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基层民众“办证多、办事难”的问题,“证明我妈是我妈”等奇葩证明屡见不鲜的现象,国务院办公厅近日转发《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开展信息惠民试点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明确提出以“一号、一窗、一网”作为改革的主要任务,在80个城市进行试点。
一号申请 在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西乡街道,如果想办理环保审批手续,只需带着身份证和申请材料到政务服务大厅,读卡器会读取身份证信息,系统自动填充申报信息,本人无需再填表。 这就相当于给每个市民建了一个档案库,每个人的信息直接从库里提取,不需要重复证明“我是我”,或者“我妈是我妈”。 这是2015年启动的深圳智慧政务服务平台。有了这个平台,原来的“一事一办”变成了“一证通办”。根据《方案》,这一措施将很快推广到80个城市。 《方案》提出的“一号申请”,是把身份证号码作为办理民政业务时唯一的身份标识,避免提交繁琐的材料。将来,只要刷一刷身份证,办理人的“身份背景”就一清二楚,从而不必再东奔西跑开具各种证明材料。 《方案》提出,推动群众办事的“一号”申请,实现“一号”为居民“记录一生,管理一生,服务一生”。分析指出,“一号申请”的实现,关键是要实现证件信息的跨部门、跨层级、跨区域、跨行业互认共享。 国家发展改革委高技术产业司有关负责人说,通过各类电子证照“一号”关联,最终实现以居民身份证号码作为政府办事的唯一标识,避免让群众提交大量的证明材料,充分释放政府部门沉淀信息的潜在价值,变“群众跑腿”为“信息跑路”。 一窗受理 《方案》中提到的第二个主要任务是“一窗受理”。这意味着,很多从前需要跑几个部门才能办成的业务,现在可以在一个服务窗口“一站式”完成。百姓办事“跑冤枉路”、甚至在几个部门间往返奔波的问题将得到解决。 近年来,“一窗”已经在一些城市先行试点。在广东佛山禅城区,过去办理失业登记至少需要跑4个部门盖章,而“一窗化”后,市民只要到街道的行政服务中心,就可以办完所有手续。在吉林长春二道区,从前需要跑3个部门才能办下来的“低保”,如今只要在一个窗口前等上10分钟就可以搞定。 按照《方案》规划,试点城市将建立统一的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和政务服务信息系统,实现政务服务事项“一窗”受理,就近能办、同城通办、异地可办。 一网通办 “一网通办”,则是指利用网络技术,为群众提供更为便捷的民政办理渠道。同时通过“一张网”,将政务服务资源整合起来。 目前,不少试点城市都可以通过网站、微信公众号等方式预约办理业务,动动手指,就可节省不少时间。例如,上海市政府“中国上海”网站改版,力推“网上政务大厅”,还和“中国上海”政务微信互通,共建“掌上政务大厅”。 基于“一网通办”的思路,居民信息库将日益完善,各部门乃至各地区间也将做到资源共享。线上线下的“无缝对接”,将使手机客户端、微信公众号等网络渠道与“政务大厅”一道成为政务办理的重要形式。 “‘一号、一窗、一网’不仅便利百姓生活,也极大节约政府的行政成本。”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燕继荣向本报表示。 但他也强调,“综合”“共享”的前提是标准的统一。“各行政部门要统一服务标准,整个系统要统一技术标准,否则无法保证统筹、合作与联动。这关系到整个《方案》的成败。” 《方案》提出“互联网+政务服务”两年两步走:
今年在80个试点城市内基本实现政务服务事项的“一号申请、一窗受理、一网通办”。明年初步实现各试点城市间政务服务跨区域、跨层级、跨部门协同,基本公共服务事项80%以上可在网上办理。同时形成可复制的经验,逐步向全国推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