源的合理与高效利用。在可能的情况下,应适当开挖新的水系并采取可渗透的水底处理方式,以利于整个园区地下水位的平衡。
第四,土壤作为景观规划的要素之一,在土层剖面上是由不同材料叠加而成的。不同的土壤类型产生了不同的地表痕迹和景观类型。城市湿地公园规划必须在科学的分析与评价方法基础上,利用成熟的经验、材料和技术,发现场地自身所具有的自然演进能力。
城市湿地公园的营建技术
1.湿地土层结构改造
土壤结构对湿地公园的营建起着重要作用。由于砂土营养物含量低,植物生长困难,而且容易使水体快速渗入地下,所以不宜设在最下层。而粘土矿物有利于防止水体快速渗入地下,并可限制植物根系或根茎穿透,故通常采用粘土构筑湿地下层。壤土也可以代替粘土置于底层,但应适当增加厚度。
2.湿地护岸生态设计
作为水陆交界地带的湿地岸边环境的营建也是十分重要的,需要精心考虑。混凝土砌筑的护岸破坏了湿地对周围环境应有的过滤和渗透作用。而人工草坪由于自我调节能力弱,大量的浇灌、除草、喷药等管理措施,极易导致残余化学物质流入水体造成污染。
理想的湿地护岸生态工程技术,是以自然升起的湿地基质的土壤沙砾代替人工砌筑,并在水陆交接的自然过渡地带种植湿生植物。这样,既能加强湿地的自然调节功能,又能为鸟类、两栖爬行类动物提供理想的生境,还能充分发挥湿地的渗透及过滤作用,同时,也在视觉效果上形成自然和谐而又富有生机的景观。
3.确定人工湿地面积
一般来说,湿地面积与水力负荷相关,而与微生物对污染物的降解过程无关。湿地长度与水力停留时间及污染处理程度相关。湿地的长宽比在3∶1到10∶1之间考虑。对于芦苇湿地,长度一般应在20~50米之间。湿地顺水流方向应形成一定的表面坡降比,以利于水体流进湿地,并形成表面过经水流。
4.基床表层设计水深
湿地基床的设计水深应根据栽种的植物种类及根系生长深度来确定,以保证有氧条件下的最大水深,实现较长的接触时间和较好的处理效果。
5.湿地植物配置设计
首先,湿地植物配置应根据所在区域的自然气候条件、湿地的用途及特征,选择适宜的植物组成。其次,在湿地的演化过程中,常伴随着外来物种的侵入,并有可能对湿地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人工配置的湿地动植物随着时间的推移,在物种数量上会有很大差别,因此,需要对湿地公园进行长期的定位监测和人为控制。第三,需要特别关注植物群落的最大生物量。植物生产率的估算,主要是由最大生物量来决定的。植物群落的最大生物量是湿地生态系统健康的重要指标,也代表着湿地演替的相关阶段。湿地植物配置,应尽量采用本地植物品种,以及能被更好地利用或恢复原有自然湿地生态系统的植物种类。同时,还应避免外来物种的入侵,以免造成本地植物在生态系统内的物种竞争中失败甚至灭绝。
6.自然生态管理措施
在湿地植物种植上,一方面,应尽可能地在水陆过渡地带保持一定的自然湿地生境作为缓冲区,采取适当的生态管理措施确保其自然演替和自然恢复过程,以利于湿地功能的发挥;另一方面,在有湿地生境的植被中,植物群落的物种和组成应与湿地生境的自然演替过程相符合,以便有效地促进并加速其恢复过程。必要时应采取分阶段的种植模式,先营造先锋植物群落,待生境特点与立地条件改善后再构建目标植物群落。
湿地生态管理措施的制定及实施过程,关键是确定植物的目标种。在不同的生境类型和演替中,构成目标种的植物种类组成也不同。生态管理措施应有利于保持目标种生境类型的稳定性。在拥有大面积湿地生境类型的城市中,生态植被建设应与生态管理措施并举,才能保护和利用湿地资源。
(责任编辑:玮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