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规划网
登陆 | 注册
当前位置: 主页 > 园林景观 > 园林工程 >

上海园林钩沉

时间:2009-12-21 17:41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半淞园
  上海有条马路叫半淞园路,但半淞园早已消失了。半淞园是一个私家园林,位于黄浦江江边码头附近。清光绪初年,这里有一家姓吴的人家,内有桃园,规模甚大,近百亩地。这里盛产水蜜桃。后来到了宣统元年(1909年),桃园渐衰,园由沈志贤购得,改造成私家花园,并命名为沈家花园。由于沈氏开设同昌公司,所以此园又叫“同昌公司花园”。1919年,园又为姚伯鸿所购,并改造成为公园。
  姚氏将花园改造得很好,其中有听潮楼、留月台、鉴影亭、迎帆阁、江上草堂、群芳圃、又一村、水风亭等,长廊曲折环水,顶部有紫藤,四壁遍嵌玻璃板所印之《快雪堂书帖》,这里观景甚美。但数年后,花园西部被自来水公司购去,建成自来水厂。这里贴近黄浦江,故将江水引入园中,以水为主景;并应唐代大诗人杜甫诗句:“焉得并州快剪刀,剪取吴淞半江水。”(《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所以此园就命名为半淞园。
  据说当时(上世纪20年代)在这里还举行过划船比赛,每年端午节在这里举行“端阳竞渡”,热闹非凡。
  在今兴业路中共一大会址内陈列着一幅照片,是1920年毛泽东送湖南学生赴法国勤工俭学的合影留念照片,这个地点就是在半淞园。
  1937年“八·一三”事变,日机轰炸上海南火车站,半淞园也遭殃,被夷为平地。从此以后,半淞园没有再建,只留下地名。
??也是园
  明朝末年,上海有一位著名绅士乔中炜,酷爱园林,他在城南选择了一块空地,建造别业,取名“南园”。事过境迁,到了清朝康熙年间,此园为上海知县曹绿岩所有;到了嘉庆年间,又转而为文人李心怡所得,并改名为“也是园”(位于今凝和路西,也是园弄60号)
  也是园建造得有板有眼,内有渡鹤楼、明志堂、锦石亭、息机山房、湛华堂、榆龙榭等景点。其中湛华堂内有一副楹联:“有堂有亭有桥有船有树有酒有歌有弦;无贫无贱无富无贵无将无迎无拘无忌。”甚为超然,又有情趣。园中还有方壶钓鳌处、蓬山不远、太乙莲舟、计姗阁、文帝殿等。园内水池中多栽缸荷,夏日荷花别样艳红。
  1876年,在园之西北隅增建水阁廊榭,景致更为秀雅。后来园中又设蕊经书院。也是园到民国初年渐渐衰落下去了。1937年,在“八·一三”事变中被日军所毁。所幸的是园中一块名石“积玉峰”如今尚存,这是在上世纪50年代被园林学家陈从周发现的;现在置于豫园内。
??小万柳堂
  此园位于沪西曹家渡苏州河畔白玉路,十九世纪末建造,为无锡人廉南湖与妻吴芝瑛归隐之寓所、宅园。
  据《三十年来之上海》(钱化佛著)所记,吴芝瑛乃是安徽桐城吴挚甫的侄女,能诗善书,写得一手秀雅的瘦金书,曾得到清廷慈禧太后的赏识。清末“鉴湖女侠”秋瑾与她订下金兰之交。秋瑾殉难后,她与徐自华(秋瑾的至友)为之敛骨,葬于杭州西子湖畔。吴号“万柳夫人”,其宅园也命名为小万柳堂。这里是当时书画之收藏场所,书画界名人纷至沓来。
  堂之东有帆影楼,堂之西有西楼,西楼钩连处为翦淞阁。每当夕阳西下,霞光水影,景致分外瑰丽。堂之南为南园,环以垂柳无数,应“万柳”之意。
  民国以后,小万柳堂渐渐式微,而且数易其主。何时消失,不得而知。
??两个黄家花园
  上海有两个黄家花园,一个在上海西南的漕河泾,另一个在上海郊区的南翔。
  位于漕河泾的黄家花园是上海青帮大亨黄金荣的私家花园,此地原为黄家的祠堂,1923年扩建为花园。黄金荣发迹后,便在这里为他的父母造坟建祠,后来建园。此园直到1935年才最终建成。
  黄家花园规模较大,占地60余亩。内有四教厅、关帝庙、观音阁、百雀岛等建筑。园内辟假山,挖池沼,建亭桥,种植名花异树,景致秀美。还在园门之前特意筑一条路通至漕河泾镇,增加其气派。花园建成时,蒋介石、宋子文等军政要人及诸社会名流均赠送匾仪或亲临祝贺,热闹非凡。蒋介石手书“文行忠信”四字,被勒成石碑,置于四教厅右边的亭子里。
  抗战期间,黄家花园受日军炮火破坏严重。抗战胜利后进行修缮。但到解放前夕,国民党军队在园内驻扎,又遭破坏,后来又焚毁、损坏大半。解放后进行整修,辟为公园,即桂林公园。
  位于南翔的黄家花园,位于如今的南翔铁路编组站之南的星火村境内。此园是黄伯惠黄仲长兄弟的私家花园。园始建于1924年,1928年建成。此园平面呈长方形,占地50余亩。园内有许多国内外的名贵树种。此园以林木为主,收集了海内外许多名贵乔木和灌木,有高大罕见的罗汉松、白皮松,名贵的紫薇、木樨等。黄氏不但爱好园林,还懂得园艺,他自己扦插、嫁接的树也很多,如大雪松、大龙柏、广玉兰等,以及桃树、梅桩等,成为新的名贵品种。园中也有名花,如杜鹃、山茶、月季等,品种也都很名贵。园中也有林荫道,人可沿着曲径小路,幽静安谧,还有土山、水池、小溪、卧石,景观宜人。池内植荷,夏日荷花盛开,无比嫣美,有“映日荷花别样红”之趣。园内有三间平顶平房,说是仿照美国海滩避暑房屋的形式所建,屋内还装置美国进口的卫生设备及发电机等。住在里面,甚为舒适。园主人黄伯惠爱好摄影,并办《时报》,在报上登载他的摄影佳作,在当时他也是一位有名的文化人。
  南翔黄家花园在抗日战争期间,也遭日机轰炸,破坏严重。抗战胜利后重新整修。解放后改为嘉定苗圃。
??愚园
  据钱化佛所述(由郑逸梅执笔)的《三十年来之上海》一书中所说:“愚园原在静安寺东北半里许。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四明张氏所创葺,后屡次易主,民国五、六年后废。今西区愚园路,即以园而得名也。园未废时,其假山上有花神阁,春秋假日,游屐甚众。愚园一度为常州人刘葆良所有,园中具亭台竹木之胜,和张园一味空旷大相径庭,且蓄着猩猩、孔雀、吐绶鸡,以邀游客的观赏。南社同人雅集,常假座愚园”。
  愚园内景点甚多,景色如画。入园过小桥,可见一楼,楼后是个水池,池中建有舫亭,然后为敦雅堂,堂后筑假山,可谓“背山面水”的做法。假山之上,即为花神阁,阁内镌刻着闽人辜鸿铭的诗文。辜鸿铭(1856~1928年),名汤生,福建同安人,曾留学英、法、德等国,精通多国语言,曾为洋务派张之洞幕僚,清末任外务部左丞职。民国初年任教于北京大学,政治思想属保守派,崇拜孔学,反对新文化,但他对国学和对东西方文化交流方面有贡献。园中水池的东、西、南三面,均筑有亭、榭之类的建筑。园之西北设有球场、弹子房等娱乐设施。附近还养有各种动物,那时上海没有动物园,但在愚园里面却可以看到许多珍禽异兽,如虎、豹、猩猩、孔雀、仙鹤等等,供人观赏,游者大饱眼福。愚园中还备有茶点酒肴,供游人食用,这可谓早期的海派园林了。
  每逢春秋佳日,游人纷至沓来,园内熙熙攘攘,十分热闹。外地人初到上海,往往愿来愚园游赏,一睹为快。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唐才常、容闳等人发起的中国国会,就在愚园中的南新厅举行。后来柳亚子等人组织的南社,也曾多次来愚园雅聚。
  清代《光绪上海县续志》中记载:“愚园,光绪十六年四明张氏创葺,二十余年来已五易其主,士女如云,恒选胜于兹假山花神阁,有闽人辜鸿铭英文诗、德文诗石刻。”与上面说的钱化佛所说基本相合。愚园毁后,此石碑下落不明。愚园失于何时,也不得而知,估计被毁于上世纪二十年代初。园的确切位置,是在今愚园路东端,常德路、南京西路范围内,即吉美村、康泰公寓一带。所谓沧海桑田,今愚园已无踪影,但文字的记述则至今尚存,这就是历史。
??吾园
  据清代《同治上海县志》记载,此园原为毛氏外祖母家的邢氏之桃园,后来由李筠嘉收购,改为私家花园,取名“吾园”。园内有带锄山馆、红雨楼、潇洒临溪屋、清气轩、绿波池等景点。清代道光初年,江苏巡抚陶澍因公来上海,想在城内扩建黄道婆祠,即先棉祠,于是收买吾园的一部分建祠,这就是有关吾园的记载。
  又根据另外的文献资料记载,吾园还是个上海近代的书画社。其地点是在上海老城厢西南,原为“印氏桃园”(印、邢二字上海话音相近,可能记述有误,但孰是孰非,有待考证)。此园由当时上海藏书家兼书法家李筠嘉购得。并加以修葺、整理,作为别墅、花园,取名“吾园”。
  园主人李筠嘉在乾嘉年间多次连任上海道台。当时有一位叫李廷敬(沧州人)的文人,与李筠嘉是至友,两人志趣相投,于1803年在吾园共同创办书画会,即“吾园书画会”。参加该会的有:方楷、李学璜、改琦、林镐、洪亮吉、陈复堂、龚自珍及钱杜等,共133人。据李筠嘉编的《春雪集》记载,这许多书画家在集会时为“吾园”留下的纪念作品,包括绘画、诗词等,共250余件。“吾园书画社”前后二十余年不衰。
  清同治年间,吾园由上海道的应宝时购得,改建为“龙门书院”。院内有讲堂、宿舍等四十余间。清光绪年间,科举废除(1905年),这里便改为官立苏松太道龙门师范学堂。直到民国十六年(1927年),与附近陆家浜路迎勋路的江苏省立商业专门学校合并,改为江苏省立上海中学。吾园原校址为其初中部。上世纪30年代,这里改建为住宅区,即龙门村,位于今尚文路133弄先棉祠街80弄。吾园消失了,如今只留下一条街,吾园街,在也是园弄之西。
??梓园
  梓园也称得上是上海近代的一座名园,但如今早已消失了。这座花园位于上海内城的乔家路77号(近光启南路)。梓园的主人叫王震,字一亭,号白龙山人,浙江吴兴人,后来至上海在钱庄里当学徒。此人勤奋好学,在当学徒期间,用业余时间去广方言馆学日语,后来在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任上海日清轮船公司(日商企业)买办。
  清朝末年,上海郁氏家族式微,被迫出让祖辈产业。由于王震与郁家的关系甚密,于是王震就收买了这笔产业,即宜稼堂及其花园。王震购下之后,便大兴园林,并命名为梓园。
  清末日本发生大地震,王震除了捐款外,还将自己书画作品义卖捐赠给日本。后来日本天皇为了答谢王震,一面给他褒奖,另一面又派日本设计师来沪,在梓园中建造几幢日式住宅,以示报答。
抗战胜利后,王震被诬为汉奸,梓园被没收,但没有好好保管,梓园每况愈下,渐渐地衰落了,只有那几幢日式住宅尚在。
??徐氏未园
  徐氏未园简称“徐园”,也属上海早期的名园。但浙江海宁巨贾徐棣山有双清别业,也简称“徐园”,为了避免二者混淆,所以这个园就叫“徐氏未园”。徐氏未园主人是广东巨贾徐润的宅园。早年席涤尘有文“吴淞铁路交涉”(载于《上海通志期刊》第一期),其中记载:“1876年10月18日,沪道冯焌光约同英领事,在徐家花园会商暂行火车保护章程……1880年下半年,工部局将自苏州河浜起,到徐家花园止一段旧路基划进路线,以延长北河南路。”因此可知徐氏未园在北河南路(今河南北路)北段之头。清光绪二年(1876年)的《沪游杂记》(葛元煦著)中说:“粤东徐君雨之(徐润字雨之),于二摆渡河构一园,名曰未园。地虽不广,别具匠心。不数年售与山西票业中,作为公所。”文中的“二摆渡河”是指苏州河今河南北路处,未造桥时这里是个摆渡口。其实徐氏未园就是那时的沪北钱业会馆馆址。所谓沧海桑田,徐氏未园消失了,成了沪北钱业会馆,但后来会馆也消失了,这里成了学校,即今塘沽中学。会馆中本来有两座戏台,一座迁至嘉定汇龙潭公园,另一座迁到豫园内。
??雨园
  雨园是广东人邓雨农(日商买办)的别业、私家花园,故名“雨园”。此园位于今西江湾路,已消失。
  雨园是一座袖珍小园,地仅二亩余。这是一座西式的园林,园内有一个大荷花池。在近园门处,池的后面有一块大草坪,一看就知道是西方园林风格。入大门过荷花池上的小桥至草坪。草坪之后才是洋房,二层,假三层。建筑为别墅形式,不对称,南端是六角攒尖顶的形式,北部为三角尖顶,也是二层,正面上下二层,三开间,为建筑的主体。
  雨园建于民国初年,后来成了公园,1920年对外开放。当时还在草坪上放映露天电影,为我国最早放映露天电影的地方。
??半泾园和万寿宫
  半泾园始建于明代,是赵东曦的私家花园。此园名与当地的地名有关。这里有一条河,名曰半段泾,故名。半泾园的特点是多植桂树,一到秋天,满园桂花香。
  半泾园到了清康熙后期,为当地乡绅曹垂灿的儿子曹一士所购,并重建。清雍正六年(1728年),园中出了奇事;桂花和杏花同时开放,说这是个吉祥之兆,不久曹一士果然登科,家业兴旺,无不欣然。但到了嘉庆年间,曹家渐渐败落了,因此半泾园也渐渐荒芜。光绪十三年(1887年),由当时海防同知刘元楷、知县裴大中集资收买此园,作为上海士绅集议的场所。后来又传闻慈禧太后将要到上海做六十岁生日,于是将部分园址建造万寿宫。万寿宫建成后,此地戒备森严,市民禁止入内。辛亥革命后,此处变成国家公产。
  因此,半泾园中最有名的建筑就是万寿宫。这座建筑除了贺慈禧太后六十大寿外,另一目的是为光绪皇帝“二旬万寿”归政,在此举行团拜、庆贺之用。据《光绪上海县续志》记载,光绪中期以前,按惯例每年新年都要到今复兴东路的关帝庙举行团拜、皇帝生日庆贺等活动,所以这座关帝庙就被说成万寿宫。“岁在屠维赤奋若我皇上飞龙十有五年,皇太后归政礼成,天子亲裁万机,宸纲总揽,德施汜 ,咸与维新……今年恭逢后直二旬万寿,举行庆典。”(《万寿宫碑记》)光绪皇帝登位后一直未能归政,要靠慈禧太后“垂帘听政”,直到光绪20岁(1889年)时才归政。为庆贺“二旬万寿”、“归政”,上海也建造万寿宫。此建筑于1889年动工,年底即建成,建筑形式模仿北京皇宫建筑形式。到了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清政府下令废除科举,“立停科举以广学校”,所以这万寿宫从此便改为城西小学。抗战时期,这里被日军占领,万寿宫遭严重破坏。抗战胜利后,这里仍恢复为学校。园内万寿宫由于年深月久,缺乏维修保养,到上世纪70年代被拆除。如今这里是蓬莱路二小。
??内园
  内园是上海老城隍庙的庙园。此园建于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今归入豫园,作为园的最后一个景区。内园的历史,还要从乾隆时代说起。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上海钱庄业同仁组织成立上海钱业总公所,同所购得城隍庙东首原晴雪堂之地约二亩余,捐赠给城隍庙作为庙园,其“公所”也设于园中。此园位于城隍庙之东,故叫“东园”。
  内园景区特征是布局紧凑,小巧玲珑,构园完整,风格统一。内园虽是个袖珍小园,但不觉得小,纡余委曲,若不可测。内有厅堂楼阁、山石亭榭、池沼花木,布置得十分妥帖,运用借景、对景、隔景、框景等多种手法,小中见大,为江南园林之优秀者,不可多得。
  内园中建筑物精巧无比,有造型美,很耐看。无论梁柱屋檐、门窗隔断、台基栏杆、木雕砖饰,都做得十分精美。内园虽小,但景点却甚多,多以建筑来组景,如静观大厅、凤凰亭、可以观、耸翠亭、延清楼、还云楼、观涛楼及九龙池等。其中观涛楼最高,相传当时在楼上可以见到黄浦江,故名“观涛”。但如今周围高楼林立,楼上早已看不到黄浦江了。
??露香园
  “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这是唐代大诗人李白的《清平调》诗句。上海从前有座园林就叫露香园。此园位于上海老城厢露香园路附近。从前它与日涉园、豫园合称明代上海三大名园。
  露香园建园甚早,始建于明嘉靖年间(1522~1566),明代嘉靖中叶,有一位叫顾名儒的,自湖南做官卸任归来,在城北黑山桥处购得土地,兴建私家园林,称“万竹山房”。
  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顾名儒的弟弟顾名世考中进士,后来升官至尚宝司丞,是职掌皇室玉玺的内官,他也购进与其兄相邻的土地兴建花园,据说在挖地时,曾挖到一块元代书法家赵子昂所书之“露香池”碑,所以将花园之名取为露香园。
  露香园占地近40亩,属中大型园林,建园历时达十年之久。园中主要景点以建筑物为主景:露香阁、露香池、碧漪堂、阜春山馆、分鸥亭、独管轩、积翠冈、青莲池、大士庵等。顾名世觅得优良桃种,园内植桃、产桃,所产的“露香园水蜜桃”为上海桃子上品。另外,他的孙媳韩希孟善画制刺绣,其绣法出自内宫,她将丝线劈为单股,再分别染色,所以刺绣品与画相近,称“画绣”,或叫“顾绣”。“顾绣”名扬天下,其实与露香园也有密切的关系。
  明朝末年,顾氏家庭渐渐衰落,露香园“台榭渐倾,园林亦废”。后来直到清道光年间,由上海知县黄冕动员士绅们捐款,重修露香园。重修时把原来的“万竹山房”也并入园中。可惜后来因为火药局的火药仓库设在露香园中,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4月18日火药仓库不慎发生爆炸,整座园林顿时被夷为平地。
  顾名儒的“万竹山房”旧址,后来以“万竹”为名设立小学,1911年由上海城自治公所拨款所创。1922年,蒋经国曾在此就读,毕业后升入浦东中学。后来该校改为江苏省立上海市实验小学。抗战期间,这所学校又恢复“万竹小学”校名。如今为万竹路上海市实验小学。
??书隐楼和日涉园
  今年7月初,“威马逊”号台风与上海擦肩而过,风力甚大,年久失修的上海古建筑藏书楼“书隐楼”的西厢房轰然倒塌,人们甚为惋惜。“书隐楼”不但是沪上的古代民居,而且更是相当有名的古藏书楼,明清时期号称“江南三大藏书楼”之一,另两处为宁波的天一阁和南浔的嘉业堂,可见它的历史文物之地位。
  此建筑位于老城厢巡道街西天灯弄77号,原为明代陈所蕴(万历进士,官至刑部员外郎、江岳参议等职)的私宅,内有宅园名日涉园。后来陈氏家道式微,其宅及园由浦东陆深后代陆明允所购。陆氏便对此宅作改建,并增建“传经书屋”,即藏书楼。后来陆明允的曾孙陆锡熊考中进士,参与《四库全书》的编纂。因此乾隆皇帝赐《松南小隐图》(由杨基所绘)给陆锡熊;又请至友沈初(乾隆榜眼,官至尚书)题匾“书隐楼”。因此这座建筑也曾显赫一时。
顺便一说,有人认为此屋为沈初所建,其实有讹,也许因为沈初写了“书隐楼”之匾而被误解。
  书隐楼建筑甚为精致,中为正厅,有两进楼房和侧厅。东部有花厅、船厅,住宅内木雕砖雕等甚有艺术价值。到了清朝末年,陆氏家道也渐式微,住宅大部分出让。
  至于日涉园,在明代也颇有名望,号称沪上三大名园之一,还有两个即豫园和露香园。日涉园之创建者应是明代书隐楼主人陈所蕴。相传此园出于当时著名堆山大匠张南阳之手。园中计有尔雅堂、素竹堂、飞云桥、来鹤阁、明月亭、桃花洞、殿春轩等,号称有三十六景。陈所蕴也颇为得意,园建成后作诗自赏:“会心在林泉,双屐足吾事。朝斯夕于斯,不知老将至。”后来其友人也作诗和之:“为圃与为农,岂是公卿事。园林最近家,不妨日一至。” 一至即一涉,就是园名“日涉园”之意,可谓爱不释手。
  日涉园之命运也许比其宅更差,后来因家道衰落,园和宅均为陆明允所购。但陆是个读书人,所以此园到他手里,吟诗题咏,倒也风流;不料后来陆家也渐渐衰落,此园渐被民居蚕食,到了上世纪20年代后,面目全非。
??外滩的公家花园
  如今外滩的黄浦公园,从前叫公家花园,也是上海最早的公园。1845年11月29日,上海道与英国领事签订《上海土地章程》,又称《地产章程》,规定外国人在上海的居留地范围,即租界(settlement)。当时划出自洋泾浜(今延安东路)至李家场(今北京东路)之间,沿黄浦江边上一带为英租界。到1848年,租界的北界又扩大到苏州河边上。但当时章程规定,黄浦江和苏州河河面均属上海主权。后来苏州河与黄浦江交接处长出一块陆地(在苏州河南,黄浦江西),这块地在涨潮时被水浸没,退潮时露出水面。于是到了1868年,英国领事文察斯德与上海道商议,工部局将这块滩地填平,计30.4亩,要求在这里建造一座公园。上海道则认为:“其地虽为工部局所填,但地仍系中国官有,须征钱粮。惟该地位于英领署前,填高以为娱乐之所,设亭建阁,不属营利性质,故即以洋商不得或租或赁,造屋牟利为条件,准其豁免钱粮。如不遵守,地即充公,此纸作废,衡情行事。”
  1868年8月8日,此公园建成并开放,取名为“公家花园”。园的形式当然属西方园林形式,内有宽广的草坪,草坪上有音乐厅,外国人的乐队定期在这里演奏。高大的法国梧桐(悬铃木)亭亭如盖,夏天可以遮日,成为上海避暑的好去处。公园中还有“常胜军纪念碑”及“马嘉里纪念碑”等。这些纪念碑在太平洋战争后被日军拆除。
  公家花园门口有一块告示牌,其中写着“华人不得入内”,“狗不得入内”等字句。当时上海各界对此十分不满,1881年4月6日,在虹口的美国基督教会医院任职的中国籍医生要求进入公园而遭拒绝,他们便联名上书工部局总办韬朋,对公家花园“不准中国人进入表示强烈愤慨,要求租界当局纠正这一错误”。4月28日,《申报》发表署名文章,指出:“是国既名曰公家花园,而不系以'泰西'字样,则其不能为泰西人所私可知;盖是园向归工部局经理,一切用项系于所收中外人等捐款项下动支,况租界华人最众,其所收之捐项在华人为不少,则是园亦当纵华人浏览,不容阻止,庶于公家两字不相悖。”《申报》的呼吁引起全市人民支持,上海商界团体和名绅也加入此行动,反对公家花园不对华人开放。后来经多次谈判,才于1886年5月24日,公共租界工部局同意公园对华人开放,但又规定须穿西装和日本装。这些都是近代中国所受耻辱。解放后,这里改为黄浦公园,大家都可以入园游憩。门票人民币3分,是上海所有公园中门票最便宜的。改革开放后不久,黄浦公园开放,不收门票,它是上海第一个取消门票的公园。
??张园
  张园是晚清上海最有名而时髦的园林了。说它“时髦”,就是它不同于传统的园林,甚至已经超越园林概念,也可以称之为游乐场所了。
  如今张园早已无影无踪,但它的地点还可以找得到,就是在今南京西路之南、石门一路之西、泰兴路以东。这里本来是一片农田,划入租界范围以后,属外国人格农(Grone)所有,他以经营园艺为业,能设计园林及私家花园。当时上海好多外国商人的宅园几乎都是他设计的。格农就在这里辟为住宅兼园圃。园内多植奇花异草,几乎都是从海外运来的。每当花季,色彩斑斓,令人目不暇接。宅屋两侧有幽静的小道,道旁是一片青翠欲滴的竹林,美不胜收。
  清光绪八年(1882年),无锡富商张叔和用重金买下这个园,以供老母颐养天年,命名为“张氏味莼园”,简称张园。不久,他母亲去世,张叔和因见此园“睹景伤怀”,所以想卖掉,但后来经友人相劝,并进行改造,成为一座仿苏州狮子林、网师园等名园形式的大型园林。光绪十一年(1885年),此园建成并对外开放。
  张园初时占地仅20余亩,后来逐渐扩展至70余亩,为上海花园之首。园中遍植奇花异木,辟池沼,种荷花,置假山。除了这些传统园林的内容之外,园内还有弹子房、点膳铺、抛球场、茶座、照相馆、旅馆等。其中最大最高的房子叫安垲地,洋楼形式,中间平坦,四周有楼,上下可容千余人。楼之东北有望楼,拾级登楼可览全上海之景,若逢春秋丽日,游人如织。
张园自对外开放以后,一直免费供人们游览的,里面饭馆、会场均可租用。在众多的游人中,也有许多社会名人,如唐才常、汪康年、蔡元培等。蔡元培等还在此举行上海各界欢迎孙中山的集会;在此还多次举办博览会、演唱会。园中还有演杂技、放焰火等活动,繁华之至,也有点像伦敦的海德公园。
  中国近代文化界和政界名人汪康年(1860~1911),在此园中发起拒俄、反法等集会。汪康年,杭州人,光绪进士,商务大臣兼两江总督张之洞幕僚。他提倡变法,拥护君主立宪。但在文化则崇儒,是国粹派、保守派。
张园后来在风格上逐渐西化,与传统风格合为一体,称得上是上海近代海派园林的典范,园门题“烟波小筑”,但里面却多为近代新的娱乐内容。其中有戏院,名叫“海天胜处”。园中最著名的建筑是西式建筑,即安垲第,但其中也有许多细部是中国传统建筑形式,大有“海派”之味。楼中有戏院、茶座、小吃等。园之西南角有假山,山上建有日本式的建筑。园中水池有小岛,神奇无比,被人们称为“望之若海上三山”。园内还有动物园,其中有海内外珍奇动物、猛禽猛兽,令人争相拍照,留个美丽的倩影。
  张园繁华一时,但也犹有竟时,民国以后,由于大世界、哈同花园之兴起,张园则每况愈下,后来终于衰落,地方也渐渐被民房所侵,到上世纪30年代,竟片甲不留。这可谓沧海桑田,上海之变化可真快。
??哈同花园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曾显赫一时的爱俪园(即哈同花园),到了上世纪40年代后渐渐衰落了。终于到1955年,被一座也曾经红极一时的建筑——中苏友好大厦(即如今的上海展览馆)所取代。从此,哈同花园便被打扫得干干净净,什么也没有留下。
  哈同花园,首先须说哈同(1849~1931)其人。哈同,犹太人,全名叫雪拉斯·阿隆·哈同,又名欧司·爱·哈同。到了上海滩,为迎合中国文化,自取别名“明智居士”。哈同出生在巴格达,他排行第三,后来跟随其父经商到印度的孟买,并入英国籍。哈同于1872年到香港,第二年便登陆上海滩。当时他几乎身无分文,成了个穷光蛋。因为他的舅父认得老沙逊,因此就进了沙逊洋行做看门的,后来又任“跑街”(专在外面办货、收帐或联系业务的人)等职。由于他聪明勤奋,所以到了1869年(清同治八年)便任新沙逊洋行大班(经理)兼营房地产部业务。他继续努力,毫不懈怠,所以深得上司的信赖。但从这时起,他便通过放高利贷的形式,开始涉足房地产业了。
  哈同于1886年与上海的一位女子罗迦陵(原名俪穗)结婚。罗是一个法中混血儿,自幼文秀聪慧,喜爱文学,后来哈同花园命名“爱俪园”,正是此“俪”,加上哈同自己名字中的“爱”组合而成。
  1881年后,哈同任法租界公董局董事,后来又任公共租界工部局董事,他的名气在上海滩一天天响起来了,而且从此也开始财运亨通。终于到了1901年,哈同自以为时机已成熟,所以就独自经营,成立“哈同洋行”,专营房地产业。上海近代有许多的里弄房子,都是他所经营的。当然,在此期间他也不放过其他行当,如鸦片生意,也给他带来巨利。
  有了钱,就要化钱享用,所以在1904年(光绪三十年),哈同便购地筹划建造花园。此园位于静寺路(今南京西路)、哈同路(今铜仁路),规模甚大,面积达300亩。此园于1909年(清宣统元年)建成,曾被人们称之为“海上大观园”。
  哈同花园真可谓“大观园”,其中亭台楼阁、山石池水、奇花异木不计其数,相传有八十三景之多。建筑及其他设施,形式可真谓丰富多采,更是中西杂揉,例如,引泉桥的栏杆是用西式铸铁花洛可可式,桥身花纹则是水泥粉刷的;侯秋吟馆是日本式建筑,但在居室四周却绕有阳台,为殖民地式;听风亭的屋顶是中国宫廷式的,但其柱头却是古希腊科林斯式的;涵虚楼仿江南园林中的楼阁形式,边上长廊有漏窗、美人靠栏杆;天演界戏台则精雕细刻,仿中国传统厅堂形式。在园内还兴办学校,聘请名人雅士,收藏文物,出版书刊。哈同还在园内宴请军政工商各界,召开赈济救灾大会,甚至为革命党人聚会借一席之地,给清代遗老避居以僻静之室,使这里又成为一个政治活动场所。当时冯国璋(1857~1919)是中华民国大总统,民国六年9月,首次发给哈同一枚“四等嘉禾章”。徐世昌(1855~1939)任大总统期间,给他颁发一枚“三等文虎章”、二枚“二等嘉禾章”,一枚“三等嘉禾章”,一枚“慈惠章”。总计他在1917年至1924年间,共获得北洋政府所颁发的奖章12枚,还有勋位三个。被当时政府誉为“器宇恢宏,才识卓超”,真可谓不可一世。
  在哈同花园内,雇佣大批园丁,还有成衣匠、理发师、司机、厨师、佣人、丫头、太监、和尚、尼姑等,最多时达200多人。由于哈同没有亲生子女,所以收养了许多养子养女,有洋人也有华人,如养子乔治·哈同、养女罗馥贞。这些子女都居住在花园中过着享乐生活,如同小姐、少爷那样。著名的乒乓球运动员庄则栋之父庄惕深曾在园中“苍圣明智”学堂任教,为罗迦陵所赏识,遂由哈同夫妇作主,将养女罗馥贞许配给他。
  哈同于1931年6月19日病逝于上海。逝世时财产不计其数,其不动产有:土地近450亩,在沪房屋达800余幢,其中包括住房500余幢,办公大楼24幢,旅馆饭店4幢,仓库3座等。还有动产、金银珠宝、古画、墨迹、雕刻等文物不计其数,据英国领事署估算,其总价值达400万英镑以上。上海是个“冒险家的乐园”,这个词用在哈同头上太合适了。
  哈同夫人罗迦陵于1941年去世,如上所说,他们夫妇无亲生子女,但有不少养子养女,由于人多,财产一时分不均(有“哈同遗产案”),正值此时,太平洋战争爆发,所以日军却获巨利,而且还将这座花园作为兵营,毁坏甚多。后来又遭火灾,真是雪上加霜。抗战胜利后,此园已彻底衰落了。数年后更荒芜不堪,只剩下断垣残壁,几乎成一堆废墟。上世纪50年代初,在此建“中苏友好大厦”(1955年建成),从此这座上海近代最大的园林已无踪影,只留下一些照片和文字资料。
??丁香花园
  丁香花园其实是独立式住宅(别墅)的花园,位于海格路(今华山路849号),占地2.67公顷。这座别墅花园为洋务派首领晚清直隶总督兼北洋商务大臣李鸿章(1823-1901)的纳妾藏娇之地。
  此别墅共有两幢形式基本相同的房屋,今称一号楼和三号楼,建于19世纪末,属殖民地式,建筑比例恰当,虚实得体,造型优美。屋内设施比较齐全,有卫生、消防、暖气等。建筑外部中间凸出,上层为阳台,下为门前过道,但一号楼呈凹形,三号楼呈半圆形。一号楼下层三间住房朝南,里面是客厅、餐厅,其北是厨房和贮藏室,还有佣人用房。二层主房三间,中间凸出大阳台,内为卧室,边上是书房、会客室等。
  丁香花园在别墅之南,园中植有许多丁香,故名丁香花园,当然更因其妾名丁香之故。园内有湖,曰未名湖,湖上设九曲桥,湖中心有湖心亭,为一素色琉璃瓦的八角攒尖顶,顶上有一凤凰雕塑,故称凤亭。湖边上有旱船、假山,皆为传统园林做法,但也有西式花园格调,可谓中西合璧。园内还有曲折的龙墙,琉璃瓦压顶。墙上雕有百余条姿态各异的游龙。环湖还有太湖石堆成各种动物造型,“不似而似”,饶有风趣。园中还有小径、小桥、石洞等。
  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李鸿章死后,后人曾在丁香花园附近的巨泼来斯路(今安福路318号)修建李鸿章衣冠冢。
  丁香花园一号楼由其妾丁香居住,三号楼为藏书楼,内藏书甚丰,称“望云草堂藏书”,后来李鸿章的孙子李国超将这些图书(包括《李文忠公集》、地方志等)保存下来,并赠给震旦大学,后来归入复旦大学。
??虹口公园
  虹口公园建造甚早。早在十九世纪末,这里已为公共租界工部局所属四川路(今四川北路)界外靶子场,后来划出一部分建成公园,1905年建成并开放,初称“新靶子场公园”,1922年改称为虹口公园。
  在虹口公园边上,建有高尔夫球场及运动场,所以于1915年5月15日至22日,在此举行第二届远东运动会,1921年5月30日至6月4日又举行了第五届远东运动会。
  1932年4月29日,在虹口公园内发生了“虹口公园炸弹案”事件,轰动全国乃至东亚。是日,日本占领军和侨民在虹口公园集会庆祝天皇天长节。朝鲜抗日义士尹奉吉向主席台投掷炸弹,炸死占领军司令白川、日本侨民居留团团长河端,炸死日本驻华公使重光葵、驻沪领事村井、占领军军舰队长野村、师团长植田、领署书记官友野。尹奉吉当场被捕,供认不讳。案发后,日本势力在上海两租界大肆搜捕朝鲜爱国侨民。朝鲜独立运动领袖安昌浩、金九、金永铎、金澈先后在法租界被非法逮捕。日本领署藐视中法当局之抗议,拒不释放安昌浩、金九等人。5月31日,尹奉吉被判处死刑,是年11月18日,被解往大斑陆军卫戍刑务所,于12月19日执行枪决。此案激起了上海市民的抗日情绪。
  1937年“八·一三”事变后,上海(中国地界)沦陷,虹口公园全部被日军占领,并改名为“新公园”。由于此地是日本侨民居住集中的地方,中国人很少敢去公园。原公园靶子场东南部,则被日本人改建为“日本上海神社”,用来作纪念和追悼侵华日军战死官兵的灵堂。
  抗战胜利后,公园即由中国政府接管,改名为“中正公园”(中正即蒋介石之名),但民间仍称它为虹口公园。新中国成立后,将公园和体育场分开,命名为虹口公园和虹口体育场。如今虹口公园改名为鲁迅公园,虹口体育场重新改建,并易名为虹口足球场。
??辛家花园
  辛家花园位于今新闸路泰兴路(原称麦特赫司脱路)处,但如今此园早已消失了。
  辛家花园始建于清末年,园主人辛仲卿,据资料记载“……王家厍(沙)辛氏松柏园,主人辛君仲卿,以金陵名士,作沪海寓公。往年曾经商东瀛,慷慨好施,豁达大度,声华藉藉,彼都人士皆愿与订交。自倦游返华,就王家厍购地若干亩,小筑园林,杂莳名卉……后辛君以经营失败,倾其家资,松柏园亦出卖,为他人所有。旋即改造市房,山林变为城市。”(《老上海三十年见闻录·辛家花园之沧桑》陈无我著,大东书局出版,1928年)
  据记载,大约在清宣统二年(1910年),辛仲卿失利,花园大部分产业被盛宣怀购得。到了民国三年(1914年),康有为住在上海时以每月一百二十元的租金,租赁花园的南半部,并建造起好多建筑,如“游存楼”、“补读楼”、“閟清院”、“莲韬馆”、“闻思斋”等,并以部分空地改成花圃及果园等,园中还饲养海龟、袋鼠等珍稀动物,将原来的辛家花园特征大大改变,成为一处更富有海派特色的杂园、奇苑。
  民国十年(1921年),康有为迁居愚园路192号和194号的“游存庐”,地产仍归盛氏收还。不久,盛氏家族将原来的辛家花园的北部建为家寺,此寺庙后来由盛氏捐赠给佛家,改建成为“清凉禅寺”,寺址位于今泰兴路465号。后来其南部即归房地产商,并建为中华新村(今为泰兴路445弄)及新闸路968~1048号沿街房子。据一些年长者说,如今这里还有好几棵高大的广玉兰(即位于中华新村26至34号处)是康有为手植的。但除此之外,很难有辛家花园的旧日遗物留存下来了。
??昆山公园
  昆山公园位于虹口昆山路、文监师路(今塘沽路)一带,此公园早在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公共租界工部局为兴建西童女书院,购得虹口昆山路、文监师路一处的土地建设校舍。第二年学校建成,而旁边还剩下好多空地,于是当局便将这些空地建造公园。公园与女书院比邻,园中还设有秋千、跷跷板等适合儿童玩耍的设施和器械,并于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建成,对外开放,命名为昆山儿童公园(一名昆山公园)。
  昆山公园的大门开在今乍浦路塘沽路的转角处,与西童女书院正对。公园规定,成人携带必须受保护的幼童才能入园,但因为公园位于市中心,居民比较稠密,成人要求入园游憩者较多,所以从民国十九年(1930年)起,又规定每天下午7时至12时,成人可以购票入园。
  昆山公园一直保持到新中国成立后,“文革”期间,公园由于筑防空洞而被破坏。后来在公园的东南部建造虹口区图书馆,公园的西南部建造虹口区少年宫,其他地方也被各个单位蚕食,从此这座公园便消失殆尽。
从1980年开始,当时政府将尚留的一些空地进行整理,重建公园,园名仍叫昆山花园,并免费对外开放,但由于游人多非孩童,而是附近的退休老人,所以原来的“昆山儿童公园”变成了“老年公园”,也许,这些老人正是当年的儿童吧。公园也像人一样变老了,这说起来也颇有情趣。
??汇山公园
  汇山公园位于汇山路(今霍山路)与韬朋路(今通北路)交接处。此园于宣统三年(1911年)6月30日建成并开放。园内有修剪得很整齐的黄杨木丛和大片的草地,显然是西式情调。园内还有一个水池,名“百合花池”。公园不大,但布置得很巧妙,水池与草坪的关系和谐,草坪和树木安排得当。园虽不大,但精致秀丽,小巧玲珑,也很可人。
  汇山公园于抗战胜利后改名为通北公园,但园林的气质已不如从前。新中国成立后,这里改为杨浦区工人文化宫,汇山公园已不存在了。
??兆丰公园
  兆丰公园又名极司菲尔公园,就是现在的中山公园。取名兆丰是由英商兆丰洋行这个名字命名之故。清咸丰十年(1860年),太平军进攻上海,清政府同意工部局在租界以外修造马路以备军用。当时由英商兆丰洋行大班福格筹资修筑静安寺至梵皇渡(今已改名为万航渡)的马路。中文名为“梵皇渡路”,外文名叫Jessfield Road,今名为万航渡路。这一带有不少的地产,均属兆丰洋行。
  清光绪五年(1879年),美国圣公会主教施约瑟购得兆丰洋行地产84亩,创建圣约翰书院,即后来的圣约翰大学(今万航渡路1757号),今为华东政法学院。兆丰洋行将多余之地建造私家园林,即兆丰公园。因为花园在极司什尔路,所以也称作为极司菲尔公园。
所谓“极司菲尔”(Jessfield)这个名字,还有一段趣闻:相传上海开埠之初,有一位葡萄牙商人路过虹口一马戏场侧,听到帐内有一少女哭声甚哀,于是就付金为之赎身,并托付于一位美国传教士。后来这位少女随传教士赴美,就读后复回上海,嫁给传教士。这传教士即为她在沪西购地建屋,因为这位女子名叫极司(Jess),所以这里的地名便叫“Jessfield”,意即“极司之地”。由于这一风流艳闻在当时旅沪的外国人中流传甚广,故“极司菲尔”在外国人中也是知名度很高的地名。
  1914年,公共租界工部局向福格的后人征购兆丰花园,辟为公园,所以此公园又称“兆丰公园”、“极司菲尔公园”、“梵皇渡公园”等名。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进驻租界,第二年(1942年)所谓“收回租界”,故这个公园也随着租界一起收回,并改名为中山公园。
  此公园规模较大,占地达三百二十余亩,其总体为西式格调,园之大门为典型的英国乡村建筑风格。园内建筑当然多西式风格,但也有一些日本式、中国式等东方建筑风格,如塔什干柱子的罗马式花棚,日本式的餐厅,歇山顶的中国式亭子,以及现代派的露天音乐厅等,称得上是“海派”风格了。园中林木很有特色,讲究整体性、大块面,如今这些树木长得更为高大,在上海各园林中,如此成片的高大林木唯此为最。
  园中早年还养有动物,解放后这些动物均迁往西郊公园(即今之上海动物园)。
??外国坟山
  开埠以后,在上海居留的外国人越来越多,有的一辈子在上海,直到去世。这些外国人死后便埋葬在异国他乡的上海。上海一地,外国人就设有好几处坟山。比较著名的有五处,即山东路外国坟山、老北门外国坟山、浦东外国坟山、八仙桥外国坟山、静安寺外国坟山。这些坟山后来大多改为公园了。
  山东路外国坟山位于今山东中路九江路与汉口路之间。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上海外侨集资购得土地两块,建造公墓坟地;但尚未办妥,即由林特赛洋行同意,换成另一块面积更大的地块,即上面说的位于山东路九江路的这一块。此地所建的公墓,主要是为客死他乡的外轮船员提供葬身之地。由于外国船员多实行海葬,须在上海葬敛者不多,而早期宁波籍人在外轮上就业者较多,该坟地几乎成为宁波籍海员的坟地,所以又被称为“宁波坟山”。清同治四年十二月(1866年2月),工部局会议通过决议,租界以及上海外人坟地,统一由工部局管理,故该坟地之地产为工部局所有。随着租界市面日益兴旺,此坟地渐渐地处于市中心,于市容及卫生等均有不利,工部局遂在其他地方另设坟地,并对该坟地的埋葬作出严格的限定。清光绪六年(1880年),英国圣公会宁波籍信徒在此地建立宁波礼拜堂。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宁波籍牧师陈继铎又将旧堂拆除重建,改称圣保罗堂。新中国成立后,教堂和坟地被拆除,改建为山东路体育场。到了上世纪80年代,在此建造黄浦体育馆。
  老北门外国坟山位于今人民路(当时叫民国路,故又叫民国路坟山,即今人民路浙江南路附近)。清咸丰四年(1854年),英、法租界调动万国商团和海军陆战队协助清军攻打小刀会。由于山东路坟地是埋葬海员的,英法等国的战死士兵的安葬要清政府来解决。小刀会被打垮后,清政府当局就将北门城根原露香园公地作为埋葬战死的外国士兵的坟地。以后,战死的洋枪队官兵也被埋葬在这里。到了民国元年(1912年),上海县城的城墙被拆除,这里埋葬的部分遗骸移葬八仙桥坟地,这块地后来建为平民医院。
  浦东外国坟山又叫陆家嘴外国坟山。1860年由基督教海员布道会购得地皮而建造,主要安葬的是在沪去世的外国海员。新中国成立后,这里便改建为浦东公园。
  八仙桥外国坟山位于今淮海中路嵩山路。清同治二年(1863年)由工部局购得租界外地皮建造。今龙门路当时叫坟山路,就是因八仙桥外国坟山而得名。新中国成立后,这块坟地便改建为淮海公园。如今淮海公园北面有淮海公园广场及其他商店,如诚通眼镜店、仙蒂丝流行广场、美能达维修站等,而淮海公园仅为城市绿地了。
  静安寺外国坟山位于今南京西路南、华山路东、延安中路北。大约在清光绪六年(1880年)前后,当时英租界工部局购得租界外的土地建造坟山,埋葬客死他乡的英国及其他外国人之遗体。新中国成立后,这里便改建为静安公园。如今这个公园也成为开放式公园。
??宋公园与宋教仁墓
  宋公园又名教仁公园,即现在的闸北公园,位于上海闸北的宋公园路(今和田路)北端。这里是宋教仁烈士的墓地,此墓建于1914年。
  宋教仁(1882-1913年),湖南桃源人,早年与黄兴一起建立华兴会,后来为同盟会创始人之一,为推翻满清建立民国立下汗马功劳。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宋教仁任法制局局长。同年3月,任唐绍仪内阁农林总长,但不久即辞职。后来他以同盟会为基础,吸收统一共和党、国民公党、国民共进会、共和实进会等,组成国民党,当选理事,代孙中山主持党务。国民党在国会选举中获胜,当时有“内阁总理非宋莫属”之说,因此被袁世凯视为眼中钉。1913年初,宋教仁南下发表竞选演说,主张成立责任内阁,制定民主宪法,反对独裁,使袁世凯更为恼火和惊恐,于是便密谋对宋下毒手,制造震惊海内外的“宋教仁血案”。
  1913年3月20日晚10时许,宋教仁正准备启程北上,在沪宁铁路上海站遇刺。当时腰部中弹,急送沪宁铁路医院。宋即授意黄兴代拟致袁世凯电,请确立宪法,保障民权。次日,袁世凯电复假意慰问,并下令“限期破案”,“依法重惩”。不料因伤势过重,宋教仁于22日凌晨4时27分不治身亡。消息传出后,举国震惊。3月24日,两租界捕房捕获凶手武士英,搜获密谋刺宋的确凿证据,查明此案是袁世凯通过国务总理赵秉钧所干的。一个月后,案犯武士英暴死在狱中。事后,宋案证据通过报刊公布于众,舆论哗然。4月26日孙中山从日本抵达上海,在党内急商对策。6月25日德国驻华大使照会外交部,拒绝引渡宋案要犯洪述祖。于是,孙中山只得作二次革命的打算。
  宋教仁遇刺身亡,后来有谭人凤等为他建墓。墓就建于今之宋教仁墓处。陵墓占地约9亩。墓形为半圆形,墓的顶上有雕塑,雄鹰展翅,爪子踩蛇,意示惩恶扬善,壮志凌云,甚有纪念性。墓前有宋教仁坐像,左手持书本,右手托腮。坐像下有大理石基座,上刻“渔父”(宋教仁号)二字,系章炳麟手笔。其后部还有于右任题字。总的说,墓与雕塑两者构图完整,比例恰当,和谐得体。但可惜此墓在“文革”期间全部被毁。直到上世纪80年代,才按原样重建。
??秋霞圃
  秋霞圃创建于明正德至嘉靖年间(1506~1566年),相传于明弘治十五年(1502年)由工部侍郎加嘉义大夫龚弘(字元之,号蒲川)所建,于明正德年间基本建成,最终于嘉靖年间全部建成。到了明朝末年,此园几经辗转,到了雍正四年(1726年),改属嘉定城隍庙。为其庙园。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又将其东沈氏园并入。
  秋霞圃以狭长水面为中心,水池西北以建筑为主,有四面厅,名“山光潭影”。厅西有黄石假山,山上筑亭,亭名颇具匠心,曰“即山”;登亭可俯瞰全园,还可远眺城厢及郊野。假山下有山洞,曰“归云”;山北有轩,曰“延绿”。池之南还有假山,下有泉流,水好似从山中流出,自然得体。山上有落叶乔木,疏密有致,很讲究手法。若身临其境,顿觉景色幽深,不知尽端所在。北岩临水有“朴水亭”,亭横卧于水面之上,甚有情趣。西部有“丛桂轩”,位于水尽端面水处,其南为“池上草堂”,折向东,有“舟而不游轩”。池东有屏山堂,与丛桂轩互为对景。
  秋霞圃之名,相传取自唐代文人王勃的《滕王阁序》中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明邓钟麟《秋霞圃诗》中有“岂徒雅集追西园,直欲豪华压金谷”。足见园林之豪华。
  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太平军东征时,秋霞圃毁于战火,仅剩湖石数块、荒池一泓。清光绪二年(1876年)起,此园开始修复,先后修复数处景点,但终难恢复昔日之园景。辛亥革命(1911年)时,各地废庙兴学,于是到了民国三年(1914年),当地乡绅汤兆丰在嘉定城隍庙创办启良学校,民国九年(1020年)学校迁至秋霞圃内。抗日战争时期秋霞圃被日军占用,改为军医院,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启良学校仍在此复校。直至新中国成立之后,秋霞圃作为园林,仍未好好修复,到了1960年,政府将秋霞圃列为县级文物,1962年又升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从此便对它进行大规模修复。可是在“文革”期间,园再次遭破坏,直到1979年才再次重修,并于1983年初修复对外开放。
??古猗园
  古猗园原名漪园,“猗”应读yi,读成qi或ji,均是误读。此园位于南翔镇,明嘉靖、万历年间由闵士籍所建。此园由明代嘉定著名竹刻家朱三松所设计。取名“古猗”,是取《诗经·卫风》,有“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此园虽也属古典园林,但其形态已较旷散。
  古猗园最早建于明代嘉靖、万历年间,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古猗园被洞庭山人叶锦购得,并作大修,定名“古猗园”。当时园中景物有逸野堂、小云兜、采香廊、环碧楼、浮筠阁等。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古猗园改属州城隍庙,并成为上海近郊名园之一。
  此园之格局,以洗鹅池为中心,其南北均为草地、林木、山石,建筑点缀其间,视野旷而不奥,甚有个性。园之南有竹枝山,山上有缺角亭,亭少一角,似被故意削去。这是近代的事了,1931年“九·一八”事变,故削去亭的东北角,以表示我国东三省被日军所占,难忘民族之耻,表明抗战之决心。园中有白鹤亭,这是古猗园中的一个内容。相传古时候这里经常有两只白鹤飞来,伫立石上,人们觉得很奇怪。后来有一僧人朝着白鹤飞来的方向前行,并一路化缘,后来他便将所得的钱财,建成一座佛寺。寺建成后白鹤便飞向寺中,然后南飞而去,此后便一去不复返了。人们想念这对白鹤,故这里就叫南翔。古猗园中建白鹤亭,以示纪念。
  古猗园内还有几个有名的建筑,如浮筠阁、不系舟(石舫)、鸢飞鱼跃轩、逸野堂、南亭、微音阁及梅花厅等,均以曲径、小桥相连,游赏路线自然得体。但从总体结构来说,已与今之公园相近了。
??胶州公园
  此公园位于公共租界,西区的星加坡路(今余姚路)胶州路交叉处。公园始建1933年,1935年建成;于是年5月12日开放。胶州公园占地40亩,由公共租界工部局所建。这里虽说是公园,但偏重于体育活动,所以园内有大片草地,还设有露天看台。相传公园布局是参照汇山公园的形式。新中国成立后,此园改作静安区工人体育场,并在其边上建造电影院(即今之江宁电影院)。
  如今,胶州公园似已鲜为人知了,但多数上海人也许不会忘记抗日名将谢晋元吧。此园也与谢晋元有关。谢晋元(1905~1941),广东镇平(今蕉岭)人,字中民,黄埔军校第四期政治科肄业,1937年8月在国民党第八十八师二六二旅任参谋主任,当时随部队开赴上海增防,从而参加“八·一三”淞沪抗战。9月,补五二四团团副缺。10月26日,闸北江湾守军撤退,五二四团断后,谢晋元率第一营四百余人据守在西藏路桥北堍的四行仓库内,坚持作战。战斗十分艰苦,于10月31日率孤军奉命退入公共租界,后被租界当局缴械并羁禁于胶州公园内。谢晋元督率将士不忘爱国,励精图治,拒绝日伪威胁利诱,坚持出操上课,并生产自救,赢得市民极大敬仰和关心。1941年4月24日早晨出操时,遭叛兵郝鼎诚等四人行刺身亡。重庆国民政府下令追赠谢晋元为陆军少将。抗战胜利后此园改名为晋元公园,以示纪念。
??复兴公园
  复兴公园位于辣斐德路华龙路(今复兴中路雁荡路),这里在近代属法租界。1844年,法国与清政府签订《黄埔条约》,在此条约下,法国在上海划定租界范围,规定在英租界以南,东起十六铺,西至徐家汇附近为法租界。复兴公园的历史与法租界有关。1900年,“八国联军”入京时,今复兴公园这块地由法国圈买下来作为囤兵习武之用。后为法国兵撤走,这里便成了一片荒地。直至1908年,由工董局开始筹建公园,当时称顾家宅公园(这里的地名叫顾家宅),俗称法国公园。次年(1909年)6月,公园建成,于同年8月对外开放。因此这个公园至今已近百年了。
  公园开放后,据公园章程规定,不许中国人入内,只有给外国人做保姆的中国人才允许带着外国孩子入内。可是却允许狗入内,只要它被洋人牵着,并加套口罩。这可谓丧权辱国之耻了。直到1928年,由于市民大众愤然之声日益高涨,为避免事端扩大,法租界当局才不得不修改章程,遂于同年6月,新章程出台,允许中国人买门票入园,并取消狗可以入园的条款。
当时在公园内有一块环龙纪念碑,是纪念法国飞行家环龙(Vallon)而建。环龙于1911年在江湾作飞行表演,不幸在跑马厅跌地,机毁人亡,故在此公园立碑纪念。此纪念碑设在公园北端,近环龙路(今南昌路)处,碑面上还刻有诗句,其中有“容福呵!跌烂在平地的人,或没入怒涛的人!容福呵!火蛾似的烧死的人!容福呵!一切亡故的人!”直译成中文,诗味甚差。每年7月14日是法国国庆,法国侨民多来这里举行庆祝活动。
  抗日战争胜利后,法国公园改名为复兴公园,有“民族复兴”之意,公园之南的马路也改名为复兴中路(即辣斐德路),后来复兴公园之名就一直沿用至今。
  复兴公园,由于法国人在此经营,所以公园的整体风格和许多局部,都带有欧洲风味,特别是北侧的两处。东边的大草坪,南有喷泉池、花坛,北为放射形中心对称的草坪和小径,其风格具有法国古典主义园林特征;西边的月季花坛,用椭圆形的草坪和道路,也能令人联想到法国路易十五时代的洛可可风格的园林形态。复兴公园典型地表现了西方传统的园林文化特征,可谓难能可贵了。这是上海乃至全国性的近代文化历史遗产,应当好好地保留下来,它既是供人们游赏的公园,但又称得上是文物。
  复兴公园南侧之景,布局自然得体,无论荷花池、假山、小路曲径等,都显现出我国传统园林特征。它是那么的自然、生动,显示出中国人对自然的见解、人与自然的关系,显示出比较典型的江南传统园林形态,也很可贵。但欠缺的是这两者的东、西方风格似比较对立,难以协调。
??纪念公园
  此公园是为纪念军工路通车而建,故名纪念公园。这座公园位于军工路虬江桥北。当时公园门口还建有军工路通车纪念亭。公园建成于民国九年(1920年)。
  这座公园的最大特点是园中广植梅树及其他的果树。园内还建有春晖别墅,供游人休息,并出售饮料、点心等。在夏天,来公园游憩者甚多,纳凉休息和就餐者络绎不绝。
  此园在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的“八·一三”事变时被破坏。由于它位于军工路,当时这一带很荒凉,没有人来管理,所以此园也就一直无人问津。新中国成立后,由上海市园林处接管,改造成“共青苗圃”。上世纪80年代初,又改建为“共青森林公园”,并于1986年10月1日正式对外开放。园内林木众多,初时尚为小树,如今已树木成林,有森森然之感,颇具自然林区之野趣。
??课植园
  课植园坐落在青浦朱家角(镇)。此园取名课植,其寓意有“课读之余不忘耕植”之意,这正是中国传统的知识分子的一种意识。此园是我国江南大型庄园式私家花园,园主人叫马维骐,字文卿,故此园又叫马家花园。
  课植园占地96.7亩,约64400平方米。园主人马维骐于清末捐得道台官衔,置田产达8000余亩,可属官僚地主。此园建于清宣统三年(1911年)辛亥革命前夜。建造此园耗资30余万两白银,当然园林及其建筑都造得相当考究,其特征可谓中西合璧,博采众长,既有江南传统园林之风格,又有近代上海文化的海派特点。
  课植园后来衰落,改为民居、学校。直到上世纪80年代后才渐渐修复。今园内已修复的主要景点有:轿厅、会客厅、后花厅、迎贵厅、书城、钟楼、碑廊、望月楼、打唱楼、水月榭、课植桥、迎曛阁、倒挂狮子亭、双帛亭等厅堂楼榭计200余间。园内碑廊长达20余米,廊内汇集唐伯虎、祝枝山、文徵明、徐文长(江南四大才子)的真迹碑刻,具有极高的历史文物价值。尚未修复的主要景点有:藕香亭、水晶宫、红房子等。
??醉白池
  醉白池坐落在今上海松江区松江镇南侧。这是个江南古代名园,原为明代大画家董其昌觞咏之处。到清初顺治、康熙年间,归进士顾大申所有。黄之隽在《醉白池记》中写到:“若白太傅居池上,写乐趣于韵语,景物照闲,宛在目睫,……”可见为仿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池上赋诗之意而命名建的。“疏篱延远景,老树入新秋。”“碧荷万柄净方塘,修竹朱藤绕曲廊。”正是当时情景的写照。过去有人以为此园取名“醉白”,是与唐代诗人李白有关,这其实是误传,也许因为李白喜欢饮酒的关系。
  醉白池以池为中心来构园,环池布置景物。池东原有住宅,沿池的东岸有“莲叶东南”、“花露含香”两个方亭,其间连以曲廊。池的西南,池边建有“半山半水半书”亭。南廊壁上有“云间邦彦图”石刻28块,刻松江府“乡贤”百人。池东北为四面厅,原额为王时敏书“醉白池”;园内池上有旱船,用大画家董其昌书额,曰“疑舫”。池西北建水阁,名曰“池上草堂”,横跨水上,乃是消夏之佳处。池边有高大挺拔的香樟,枝干屈曲的盘槐等树。此外,榆、柳、梧桐等,绕屋扶疏,景可入画,与池中荷花相映成趣。庭院环境朴素典雅,错落有致,颇具田园风味。
  如今醉白池保持基本完好,游人络绎,为松江的一处重要景点。
??曲水园
  此园坐落在上海青浦区青浦镇,东临城河。这里原来是青浦(县)城隍庙灵圃,初建于清乾隆十年(1745年)。相传建园时向城中居民每人募钱一文,故又名“一文园”。曲水园中有得月轩、有觉堂、歌熏楼等建筑。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扩地增建,历时达四十余年才建成。园内有二十四景,占地达30余亩。清嘉庆三年(1789年)改名为曲水园。民国十六年(1927年)曾改名为中山公园。
  曲水园内景物以大假山为中心,假山上台级盘旋,山间林木葱郁,景色可人。因为高处,故青浦城郊景物尽收眼底。假山前后绕有荷花池,两边有溪水,西边有长堤贯穿南北,是园内主要游览线。两侧山水相依,亭桥相望。
  曲水园内建筑多集中在园的西南,以凝河堂为主体,其东有花神堂(庭院),堂西隔水有一组院落,以有觉堂为中心,其周围有御书楼、舟而非水、夕阳红半楼、得月楼等相围绕。凝河堂的西北,连有涌翠亭、长堤,堤上有喜雨桥。小濠梁、迎曦,环池鼎立,体态各异,但相互和谐得体。后池曲桥临波,长廊蜿蜒,树荫深处,更显得清幽恬静。园中松槐婆娑,银杏参天。筑园初时所种植的老树,已达数百年,如今仍然扶疏接叶、枝繁叶茂,实为难能可贵。
  曲水园及其建筑,亦可谓半古半今,有几处保持传统江南园林风格,但有几处已似近代公园。园中建筑有古色古香的亭台楼阁,但也有钢筋混凝土的近代形式,这也可谓上海近代文化的海派风格了。
??大花园
  大花园位于今杨树浦腾越路195号,今上棉十二厂旧址,这是中国人自建的上海最早的公共性营业花园。据《点石斋画报》记载,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旅沪广东人卓某,购进“沪北杨树浦之东,广凡二顷”,这里临黄浦江建造一座大花园也别有风味。
  大花园基本上是以中国传统园林格局建造的,据记载,“其中高楼台阁,曲栏斜廊,结构经营,匠心独运,珍禽异兽,嘉木奇卉,无不罗致”,“复于园中凿池为沼,纡折分歧,悉栽荷芰,即以其土累成高阜,其上更建危楼两所,凭栏四望,风景毕显”。主人还将来沪演出后无法带回去的车尼利马戏团的大象、老虎、豹、马等大型动物收买下来,置于园中展示,因此这个花园也应当是上海的第一个动物园。但好景不长,大花园开放仅几年,园址就被盛宣怀创办的机器织布局收买,改建成纺织厂。
??河滨公园
  河滨公园位于苏州河南岸四川路桥与外白渡桥之间。这个公园建园甚早,清末就已建成。河滨公园又称“殷司公园”、“华人公园”及“苏州公园”。这座园林须从清代同治七年(1868年)之事说起。当时英租界经上海道准许,填苏州河黄浦江口的滩地建成公园,即公家花园(今黄浦公园)。但十六年后,光绪十年(1884年),未经中国政府许可,租界当局又将苏州河南岸四川路(今四川中路)以东的滩地填平,建造花园。根据《上海土地章程》条款规定,苏州河黄浦江水道及滩地永远属中国官地。于是,上海道派员到实地测量,发现租界侵夺苏州河滩地一丈余,且临河的土地也属中国人殷司(原名已佚,据英文Ince音译),后来通过领事团,再次转告租界,暂停施工。经领事团调解,租界同意放弃施工。中国方面则把原来坚持的“官地”改称“公用之地”,由中国方面填平后改作公共花园。当时上海道聂缉槼(1855-1911)曾对租界擅自侵夺河滩的行为提出保留意见,他说“予同时认为重要者即该地与其余官有滩岸情形不同,并请贵领袖领事转知工部局,不得根据误解,以为情形相同,任意处置滩岸。”但于事无补。
  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冬,公园建成,于12月18日正式对外开放,当时上海道聂缉槼参加了开放仪式。此公园占地6亩余,园中除了绿化外,还有日晷台、茅亭及少量其他活动设备,并挂有“寰海联欢”匾额。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进驻租界,将许多租界内的纪念碑等拆除,好多纪念碑基石就被扔在此公园中。1986年,在这里发现赫德和巴夏礼纪念铜像的座基,便搬到上海市历史博物馆内。
??豫园
  豫园始建于明代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至万历五年(1577年)建成,距今已有四百余年了。此园的主人是潘允端,上海人,当时任四川布政使。他为了使父母生活愉快,故造此园孝敬之。但长辈没福气,园林还未建成,父亲已病逝。后来潘氏家道又每况愈下,所以只好将此园变卖,由当地绅士们出资购得,然后将此园奉献给城隍庙,作为庙之“西园”。此园在太平天国时曾一度作为“小刀会”的指挥部。后来园林日渐衰败,解放前夕,仅留下三穗堂、大假山、点春堂、萃秀堂、和煦堂及九曲桥等几处。
  豫园既有江南园林之美,又有上海园林之奇。此园以布局紧凑、变化繁多、美中有奇而著称。全园形式多样但风格一致,景区分明,流线明确,并有雅俗共赏之趣。豫园分为下述几个景区。
  大假山景区。这是全园的“序”。从荷花池边入大门,(原先荷花池也包括在豫园内,现在划出)迎面就是一座高大的建筑,三穗堂。“三穗”,意为一稻出三穗,寓意丰收。三穗堂后是一个很狭小的空隙,紧接着就是仰山堂,两建筑之间勾心斗角,精美绝伦。仰山堂有楼,名卷雨楼,这是取唐代王勃的《滕王阁序》中句:“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之意。后面就是大假山。下山向东,经“渐入佳境”廊就到第二景区,万花楼景区。这里有万花楼、鱼乐榭、两宜轩等建筑。这个景区空间变化甚多,特别是其前部,有鱼乐榭、两宜轩、复廊、亦舫等,十分紧凑。过了万花楼东曲廊,经腰门便是第三景区,这个景区空间似有中轴线布局之味,自南至北有和煦堂、打唱台、点春堂、藏宝楼,其东侧假山上还有快楼、静宜轩等。在打唱台之西有个门洞,入门洞转弯抹角来到第四景区。这是豫园中最大的景区,其建筑有九狮轩、会景楼、得月楼、藏书楼及玉华堂等。玉华堂南有一奇石玉玲珑。这是江南三大名石之一,还有两块,一在苏州,瑞云峰;一在杭州,绉云峰。玉玲珑形态奇妙,玲珑剔透,符合我国名石的“皱、瘦、透、漏”的美学原则,关于此石,还有一段不平常的历史。相传宋徽宗爱造园,特别喜爱名石,各地州县常选送给他名花奇石。豫园中的玉玲珑,本来也作为“花石纲”准备送给宋徽宗。但因石重难运,只好作罢。明代时,本为储显所有,他的女儿嫁给豫园主人之子潘允亮,此石作为嫁妆运至豫园。不料运至黄浦江心时,因起风浪而翻船,石沉江底。后来雇人潜入水底用绳拴石,拖上岸来,不料将江底的另一块石也带了上来,而且正好做玉玲珑的底座。置于园中,使豫园更增奇添秀。
  豫园组景分区用墙分隔,但由于手法巧妙,不但不觉得分隔太板滞,反而使景区增添景观内容,这就是园林中的“墙的艺术”了。豫园中的这些围墙,都用龙墙,共有五条龙,即粉墙上部都做出波浪形的墙脊,加上砖雕龙首。这五条龙各有特点,各有名称:穿云龙、卧龙、白龙及双龙戏珠。
??今之豫园,还包括内园,其实这是城隍庙的庙园,本不属豫园。

 

  (责任编辑:玮锋)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