叫停高价建绿,倡导因地制宜
走出城市园林建设的三大误区
平地上挖湖堆山、配上亭台雕塑,再花高价买来草皮、大树种上,每年还要耗费大量的水和肥去维护。当前,这样的园林绿化手法,在中国的许多城市大行其道。但这种高价建绿的弊端逐日显现,造成宝贵的水、土、植物等资源的严重浪费,以至于某西部城市的山体绿化一年的水费竟高达400万元,难堪重负,最后只得向社会招标寻求解决方案。近日建设部发布了《关于建设节约型城市园林绿化的意见》,对城市园林绿化中的种种错误做法和认识误区进行纠正,强调因地制宜、合理投入、生态优先、科学建绿,以引导和实现城市园林绿化发展模式的转变,促进城市园林绿化的可持续发展。
误区一:重种草轻植树
大草坪、大广场一度成为中国城市的时髦标志。本来绿化要求树木占70%,草、灌木占30%,可树木成长周期长、形成气候的时间长,一些城市急于求成,为快点见到绿化成果,纷纷种草植绿。这样种草反倒超过了70%,能吸尘、降温、遮阴、固土且生态效益高的树木种植量却不及30%。可当地的暖季性草枯色期长,于是就大量花钱移栽欧洲冷季性草,就算一平方米要花去数元的养护费也在所不惜。成片的绿色草坪背后是养护成本的居高不下,这些草坪的生态效益也不高,还十分娇贵,不能坐、不能踩,只能远观不能近玩,不能让市民们亲近。
为此,建设部在《意见》中明确提出要适当降低草坪比例,对现有草坪面积过大的绿地,要合理补植乔灌木、地被植物和宿根花卉;要加强城市绿化隔离带、城市道路分车带和行道树的绿化建设,增加隔离带上乔木种植的比重,建设林荫道路;通过科学的植物配置,增加乔灌木、地被植物种植量,努力增加单位绿地生物量,充分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实现绿地生态效益的最大化。
北京林业大学博士生导师朱建宁教授认为,种草种树都应科学对待,而不是一刀切。现在要降低草坪比例,主要反对的是种植欧洲冷季性草,而不是反对草本植物,各地都有自己的草本植物,它们的适应性强,不需多少管护也能“春风吹又生”。种树也要选择那些适合当地水土条件的树种,还要合理规划,让慢生树和速生树搭配,比如杨树生长期短,5—10年就能成形,但50年后又老化了,可以先种一些杨树,同时多种一些国槐、银杏等慢生树,让城市50年后还有一些郁郁葱葱、风华正茂的大树。
误区二:重人工轻自然
仿古亭台、西方雕塑小品、大型喷泉仿佛成为中国园林的必备条件,这些人工的装饰品大大增加了城市园林的造价,有的每平方米的造价从500元提高到了1000元。许多城市园林建设只热衷于人工建筑,而忽视对园中水、土、植物的研究。一些地方的人工雕凿还达到了让园林环境改头换面的效果,原本就缺水干旱的城市也硬要挖出个小湖,养护难度和养护成本可想而知。
朱建宁指出,不顾当地自然资源条件,一味追求理想景观类型,既破坏原有本土景观的特征,使外来景观入侵,又增加了园林绿化建设资源的消耗。这种违背因地制宜原则的园林建设模式,还导致全国园林“千园一面”的现象出现。
此次建设部的《意见》提出,反对过分改变自然形态的人工化、城市化倾向,适当减少雕塑等建筑小品和大型喷泉的使用。要加强对城市所依托的山坡林地、河湖水系、湿地等自然生态敏感区域的保护,维持城市地域自然风貌。在建设中要尽可能保持原有的地形地貌特征,减少客土使用,反对盲目改变地形地貌、造成土壤浪费的建设行为。
《意见》对城市绿化中的自然原则也作出了诸多具体指导:要积极推进城市河道、景观水体护坡驳岸的生态化、自然化建设与修复。建设生态化广场和停车场,尽量减少硬质铺装的比例,植树造荫。铺装地面尽量采用透气透水的环保型材料,提高环境效益。鼓励利用城市湿地进行污水净化。通过堆肥、发展生物质燃料、有机营养基质和深加工等方式处理修剪的树枝,减少占用垃圾填埋库容,实现循环利用。要通过合理配置绿化植物、改良土壤等措施,实现植物正常生长与土壤功效的提高。坚决纠正在绿地中过多使用高档材料、配置昂贵灯具、种植假树假花等不良倾向。
误区三:重移植轻水土
某大陆性气候的北方城市园林中,本来耐旱的油松和白皮松生长得非常好,已成活百年了,可自从树底下种植了引进的“冷季型”草后,这些油松、白皮松就树叶枯黄毫无生气。原来,引进的草,在生长期每平方米需要浇灌一吨水,可油松、白皮松这些树的根部长时间浸水就会导致树叶缺氧枯萎,遇到大风时树还可能被刮倒。修剪整齐、漂亮的引进草与原有的古松柏互不适应,这是当今园林中重引进的一个恶果。此外,一些城市违背生态发展和建设的科学规律,急功近利,盲目追求建设所谓的“森林城市”,还出现了大量引进外来植物,移种大树古树等高价建绿、铺张浪费的现象。
朱建宁教授说,重移植轻水土,使城市所依托的自然环境和生态资源遭到了破坏,新移栽的植物和新的生态环境,至少需要十年时间,才能形成新的生态系统,还要像对待婴儿般地加以呵护。如此高昂的移植、养护成本,顾此失彼、除旧立新的生态环境,偏离了我国城市园林绿化事业可持续发展的方向。
对此,建设部在《意见》中提出积极提倡应用乡土植物。在城市园林绿地建设中,要优先使用成本低、适应性强、本地特色鲜明的乡土树种,积极利用自然植物群落和野生植被,大力推广宿根花卉和自播能力较强的地被植物,营造具有浓郁地方特色和郊野气息的自然景观。反对片面追求树种高档化、不必要的反季节种树以及引种不适合本地生长的外来树种等倾向。要推进乡土树种和适生地被植物的选优、培育和应用,培养一批耐旱、耐碱、耐阴、耐污染的树种。在道路改造过程中,反对盲目地大规模更换树种和绿地改造,禁止随意砍伐和移植行道树。
大草坪、大广场一度成为中国城市的时髦标志,可成片的绿色草坪背后却是养护成本的居高不下。
一些地区为了建设节约型园林绿化城市,降低绿化养护成本,在城区积极进行对低适应性植物的改造。图为河南省濮阳市正在实施白三叶改造工程,该工程将把原来栽种的喜肥喜水、容易引起病虫害的白三叶更新为,抗旱性、抗病虫能力强,易管理、易繁殖的地被植物——麦冬。
(责任编辑:玮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