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记者 尹娟 中产生活,就是要能供得起、花得起、养得起、老得起,而源源不断的收入是支持这些生活要素的关键。用收入来衡量中产是一个更具有说服力的标准,不同城市间存在的巨大差异更给我们提供了从容选择的机会。 从这个世纪开始,“中产”取代“小康”成为了幸福生活的标准之一。广告商也不断为我们推进“中产生活”的概念:温馨的三口之家、暖意融融的家居、舒适宽敞的座驾、风景优美的旅行……中产,成为一个生活梦想。 然而,这个梦想又是含糊的。尽管人们拥有的财富在不断增加,但是怎样才算是中产了? 中产没有明确的界定 前不久,瑞信研究院的一份全球财富报告为人们勾画了财富全景图。在瑞信的这份报告中指出,中国已经有1.09 亿人进入中产,这个数字甚至已经超过美国的9200 万人,成为全球中产人数最多的国家。 然而,这个数字似乎并不能够让人们信服。缘自于瑞信对“中产”的定义,瑞信所采用的是资产标准:以美国当地拥有5 万至50 万美元的财富基准来界定中产阶层成年人,并采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购买力平价系列,按本地购买力计算,得出其他国家的等值中产财富范围。 可以说,5 万美元~50 万美元资产标准对于热衷于存钱、偏好买房的中国人来说,并不算一个很高的标准。即使在四线城市,拥有一套价值30 万元的房产的要求并不算高;而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这样的一线城市,普通住宅超过300 万元也是稀松平常。因此按照5 万美元的下限、50 万美元的上限来划分,以中国的人口来计,中产阶层壮大并且人数超过美国完全在情理之中。 另外一种对“中产”的标准所依据的是金融资产,也就是人们所持有的存款、基金、股票等等,这个标准的优点在于剔除了固定资产项目(主要是房产)的价值。 如安联集团每年也会发布一份财富报告。该集团在界定“中产”时,以全球净人均金融资产为基础,然后把拥有资产数额相当于这个数字的30%至180%的所有个人包括在内。 10 月,安联集团刚刚发布了第六版《全球财富报告》,全球金融资产总额达到136 万亿欧元,人均金融资产为1.85万欧元,也就是说拥有的金融资产达到3.9 万人民币到23万人民币,即可进入中产行列。怎么说呢?这个标准同样也不足以让人们心悦诚服。 还有一种“中产”的标准是以收入来衡量。 按照麦肯锡全球研究所下的定义,中国中产阶层是那些年收入(按购买力算)在1.35 万到5.39 万美元(约合9 万到36万元人民币)之间的人。 国家统计局则将中产阶层定义为年收入在7250~62500 美元(约合5万~42万元人民币)之间。 一份北亚地区的中产阶层调查则显示,中国内地自认为是中产的家庭月收入在45202元。 看来,对于中产,不同的机构设置的标准不一,即使在同一个标准下,划定的界限也有着巨大的差异。这一点即使在海外也是一样的,各个国家和地区都认可“中产”这个概念,但是对于谁是中产,并没有一个特别统一的界定。 收入标准更有说服力 我们觉得:用收入来衡量是一个更具有说服力的标准。 因为对中国人来说,房产在资产中已经占据到很高的比例,而不同的城市之间房价的差异更是显著。举个例子,上周本刊刚刚登载过《千万豪宅长啥样》的系列文章,同样是1000 万元,可能是北京、上海、深圳一套还可以的大居室,但在三四线城市完全是两套别墅的价格了。所以,单单用资产来计算,一线城市居民只要有一套房产,拥有的资产可能就完全超越了三四线城市,但这并不代表他们的生活水准能够胜出。 金融资产尽管剔除了房产项目,但与此同时引发了一个新的问题:A 因为购房支出了大笔存款,剩余的金融资产不多;B 未产生购房支出,金融资产可观。A 和B 到底谁更中产呢? 相比之下,类似于资产这样的标准,在考量是否能实现财务自由时使用更为恰当。而收入这个值,就像水流一样,能够为中产生活提供持续的支持。收入这个标准,也更加具有适用性。 然而,无论是麦肯锡还是国家统计局的中产收入标准,都与人们的直观感受相差甚远;北亚的中产阶层调查也没有足够的差异化,毕竟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城市差异显著的国家来说,一个数据并不足以说明问题。 量化中产生活 我们的框架是:把中产生活的标准进行量化,看看满足中产生活一个月至少需要花多少钱。在此基础上,加上合理的资金留存,主要供子女教育、退休养老等需求,从而确定一个标准。月收入达到这一标准,也就进入了中产之列。 首先是“供得起”。对于大部分中国中产家庭来说,拥有一两套房产是普及性需求,对居住房产的地段、户型、小区周边等也有一定的要求。值得一提的是,尽管收入不低,但这几年中产家庭也需要面对房产升级的需求,高企的房价使得他们也需要由住房贷款提供购房支持。因此,月供支出会是每个月开销中的一部分,甚至占的比例还不低。 其次是“花得起”。保持中产生活水准,物质生活要丰裕,精神生活要丰盛,两者皆不可缺。品得出红酒产自于哪个酒庄,听得出歌剧中的瑕疵,周末跑个半马,休假时在太平洋的小岛上偷得浮生之闲……而这一切自然离不开收入的支持。 还有“养得起”。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中产家庭在培养子女上更是树立了远大目标,一般的学区难以满足家长们的需要,从小学,甚至幼儿园开始,就要把孩子们送入名校,平时还要跟着名师学英语、学乐器、学骑马、学击剑……养孩子的花销也不少。 养车同样也是生活支出之一,在大城市由于通勤时间长、地铁拥挤,一些家庭甚至要养两部车,油费、保养费都是必备开销。 “老得起”也是一项重要内容。要想在退休之后依然保持中产生活的水准,怡情养老,中产家庭们从现在开始就需要为养老进行积极储备。 中产的城城之别 供得起、花得起、养得起、老得起……中产阶层的生活背后是较高的收入水平提供源源不断的支持。 在北、上、广、深这样的一线城市,房价高、物价高,中产阶层过上繁华都市的雅致生活,家庭月收入至少要达到4.5万元(这也与北亚中产家庭调查中的数据基本相符),其中占比最高的是月供的支出,至少需要2 万元左右才能住在“理想之家”。其次是养老和子女教育的资金,生活支出也不低。生育两个子女的中产家庭,要想保持生活水准,家庭月收入则需要达到6 万元。好在这些城市聚集了大量的优质资源,人们获得高薪的机会更多。 相比之下,南京、成都、武汉等“新一线城市”的中产生活压力要小得多,像成都和东部一样经历着迅猛的发展,这里的人却以散淡的态度打造出一种传统精致的生活。中产家庭的日子有钱又有闲,月收入达到3 万元就可乐悠悠。难怪那么多人对成都心神向往,去了就不想回来。 经过测算,三线城市的富足中产生活每月的收入达到2.5万元,小城市月入1.6 万元基本就够达中产了。 精神富足也是重要标志 美国智囊机构文化研究与分析中心的研究员玛格丽特·金认为,用收入和财产状况衡量的只是中产的一部分要素。在她看来,中产是一种思维方式,根植于受到的教育、做决定的能力、向社会上层移动的能力、对未来的信心和自我的决心。 近年来,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市场中产人数不断上升,一方面来自于经济体的壮大,创造更多的财富,带来更多的机会;另外一方面来自于教育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不再忙碌于生活的温饱,有机会寻求精神的富足、实现自我。 精神的富足也是中产的重要标志,在物质的“先富”之后他们开始追求精神的“先富”。他们对未来充满信心,对生活充满期待,这种期待并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更多来自于情怀的追求,这也正是这两年来“情怀”成为热词的重要原因。他们追求生活格调,爱消费却并不盲目,始终把品质放在优先的位置,追求个人品味。与一味的赚钱相比,他们愿意花时间度假、休闲、健身……
因此,尽管你的月收入已经达标中产,也请审视一下自己的情怀指数是否达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