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制晚报讯(记者 王选辉)“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取消农业户口与非农业户口性质区分和由此衍生的蓝印户口等户口类型,统一登记为居民户口。”30日公布的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明确了上述改革举措。这标志着我国实行了半个多世纪的“农业”和“非农业”二元户籍管理模式将退出历史舞台。 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以供应城镇居民定量粮为依据,来划分“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并实行二元管理制度。这一制度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发挥了一定作用。 随着大批农民工进入城镇打工,户籍制度成为他们融入城市的主要障碍,城市长期以来以户籍人口为核心的公共服务供给模式将这批人阻挡在外,这也成为中国社会不公平的重要表现。 13年前,时任福建省省长的习近平对此早有论述。习近平在其博士论文《中国农村市场化研究》中认为,取消城乡二元户籍制度,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今年,户籍制度改革争论几十年后,终于有了实质性进展。 “这次户籍制度改革决心之大、力度之大、涉及面之广、措施之实是以往所没有的。”正如公安部副部长黄明所言,这一脱胎于计划经济时代的制度,正在新型城镇化的浪潮之下,谋求力度空前的改革。 新中国成立初期 无城乡户口之分 可自由迁徙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没有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人们可以自由迁徙。 新中国最早的户口制度从1951年开始建立,公安部在当年公布了《城市户口管理暂行条例》,这是全国统一户口管理制度开始形成的标志。该条例没有控制人口的迁移,只是规定了在到达住地3日内向当地机关申报入户。 我国在1954年的《宪法》第90条第二款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居住和迁徙的自由。这与当前的户籍制度是大相径庭的。应该说,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58年这段时间,我国没有确切的户籍概念,人们有自由迁徙的权利,没有城乡户口之分,国家对全国人口的数量变化无法进行有效的掌握和控制。 1953年,为减少城市的人口压力和就业压力,保障城市经济发展,国家开始制止农民盲目流入城市。从农村盲目流入城市的人,被简称为“盲流”。 由于当时我国照搬苏联重工业优先发展的经济模式,许多大城市的经济在重工业的影响下迅速发展,吸引了大量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导致市镇人口急速增加,给城市带来了诸多问题,也给国家的经济发展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1958年 “农”与“非农”二元格局确立 1958年1月9日,经全国人大常委会讨论通过,毛泽东签署一号主席令,颁布了新中国第一部户籍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确立了一套较完善的户口管理制度,它包括常住、暂住、出生、死亡、迁出、迁入、变更等7项人口登记制度。 这个条例以法律形式严格限制农民进入城市,限制城市间人口流动,在城市与农村之间构筑了一道高墙,城乡分离的“二元经济模式”因此而生成。 这一条例的施行,也标志着我国跨入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户籍时代,也标志着我国公民自由迁徙权利的实际丧失。中国以立法的形式人为地将社会划分为城市和农村两个部分,并用行政手段将这两个部分对立隔绝开来,使中国成为一个城乡二元对立的国家。 1958年以前,全国每年大约有3000万人迁移户口,多的时候可以达到3500万人。但是,户籍政策实行后,在1960年、1961年前后,全国只有1700万人迁徙,“人口流动被腰斩”。这其中,因为结婚而迁户口的占相当大的比例。“如果刨去结婚迁户口,基本就没有其他流动迁移”。 户口不仅仅起到限制人口流动的作用,几乎渗透到生活的各个方面。 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人们的衣食住行都与户籍捆绑。即使是城市居民也要凭户口册领取布票、粮票等票据,男女老少吃几斤粮、穿几尺布都要“有计划按比例”分配。 此后陆续出台的一系列政策和规定,将户口与劳动用工、住房、教育、社会福利等公民的权益挂起钩。 80年代 “北漂族”出现 身份证城乡共普及 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旧的户籍制度所带来的负效应日益显现。同时,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大锅饭”、“铁饭碗”被打破,大量高学历或有一技之长的专业人士加入到流动大军中来…… 直到进入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推出,户籍制度才变得相对宽松。1984年,城市开始实行经济改革,劳动力的需求增大。是否放开人口流动,成为决策者面临的实际问题。 中央开始第一步尝试。 1984年10月13日,国务院发出《关于农民进入集镇落户问题的通知》,“要求各级人民政府积极支持有经营能力和有技术专长的农民进入集镇经营工商业,公安部门应准予其落常住户口,统计为非农业人口,口粮自理。” 1985年9月由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条例》,人不分城乡均发身份证验证身份,方便人口流动自由择业。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上世纪80年代后期,大批农民开始进入北京、上海、广东等省份打工,以至于北京还形成了“浙江村”等农民工聚集区。他们可以说是第一代“北漂”。 当时的城市对农民来说保持着骄傲的姿态,一种招之即来挥之即去的态度。如果城市需要打工者,那么,对农业户籍的人员政策就会松一些。一旦城市就业紧张,政策就会出现诸多限制。 90年代 “蓝印户口”成刺激经济的策略 1994年以后,国家取消了户口按照商品粮为标准划分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的“二元结构”,以居住地和职业划分农业和非农业人口,建立以常住户口、暂住户口、寄住户口三种管理形式为基础的登记制度。改革的总体思路是逐步实现户籍的证件化管理。 据公安部和有关专家估算,1997年全国流动人口已达1.1亿。市场经济逐渐形成,人口的合理流动已成为一股不可阻挡的潮流,对数十年不变的户籍制度形成了冲击。 上海、深圳、广州等改革开放的前沿城市,在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施行“蓝印户口”政策。 蓝印户口相当于国内的“投资移民”或者“技术移民”,投资购买当地政府规定的房产,或者满足投资金额、纳税额、解决就业等条件,可以给予蓝印户口。 由于上海等大城市吸引力太强,不必靠蓝印户口刺激经济。从今年5月31日起,天津停止外省市户籍人员通过购买商品住房、投资办企业和引进人才办理蓝印户口。至此,中国所有城市结束蓝印户口。 新世纪 小城镇户口放开 大城市推进改革 大范围的户籍改革,先是从小城镇开始的。 1997年,公安部颁布《小城镇户籍管理制度改革试点方案》和《关于完善农村户籍管理制度的意见》,明确提出农民可以办理小城镇常住户口。 进入新世纪,国务院颁布《关于推进小城镇户籍管理制度改革意见》,各地的户籍改革陆续启动。 2001年10月1日,中国以两万多个小城镇为重点,推行户籍制度改革,在小城镇拥有固定住所和合法收入的外来人口均可办理小城镇户口。经批准在小城镇落户的人员,在入学、参军、就业等方面与当地原有城镇居民享有同等权利,履行同等义务。 户籍改革的难度,与户口的“含金量”成正比。2012年,由国家发改委牵头、多部委参加的专题调研组在全国不同城市调研发现,“户改几乎遭遇所有市长的反对”,“原来城市户籍人口因担心福利被摊薄”。 从2011年开始,一些省份已经开始尝试户籍改革试验。2011年,广州、深圳、珠海、东莞、中山、佛山等城市先后全面开展积分入户工作。 然而,目前的积分政策在执行中存在各种问题。有专家曾指出,积分政策“部分条件和要求并不合理,明显地嫌贫爱富,嫌老爱壮;大部分只从城镇经济发展需要的角度考虑各项入户条件,农民工的真正贡献、合理需要和内心愿望尚待关注”。 今年,户籍制度改革争论几十年后,终于有了实质性进展。在今年全国两会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昨天,国务院发布,将取消农业户口与非农业户口性质区分和由此衍生的蓝印户口等户口类型,统一登记为居民户口。 目前,作为特大城市,上海、广州、深圳都已经采取了积分落户政策。新的改革后,北京也将加入到积分落户政策队伍当中。本版文/记者 王选辉 (责任编辑:白雪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