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规划网
登陆 | 注册
当前位置: 主页 > 园林景观 > 景观规划 >

从“设计师花园”引申出的几点思考

时间:2009-12-21 16:51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朱建宁
  编者按:本报3月6日及3月20日的一版相继刊发了《厦门园博会“设计师花园”引发业界观念交锋》特别报道及追踪报道,引起业界极大关注。《逝去的家园———网湿园》的设计师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博士生导师朱建宁教授在看过上述报道后,致电本报,就“设计师花园”、风景园林设计理念、未来中国园林的发展方向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围绕厦门园博园风景园林师园区作品的争论在业界已开展一段时间了,大家从各自的立场和观点出发,表明了各自的态度和看法。我觉得大家非常关心设计师花园,有自己的不同观点,这是值得肯定的,也是有利于行业发展的。但是由于很多人对情况了解得不够深入,发表的观点也停留在表面效果上,使得这场争论显得争的多而论的少。所以我希望借此机会谈谈自己对这个园区及我本人作品的一些看法,目的是把这场争论引向一个比较深入的层次,总结经验教训,从而有助于办好这类园区。
调整园博会办园新思路,探索未来园林设计方向
  从1999年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举办至今,中国各种园林园艺园博览会举办了近10年。我个人的感受是以往的博览会采用的都是“集锦式”造园手法,展示各地的名胜古迹和历史园林,在设计思想方面未能真正起到促进交流、推动行业发展的作用。因此,厦门园博会设立以展示设计师设计思想为主的风景园林师园区,我认为是办园方式上的创新,是值得肯定的尝试,是东西方风景园林师交流设计思想的平台。
  长期以来,西方风景园林界对中国园林大多持批评态度,认为中国更多的是将各种造园要素堆砌在一起的装饰物,从这些作品中看不出设计师对自然的理解与态度,而园林是反映自然文化的载体。作为园林设计师,要考虑的应是这块土地最适合用来做什么、反映出什么样的自然观、对社会和生态环境的态度如何、造园的根本目的在哪里,这些才是园林设计师应该在作品中要表现的东西,也是园林设计的发展方向,表明了风景园林行业与其他行业的差异所在。
  我同意这个观点。从大量中国园林作品里确实很难看出设计师对自然、生态及可持续发展的认识和态度。在这方面,我也深有同感:节约型社会、可持续发展在中国园林界已经喊了几年,多数情况下还停留在口号上,实际落到园子上的内容很少。或者说技术措施有一些,但在设计观念上表现得还很少。可以说,对自然认识得不够深入是中国园林发展面临的最大问题之一。因此通过风景园林师园区作品,揭示中国园林未来发展方向,是厦门园博会设立风景园林师园区的目的之一。
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现代设计师如何把握
  大家都在批评风景园林师园区作品上带有浓重的西方园林味道,这个观点我不完全赞同,至少我本人的作品还是很中国化的。首先要讨论的是作为一个现代设计师,怎样看待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问题,也涉及到发展中的中国园林要不要与国际接轨、如何接轨的问题。现代设计师应该用现代人的眼光重新去审视东西方园林作品,包括中国传统园林。中国3000年的造园史其实到18、19世纪就中断了,近二百多年也没有得到真正的发展。也就是说,我们现在看到的还是两个世纪以前以山水为骨架、以建筑为主体、以植物为毛发、具有居住和游憩功能、人工性较强的宅园。我们说的自然式园林不过是诗情画意中的自然,是理想中的自然,与真正的自然和现实生活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因此,从形式上传承这些二百多年前且现在已失去特定功能的东西,对现代设计师和现代人来说是不合时宜的。在传统园林的现代化方面,历史给我们留下的是一个断层,前辈人并没有给我们这一代留下多少可以借鉴的东西。
  基于此,我认为现代设计师寻找中国园林发展方向的最佳捷径就是借鉴西方的方法研究中国的问题。虽然这种方式不一定完全正确,但通过中西的对比找出中国园林的优劣势,从而提出有针对性的改革措施,至少是发展方向之一。
  从本质上讲,中国园林与西方园林有着许多相通之处,只不过中国人追求的是形式,西方近现代设计师更注重对本质的探索,使得我们将东西方园林的差距拉大了,成为水火不容的造园形式。我认为园林最重要的还是本质,形式是帮助人们认识本质的。至于怎样实现外相与内涵的统一问题,现代社会的发展已经导致分工越来越细,一个人不可能完成整个生产过程。同样,作为一个个体也不可能发现完整的真理,但可以发现一部分真理。因此,现代设计师要做的也不是建立一个完整设计体系,而是力求从某个方面有所突破,在某一方面做细、做深、做透。在此方面西方园林很值得我们去研究,实际上我们对西方园林的了解太少了。
设计是艺术,讲究个性是必然,公众需要引导
  园林设计到底要不要反映个性是眼下中国园林界争议的焦点之一,更是厦门风景园林师园区作品备受质疑的关键所在。我的观点是,园林设计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科学,而是一门艺术,是需要运用科学原理和知识的技艺。园林设计作为一门艺术必然要反映个性,没有个性就不是设计,也不是艺术了,这也是设计和规划的差别之一。中国园林设计的创新能力很低,所以也越来越没有个性了,形成“千园一面”的现象。
  但是,鼓励个性绝不是鼓励设计师任意发挥,而是强调对园林艺术的个性化认识。我认为,设计就是要表明设计师对社会面临各种问题的态度,一个园林作品就要反映社会对自然的态度(这也是西方设计界公认的态度),并通过园林作品的表态起到宣传、启发、教育公众的作用。需要说明的是,园林设计表态不能随便发挥,一定是与自然有关的,与场地的特性及用途有关的,这也应该成为评价一个园林作品优劣的标准之一。
  园林是游赏的空间,也是理解的空间。在园林设计上我有自己的方向,我认为这个方向是与国际相吻合的,也是适应中国国情的发展方向的。也许这个方向与我们这个社会眼下追求的方向不甚吻合,但是应该适应社会方向,还是应该引导社会方向,这是一个大问题。
  我认为,个性是创新所必不可少的,创新需要适宜的社会基础。设计师在追求个性时要考虑公众的接受能力,同时公众也需要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在思想观念上达成共识。现在的情况是,公众被动接受设计师所做的设计作品,缺乏真正意义上的交流。通常情况下,公众对习以为常的东西比较容易接受,对陌生的东西接受起来就比较难,这就需要行业及媒体去引导:让公众学会领会设计师的意图,而不是单纯地看其美与不美,而且美学观念也是可以改变的;要让公众知道园林是人们休闲游乐的场所,是接触大自然的地方,也是学习和理解的地方,而不仅仅是进去照相的地方。我希望公众理解到,我的作品是想让公众体会到场地原本具有的感觉和魅力,进而认识到场地最适宜自然的利用方式。
好作品需要业主、设计师、施工队联手打造,一个跟不上全盘皆输
  成就一个优秀的园林作品,英明的业主、天才的设计师和优秀的施工队伍三者缺一不可。目前国内的现状是:不横加干涉而让设计师放手去搞设计的业主,几乎没有;天才的设计师,非常稀缺;施工队不以挣钱为主而是以出精品为主的,凤毛麟角。设计师们终于盼来了厦门园博园风景园林师园区这个充分展示个人艺术思想的舞台,但是由于场地、造价、工期等原因,在施工过程中我们的园子在设计上的创新点都被改动了,这对设计师来说既感觉到失望,同时也是一个解脱。
  创新是有风险的。作为一个设计师我清醒地意识到这一点。在厦门园博园这个本不适合植物的地方造园,风险就更大了。如果按设计师的设计,把作品完整地建起来,让设计师没有任何遮挡地接受同仁和公众评判,也许会让每个设计师心服口服。不按设计师的施工图去施工,建成的作品设计师自己都不认可的话,再谈论效果意义就不大了,在某种程度上也帮助了设计师。我认为我个人的作品就是经过拙劣的改编后产生的,许多细部设计遭到很大改动,最核心的棕网“栈道”完全未能实现。如果因造价等原因需要调整设计,也应该交由设计师本人完成。这次厦门园博会风景园林师园区施工组织和管理工作出现的失误,是今后应该引以为戒的。
  (责任编辑:玮锋)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