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包头市东河区北梁棚户区。 新华社发
抢镜李克强的“光屁股”小孩高宇博和爷爷奶奶在家门口。李克强探望包头市北梁棚户区居民时, 电视镜头中意外出现的“光屁股”小孩走红网络。在李克强到访4个月后, 爷爷高俊平就和街坊们一起站在敞亮的“样板房”里。新华社发
第五记棚户区改造 总顾问: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主任 李铁 过去的50多年里,高俊平一直生活在内蒙古包头北梁棚户区一间不足15平方米的小平房里。在这样的环境中,高俊平结婚、生子,再看着儿子娶妻生子,带孙子,小平房见证了高俊平几乎所有人生的重要时刻。当然,这些重要时刻一定也包括今年春节前,李克强的那次意外来访。他没想到,李克强的一句话,让他大半生的心愿将要实现了。 如果说新区规划建设是城镇化进程中的增量扩容,那么棚户区改造可以视为城市的存量更新。改革开放后,在计划经济体制压抑下的中国城镇化动力随之唤醒,然而伴随着城市扩容生长,我国许多城市的老城区都出现了衰落迹象,大量历史遗留下来的矿工房和老工业基地建设过程中形成的简易房变成了棚户区。还有些城市由于外来人口大量涌入,城市迅速包围未及改造的村庄形成了“城中村”地带。避免贫民窟的产生,是我国推进城镇化必须注意防范的问题。 北梁棚户区的形成与城市变迁有关,而决定当地改造成败的关键将是政府、市场和居民的三方合作机制。未来五年,我国还将改造城市和国有工矿、林区、垦区的各类棚户区1000万户,这不仅关系到当地人居条件的改善,还将对我国的城市更新起到决定作用。 “光屁股”小孩一家有望年底迁新居 今年2月3日,李克强到包头市考察,来到了北梁连片的棚户区。正在准备小年夜晚饭的高俊平看着院门被推开、一群人呼啦啦地走进院子时,顿时有点发懵,李克强和他一块坐在床沿上拉家常,问他房子住得怎么样,是不是方便。 当然,让他印象最深的,还是李克强那一席话,“看到你住的状况,我心里面觉得不安”。高俊平回忆,李克强握着他的手说,“我们正在加快推进棚户区的改造工程,希望能让你们住上更好的房子,也让你们的生活逐步好起来。这里的棚户区改造必须加快。” 后来,高俊平一家不止一次围坐在一起,回看《新闻联播》的片段。画面里,5岁的小孙子光着屁股从衣柜里爬进爬出,这条新闻迅速成为网络上最热门的视频之一。也是从这段视频中,大家看到了北梁棚户区泥泞、狭窄的巷道,李克强深一脚浅一脚地走进高家。 高家的院子是高俊平的父亲留下的,曾经的三兄弟现在只剩高俊平一人在棚户区居住。他工作的机械厂曾经分过一套包头市区的小房子,高俊平本有机会离开北梁,却选择把小房卖掉,给婚后的儿子置备一套东河城区50来平方米的二手房。儿子儿媳住在城区,老夫妇俩舍不得一手带大的孙子,就带着孙子继续留在北梁。 15平方米的平房里,有一张炕,一张单人床,冬天还有个火炉子,既是客厅也是卧室,还是厨房。平房没有厕所,当地家家户户都要排队上公共厕所,老高心疼孙子,不敢让这么小的孩子去公共厕所,倒痰盂成了他每天例行的任务。屋子离公共厕所只有五六米的距离,有时候吹一股风,就有味道飘过来。 高家里另一件常备的“法宝”是梯子,由于屋顶材质老化,时常漏雨,高俊平就买来水泥,顺着梯子冒雨爬上5米多的房顶,把水泥糊在漏洞上。 高俊平一家其实只是北梁棚户区的一个缩影,大多数居民做梦都想住上楼房。幸运的是,他们的愿望很快就要实现了。在李克强到访4个月后,高俊平夫妇就和街坊们一起站在敞亮的“样板房”里。 目前,棚户区改造的入户征收工作已经开始。根据当地政府规划,到今年年底的时候,北梁棚户区将有1.15万户居民得到安置;到2015年,北梁棚户区的搬迁改造任务将全部完成。 北梁棚改,包头城发源地艰难重生路 北梁位于包头市东河区的北部,与现在包头的中心城区昆都仑区之间,直线距离约有20公里。东河区是以前的包头老城区,新中国成立初期曾作为包头党政机关所在地。历史上,北梁是包头城的发源地。依靠黄河上的水旱码头,北梁成为连接华北地区和西北地区之间的一个通商枢纽。对包头来说,“根在东河,魂在北梁”。 而眼下的北梁则是另一番景象。低矮的小平房组成了连片的棚户区,被周边的高楼大厦围住,形成鲜明的对比,而最宽的一条巷子仅能容许错车通过,多数则是羊肠小道。 上个世纪50年代,市委、市政府随当地巨头企业包钢迁往新区。八九十年代,剩余的几十个局级单位纷纷去了包头新城区,工业配套的小企业也随之迁走。2000年之后,包头市的各项投资向新兴城区和工业区倾斜,对于东河区来说,财政收入减少,聚集庞大数量的下岗工人,造成沉重的负担,东河的经济状况急转直下。 此外,1996年包头一场6.4级的地震造成大量房屋损坏。北梁由于受损并不严重,未被纳入改造范围。而改造后的东河城区建设了130万平方米住宅,更多买不起安置房的居民选择来到生活成本更低的北梁,这使得北梁与东河城区的差距更大了。 根据包头市政府的数据,在13平方公里的北梁棚户区,有4.7万户家庭,共12.4万人。全包头市25%的失业人口在东河区,其中70%住在北梁;50%的低保户在东河,其中北梁占据了80%。 事实上,北梁也曾经作为改造的对象,被赋予“国际化新城”的梦想。但当时的改造方案在运作中遇到了极大的难题。 2003年,东河区与上海家化置业公司等三家公司合作,准备对北梁棚户区进行整体开发改造,总投资为60亿元,计划分三期实施,首期改造的对象是内环路以里0 .53平方公里的范围,按照国际水准对北梁进行保护性开发。 不过,在北梁的棚户区住了一辈子的居民们并没有表露出对“国际化新城”的渴望,由于购买力的欠缺,高端住宅市场在北梁无路可走,此前的改造方案推进缓慢。9年间,改造仅仅完成了内环路以内0 .53平方公里的区域。 东河区的领导事后分析说,当年的改造模式中,政府所起作用有限,为了节省资金,企业牵头边拆迁边开发。不过,先拆迁后安置的方式给居民留下诸多疑虑,造成大量“钉子户”的存在。 另一方面,至今尚未结束的这次旧城改造,先后投入了7.4亿元用于建房,加上逐渐增加的过渡期租房补贴,盈利对于企业来说更像是“天方夜谭”。 2010年,东河区组成棚改拆迁办,成立棚改建设公司,处理这段曲折改造的善后事宜,并且逐渐将策略从先拆迁后安置转向先安置再拆迁,试图将目光转移大型央企,未见收效。 按照测算,搬迁12 .4万北梁居民需要建设30 0万平方米左右的住宅,而前期的启动资金需要大概55亿元,仅仅靠东河区财力投入远难以实现。 面对资金紧缺的难题,近日,内蒙古自治区主席巴特尔亲自率队赴京会见国开行董事长胡怀邦。最终,北梁棚户区获得总规模20亿元的贷款,其中首批11 .2亿元已通过评审,这对于曾经捉襟见肘的棚户区改造来说,无异于一场“及时雨。” “辽宁奇迹”,能否惠及1000万棚户 2008年至2012年间,全国共开工改造各类棚户区1260万户。李克强曾经提到,棚改是城镇化绕不过去的一道坎。而在棚户区改造实施过程中,资源枯竭型城市的棚户区也成了最为关键、最难攻坚的一道坎。 今年6月2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做出部署,决定今后5年再改造城市和国有工矿、林区、垦区的各类棚户区1000万户。国务院7月初发布意见明确,重点推进资源枯竭型城市及独立工矿棚户区、三线企业集中地区的棚户区改造。 以往,改造的棚户区往往处在市中心,房地产开发商或政府,都能从棚改项目中获利,开发商参与热情非常高。剩下的棚改地段主要集中在林区、矿区和中西部地区,商业价值很低,配套设施较差,市场化模式难以运作。 有统计数据显示,已制定计划的十几个省份未来5年投资计划已经超过万亿元。而现实的问题是,这些地方政府财政自身难保。 过去几年间,不乏有地方“下死命令”加紧改造棚户区。棚改一旦发展成“运动”,所需资金就会远远超过政府财力范围。有业内人士担心,一方面,激进的改造计划挑战着政府的资金链,形成巨大资金缺口;另一方面,强拆、地方债务重压,问题接踵而至,导致棚改失控。 李克强主政辽宁期间,就大力推动老工业基地的棚改工程,在4年时间内改造棚户区2910万平方米,被联合国人居署称赞为“世界奇迹”。2008年,李克强出任副总理后,中央启动保障性安居工程,全国范围内加快棚户区改造步伐。 曾经深入研究辽宁棚改模式的中国社科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主任倪鹏飞对南都记者指出,对于棚户区改造中土地价值有限,无法用市场化的方法来操作的区域,如辽宁阜新和抚顺这两个老工业基地密集的资源型城市,资金来源主要由政府筹措,运作模式也采取政府主导的方法。 西南财大副校长丁任重也曾经表示,辽宁在棚户区改造中间最大的亮点就是体制上进行了新的探索和改革。丁任重认为,2007年以后,我国采取的“政府+市场”的双轨制是现在世界各国通行体制,而辽宁棚改最终是“政府+市场+社会”三轨制,在中国这样一个大国实属罕见的模式,解决了上百万人的棚户区改造。 高俊平家几公里外的“惠民新城”小区正在热火朝天的建设中,每天都有前来参观新房的棚户区居民。高俊平说,这些年看到一些亲朋好友住上楼房,其实自己心里早就发痒了。不过,因为下岗收入微薄,他和周围的邻居一样,只能被迫生活在棚户区。 在棚户区住了一辈子,高俊平说,这点苦他吃得了。不过,慢慢长大的孙子也开始懂得要跑去爸妈那里,住凉快又舒适的楼房,这让对孙子疼爱有加的高俊平既愧疚又纠结———他希望棚改能帮助他完成自己唯一的心愿,能分个大房子把儿孙都聚拢在身边。 采写:南都记者 刘佳 实习生 陈亚聪 张婧 统筹:南都记者 王卫国 李召 (责任编辑:白雪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