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阜外医院“无输血心脏外科中心”
《中国产经新闻》报记者 杨圣学 为了更好地实现合理用血,节省社会公共资源,同时又为病人提供优质服务,2014年6月,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无输血心脏外科中心”宣告成立。医学专家认为,这是国内医疗机构提高医疗质量、促进合理用血的又一创新性举措。 心脏手术一直都被称为“用血大户”,给人的印象是“血流成河”“浴血奋战”,老百姓们更是谈及色变。文献报道也证实:心血管手术异体输血率居所有手术种类之首。据记者了解,目前,我国成人心脏手术平均输血率约为70%,部分医院心脏手术输血率达到100%。即使在医疗技术发达的美国,成人心脏外科手术平均输血率也在45%~50%左右。但是,输血(异体输血)本身就相当于一次异体细胞移植,除增加血源传播性疾病和输血相关不良反应的风险外,异体输血还增加心脏手术患者感染发生率、并发症和死亡率,降低长期生存率。另外,近几年常发生血液资源短缺,也要求医疗机构寻找节流措施。 据介绍,面对心血管手术高输血率的国际难题,自2008年起,阜外团队攻坚克难,积极寻求解决方法,终于找到了破解之术。该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使合理用血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 阜外医院成人外科心脏手术中低水平的输血率及平均用血量均处于国际领先水平。目前,成人心血管手术患者异体血输注率已降至26.7%,血浆输注率为18.2%。也就是说现在到阜外医院做心脏手术,超过7成以上的成人患者整个住院期间不需要输异体血,超过8成患者不需要输血浆。每年6000多例成人外科手术患者近5000例实现“无血”手术; 与此同时,阜外医院小儿先心病手术团队积极开展无血手术技术,通过体外循环技术改进和综合血液管理措施,婴幼儿手术输血率有显著下降,取得可喜成绩,15公斤以下婴儿心脏外科“无血”手术已实现800例; 在北京市血源短缺的情况下,阜外医院从未因缺血而影响任何患者的手术治疗。2011年2月,原卫生部召开专门的视频会议,向全国推广阜外医院血液管理经验。 对此,阜外医院胡盛寿院长认为,合理用血的背后是医疗质量与技术的综合体现。他说,这些应该从三个方面来解读: 第一,不输血或者是少用血,归根结底是医疗质量的问题。医院具有高的医疗质量,一方面,可以提高诊断水平,控制病人的术后并发症,降低死亡率,另一方面,能够做好手术环节质量监控,减少病人术中出血,实现不输血。所以说,要实现上述内容,关键要加强医疗质量与技术意识的培养,不断创新医疗质量管理体系。 首先,医院不断强化医疗管理,提高医疗质量全员意识。兢兢业业脚踏实地的敬业传统、一丝不苟注重细节的专业精神,是阜外几代人的真实写照。医院以院史展、表彰、座谈等形式,回顾学科创始人艰苦创业、勇于创新和无私奉献的先进事迹,使医护人员明白“阜外”是什么样的医院以及阜外医院基本要求是什么,进一步树立全员的医疗质量意识。同时,还开展学习医疗质量核心工作制度、医护人员的“三基”训练和考试等活动,提高全员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参与能力,实现“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人人达标,在医院创造了一个人人讲医疗质量、个个比医疗质量的舆论氛围与院内环境,“勇于创新,实现一流技术质量”的阜外品牌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并转化为医护人员自觉的行动。 其次,医院持续创新医疗质量管理体系。医院加大核心制度的督导与评估,强化终末质量监控,重点对死亡、严重并发症病例督导检查,并对抗生素使用、院内感染控制等进行严格管理;采用病房医疗质量月报等形式,强化医疗质量控制工作;建立病房与各级医师技术档案,年终各病房评比硬指标;坚持处方点评制度和医疗核心制度督查。形成了责任明确、分工合作、责权到人的医疗质量控制格局,切实做实了病房的医疗质量控制与管理工作,从而保证了医院的医疗质量与医疗安全。 最后,通过机制体制创新,医院医疗工作取得“规模与质量”双增长,医疗服务总量及治疗效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2013年外科手术12000余例,内科PCI手术达3万余例,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最大心脏病诊断治疗中心。医院在国家卫生计生委及北京市卫生局举办的医院管理年和医疗质量万里行活动、北京地区十六所三甲医院检查活动中取得优异成绩:危重抢救例数均列第一位,急性心肌梗死、冠状动脉搭桥(CABG)、经皮冠脉介入(PCI)住院死亡率最低,医疗质量和医院效率综合评估分数排名第一,高血压病(成人)医疗质量和医院效率综合评估分数排名第一等。在保持高服务效率的基础上,医院质量与费用之比达到最优,“门诊患者体验与满意度”第三方评比总分排名第一位。医院还连续四年在复旦大学颁布的《最佳专科医院评比》(2010-2012年)心血管和心血管外科病专科名列第一。 第二,不输血或者是少用血,最基本的是依靠技术创新为支撑。 阜外医院是公认的危重抢救例数最多、手术难度最大的医院。一般来说,手术用血的需求量是非常大的。要做到节血,临床医疗技术的创新、体外循环设备和回输技术的改进是至关重要的。 针对急危疑难心血管病人在医院就诊不断增加的情况,医院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以满足不同患者的治疗需求为目的,不断改进或者创新临床技术,减少手术创伤,控制术中出血或避免不必要出血,挽救更多患者的生命。近几年医院相继开展了治疗危重心血管病的心脏移植、并体心脏移植、机械心室辅助(人工心脏辅助FW II型首个国产轴流泵)、细胞移植、心肌块移植等新技术,治疗复杂先心病的复杂大动脉转位的双动脉根部调转术、复杂矫正型大动脉转位的半心室矫治术、自体肺动脉瓣二尖瓣位替换术(ROSS II手术)、双向Glenn术等新技术,治疗新生儿肺动脉闭锁、主动脉瓣狭窄、左主干及多支冠状动脉病变及复杂主动脉弓部病变的一站式复合新技术,常温非体外循环全胸腹主动脉置换术、球扩支架治疗主动脉缩窄病变手术,以及国内首两例经导管主动脉瓣植入术、全球首款“可接受核磁共振检查的起搏器植入术、经皮左心室重建减容术、左心耳封堵术等众多介入、影像、起搏器及射频消融术内科领域新技术。这些新技术的研发,更有效地减轻了术后并发症,取得更理想的、符合患者自身条件的手术效果。 为了取得更好的节血效果,医院除了创新临床技术外,还积极在体外循环设备和回输技术的改进上下功夫,自主设计并研发的迷你新生儿和婴儿型管路、全程血液回收装置、持续动静脉血气监测仪、脑氧饱和度仪以及改良超滤技术与术中自体血回收和回输技术,均在成人与患儿的手术运用过,大大使输血率和输血量大幅下降,节约了血液资源。 这些临床技术创新的实现,其关键在于阜外医院拥有扎实的科研技术孵化基地。特别是心血管领域的三大中心——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心血管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心血管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先后落户阜外,为实现阜外医院由单纯的心血管病医学中心向国家心血管病医学研究中心的转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三,不输血或者是少用血,最根本的是科学的管理和多学科团队合作的结果。 医院把规范临床合理用血提升为“一把手”工程,制定了《节约用血操作规程》,包括制定阜外医院心外科围术期输血指征、提高血液回收机使用率、预防应用抗纤溶药、及时诊断凝血紊乱、定期公示病房间和同级医师间单病种手术输血量(率)比较等具体措施,规范系统科学、合理使用血液(包括血液制品),减少术中失血和不必要的输血,来提高手术医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在保证患者安全的前提下,实现“无输血心脏手术”的目标。 阜外医院节血工作取得如此好的成绩,一个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多学科血液管理团队通力合作。在节血的整个环节中,医务处、输血科、外科、麻醉科、体外循环科和术后恢复室、心内科等相关部门各负其责、相互配合。外科医师加强止血技术和责任心、尽最大努力减少术中和术后失血,麻醉医师加强围术期血液保护,体外循环医师采取血液保护措施,术后ICU医师承担血液保护职责,医务处和输血科做好临床科学、合理用血和输血的数据统计工作,共同形成多学科血液管理的新格局。 记者了解到,阜外医院通过5年的实践与摸索,使输血率和输血量连年大幅下降,死亡率和并发症显著下降,这既达到了合理用血、节省社会公共资源,同时又降低了病人医疗费用的目的,真正体现了高品质与低费用之比最优化,让病人感受到了阜外医院提供的优质服务, 胡盛寿院长最后说,血液是生命的源泉,珍惜每一滴血液,让更多需要的人获得救助,这正是阜外人坚定不移的努力方向!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将继续秉承“品质与创新”的理念,继续引领心血管病学科的发展,为我国心血管防治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责任编辑:白雪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