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潍坊启动生态市建设,八年的绿化,让一个“天旱无风三尺土,下雨顿时一街泥”的城市,变成了一个绿色的花园。潍坊之变,始于绿色,缘于绿色,绿色,不再是这座城市的装点,已然成为潍坊的美丽容颜,成为潍坊的城市本色。 绿色定位城市发展新战略 对过去的样子,老潍坊人仍记忆犹新:道路两旁树木稀稀拉拉,市民遮荫纳凉无去处;河流脏乱臭差,周边居民苦不堪言。市民张德民回忆三十年前的潍坊,概括为一句话:“天旱无风三尺土,下雨顿时一街泥”。 而在城市决策者眼里,潍坊地处鲁中平原,城市相对年轻,城区有山无峰,有河无水,有海无沙。城市没有丰富的人文建筑遗存,无论是与省内的青岛、烟台、威海、日照等海滨城市相比,还是与济南、泰安、东营、淄博等内陆城市相比,潍坊的自然优势是短板,城市特色不鲜明。 但另一方面潍坊作为一座平原城市,道路整体框架好,土质优良肥沃,绿化优势得天独厚,而且植绿栽树成本低,见效快。绿色,应是潍坊的城市本色。潍坊的决策者认定,潍坊的城市发展,绿色要先行突破。要将绿色做为新一轮城市发展的战略目标,坚持以绿制胜,打造生态城市,建设绿色潍坊。 为此,2003年潍坊全面启动了生态市建设,实施了“黄土不露天”、“三拆一绿”、“三河综合整治”工程、增绿增色、绿色家园绿色潍坊建设等绿化工程,大搞道路绿化、河套绿化、荒地绿化、社区绿化、单位绿化、庭院绿化、垃圾场绿化、污水处理厂绿化、公厕周围绿化,凡能绿的地方不留1平方米空地。 在2007年市十次党代会上,更是提出:“绿色是潍坊的城市本色”,将绿色提升到城市发展战略目标。到潍坊参加房地产高峰论坛的建设部原副部分刘志峰在来潍后,有感而发,称潍坊为“绿都”。 每年10个亿造出园林城 潍坊植绿,最突出的是三条河的治理,这三条河从上世纪80年代断流,此后垃圾遍地、污水横流,成为市区最脏的地方。从张面河开始,政府开始一条条治理,两侧拆迁到20米至40米不等。河道内埋设集污箱涵,将两岸污水收集后送到下游集中处理,河床蓄水造景,河岸绿化美化,将昔日污水沟改造为城市景观带,现在三条河城市景观带总面积1500万平方,成为城市最靓丽的景点。 三河的改造,既治了污,又绿了地,还成了一道道绿色风景线。城市外围、城乡结合部是最容易出现脏、乱、差的地方,搞外围绿化带,大环境绿化,现在城市主要出入口、进出主干线都做成了景观大道。 自2006年开始,市园林处又在社会绿化方面,率先在同行业内推出“无偿供苗,送绿进社区”等系列社会绿化活动,并连续六年不间断。通过扩大供苗范围,增加供苗种类,加大供苗数量,无偿提供咨询服务和技术指导等多种形式,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绿化,掀起了社会绿化高潮。六年间,已累计为100余个单位(小区)、6万余市民无偿供苗20万株,提供服务咨询、技术指导6000余次。 2006-2009年,市区绿量连续三年以1.5倍速度递增,实现了绿量翻番。而近五年,市区绿化投资达50亿,平均每年10个亿,新增乔灌木近1亿株,新增园林绿地面积1390公顷,新增公共绿地1025公顷,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增加7.1平方米。大笔投入换来的是无价的丰富绿色资产,在改善城市人居环境、提升城市形象、赢得民心的同时,为这座城市增添了一笔无形的绿色财富。 绿色效益的回馈账单 去年夏天,由上海回潍探亲的王先生大发感慨:“刚下高速路口,感觉好像走错了路,满眼的绿,满目的花,车在绿中走,如在画中游,我几乎都不敢认了!”“一个城市是有颜色的,如果说红墙黄瓦是北京的颜色、水墨山水是杭州的颜色,那赏心悦目的绿就是潍坊的颜色。”这是来自湖北黄石的王章先生对潍坊的赞誉。 短短几年,绿化改变了潍坊,成为城市品牌,潍坊更有生机,更具活力。从绿化建设的成效来看,得益最大的是生态环境日益优化的城市和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的广大市民。遍布市区的的公园、绿地、广场、景区等城市园林,满足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如每天清晨、傍晚,都会有大量人员涌入公园、绿地、广场、景区去健身、去休闲、去娱乐,特别是老人和康复中的人竟把公园、景区视为每天必到之处,成了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处场地。 绿化还带动了旅游业的发展,这些年潍坊相继建成的张面河景区、虞河景区、人民公园、白浪河湿地、植物园等公园、景区,设计新颖、植物丰富、景观优美,而且不收门票,更成为人们休闲度假的理想之地,吸引了众多海内外游客。 正是有了绿色这张城市王牌,“十一五”期间,潍坊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4.2%,2010年达到3091亿元,人均突破5000美元;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23.4%,达到202.4亿元;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3.6%,累计完成7840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9675元,比2005年增加9357元。生态环境的日益改善,促进了城市综合实力的全面提升。中国规划网济南3月12日电 记者王艳 (责任编辑:白雪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