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规划网
登陆 | 注册
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焦点 > 社会热点 >

生态文明是超越工业文明的社会文明形态

时间:2012-10-11 10:44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作者:王尔德

  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明确提出的生态文明概念,内涵可能将上一个新台阶。

  2012年7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指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涉及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根本性变革的战略任务,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原则、目标等深刻融入和全面贯穿到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

  “这段讲话把生态文明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生态文明观的指导地位将得到进一步强化。” 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所长潘家华对本报记者表示,理论界和决策层已经形成共识,即生态文明代表人类社会未来的发展方向。

  潘家华判断,党的“十八大”以后,有望进一步确立和强化生态文明观的指导地位,将其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思想基础和核心内容。

  也就是说,“生态文明建设”将有可能成为未来执政的新“抓手”。

  在未来的时代背景下,如何理解生态文明?其内涵、核心、特征是什么?它与工业文明有着怎样的关系?未来生态文明建设有哪些重点?

  就上述问题,本报记者专访了潘家华。

  生态文明的五大核心要素

  《21世纪》:什么是生态文明众说纷纭,您认为该怎么理解这一概念的内涵?

  潘家华: 生态文明是由“生态”和“文明”两个词组合而成。“生态”是指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与存在状态,亦即自然生态。“文明”一词最早见于《周易》,即:“见龙在田,天下文明。”唐代孔颖达注疏《尚书》时将“文明”解释为“经天纬地曰文,照临四方曰明。”“经天纬地”意为改造自然,属物质文明;“照临四方”意为驱走愚昧,属精神文明。可见,“文明”一词在古代已经包含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西方语系中,文明(civilization)的字面解释源于civilis, 即 civil, 拉丁词根civis, 意为市民,civitas, 意为城市,大致是“开化”之意,与“野蛮”相对应。演化至今,“文明”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文化层面的含义,指人类社会发展到较高阶段的文化状态,通常以文字的出现为标志,如古希腊文明、玛雅文明;二是道德层面的含义,指人们具有的良好习惯和道德素质。

  由此可见,生态文明应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的生态文明是指人与自然关系上的一种道德伦理与行为准则,它把人本身作为自然界的一员,在观念上,人要尊重自然,公平对待自然;在行为上,人的一切活动要充分尊重自然规律,寻求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广义的生态文明是一种超越工业文明的社会文明形态,既包括尊重自然、与自然同存共荣的价值观,也包括在这种价值观指导下形成的生产方式、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进、生产力高度发达、人文全面发展、社会持续繁荣”社会的一切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

  生态文明的核心要素是公正、高效、和谐和人文发展。

  公正,就是要尊重自然权益实现生态公正,保障人的权益实现社会公正;高效,就是要寻求自然生态系统具有平衡和生产力的生态效率、经济生产系统具有低投入、无污染、高产出的经济效率和人类社会体系制度规范完善运行平稳的社会效率;和谐,就是要谋求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公平和谐,以及生产与消费、经济与社会、城乡和地区之间的协调发展;人文发展,就是要追求具有品质、品味、健康、尊严的崇高人格。公正是生态文明的基础,效率是生态文明的手段,和谐是生态文明的保障,人文发展是生态文明的终极目的。

  生态文明是一种新的社会文明形态

  《21世纪》:您在前面提到广义的生态文明是一种超越工业文明的社会文明形态,对此应该如何理解?

  潘家华:人类社会已经经历了几种不同的文明形态,如狩猎与采集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社会文明形态的形成、发育和演替过程是渐进。人类社会每一个阶段,常常有几种文明交叉重叠。但是, 在社会的一定阶段, 总有一种文明形态起着主导作用, 其它形态居次要地位。

  工业文明脱胎于农业文明,随着科技进步和生产工具的巨大改进,工业文明使人类在利用资源方面摆脱了农业文明时期敬畏自然、“听天由命”的“必然王国”。以化石能源为动力的工业革命,提升了社会生产力,创造出丰富的社会财富,并从根本上变革了农业文明的文化形态,实现了社会的重大转型。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结构和人的生存方式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革。

  以敬畏自然、生产力和城市化水平低下、生活节俭等为特征的农业社会逐步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以功利主义为价值基础、以技术创新为引领、以征服自然、获取资源、高额消费相应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社会制度结构为特征的工业文明,成为工业社会的主导文明形态。

  然而,功利主义和拜物教价值观,从原料到产品到废弃物的非循环的生产方式,以及奢华浪费的消费方式,使工业文明陷于了环境污染、生态退化的另一个“必然王国”,工业文明难以为继,生态文明的发育成为必然。通过反思工业文明的弊端,摈弃工业文明的价值观和改进工业文明的生产生活方式,才能使人类进入到生态文明的“自由王国”。

  《21世纪》:上述人类文明的演进历程,对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有哪些启示?

  潘家华:第一,生态文明建设要“扬弃”工业文明。生态文明建设并不是要全盘抛弃工业文明,而是要继承和发展工业文明的科技成果和管理手段,吸收工业文明中某些制度和机制的“合理内核”,摈弃工业文明的价值观,改进不合理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第二,利用生态文明改造、提升工业化。我国工业化尚未完成,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并不是要终止或废除工业化。由于文明发育是一个进程,文明形态具有兼容和重叠特性,生态文明建设并不是要等到工业化完成之后才能启动生态文明建设。相反,要尽早形成生态文明的价值观,改进生产生活方式,防范工业文明的弊端,避免使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陷于不可持续的境地。

  “生态文明是超越工业文明的社会文明形态”

  《21世纪》: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文明体系中,生态文明相对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是较晚出现的新名词。在这个层面上,应该怎样理解生态文明?

  潘家华:在“十七大”之后,生态文明被赋予了与其他文明同等重要的地位。从狭义来看,生态文明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并列,都是社会主义现代文明体系的核心要素,它们之间相辅相成,不可偏废。一方面,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社会生产力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品质不断提高的重要基础。另一方面,建设生态文明,也需要以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为重要条件。

  从广义来看,生态文明是一种价值观,是一种社会文明形态,其中必然包含与之相适应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内容。生态文明既包含生态经济、绿色循环科技及其工具、手段和成果、生态福利等物质文明的内容,也包含生态公正、生态义务、生态意识、法律、制度、政策等精神文明的内容, 还包含生态民主等政治文明的内容。从这个意义上看,生态文明具有统领性和整体性。

  《21世纪》作为一种新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具有哪些特征?

  潘家华: 任何社会文明形态,都是一定社会发展阶段的物质与精神成果总和,都具有统领地位和整体性特征。超越工业文明的生态文明,必须有与之相适应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社会文明建设的其他内容,例如物质文明,不具有统领地位,处在生态文明规定下的从属地位。生态文明需要建立在一定的物质文明的基础之上,并对物质文明加以引领和约束。

  不仅如此,在任何文明形态下,所涵盖的内容十分全面,而这些内容并不是零散的、互不关联的,而是一个整体。但是,生态文明的整体性更多的涵盖了自然生态的内容,将生态系统与经济、社会系统并列,具有同等地位;而工业文明只是将自然系统当着被利用被改造的对象。

  生态文明与其他文明不一样,具有多元和包容性。生态文明并不是对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的简单否定,而是一种改造和提升,包容吸纳了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的科学内容。生态文明最鲜明的个性特征是可持续性。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不可持续问题,对生态退化、环境污染视而不顾、束手无策,生态文明强调和谐绿色,尊重自然,不仅是自然生态的可持续,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可持续。

  生态文明建设五大重点

  《21世纪》:今年7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指出,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原则、目标等深刻融入和全面贯穿到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那么,您如何看待未来生态文明在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战略地位?

  潘家华:首先,应尽快建立完整系统的“生态文明观”理论体系,使之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

  组成部分。创建“生态文明观”理论体系。第二,将生态文明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核。生态文明代表人类社会未来的发展方向。要进一步总结提炼生态文明的核心思想,将其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第三,构建生态文明观指导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通过深入研究生态文明观,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形成以生态文明观为指导的哲学、经济学、法学、社会学等社会科学体系。

  《21世纪》:在实践层面,您认为生态文明建设有哪些重点领域?

  潘家华:第一,通过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为人民群众提供清新的空气、洁净的水质、肥沃的土地、优美的环境;增强发展协调性、推动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强化生态民主建设,扩大社会主义民主、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加强生态文化建设,提高全民族生态文明素质,推动人文全面发展;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实现生态公正,优化收入分配格局、缩小贫富差距、推动区域平衡发展。

  其次,努力提高生态效率,增强国家经济技术竞争力。以清洁能源技术、资源循环利用技术为主要内容的新的产业和科技革命浪潮已经到来,以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和减少环境污染为核心的生态效率,将是未来国际产业竞争的制高点。要构建结构优化、生态高效、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产业体系,开拓生态型新兴产业,增强经济发展的活力、国际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强以提高生态效率为核心的自主创新能力,在清洁能源、循环经济和环境保护技术和产业上形成核心竞争力,引领国际技术发展浪流。

  再者,加强生态安全,保障国家非传统安全。以能源安全、资源安全、环境安全为主要内容的非传统安全已经上升为国家安全的主要方面,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保障国家安全的有力措施。要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发展可再生能源,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发展循环经济,推行资源综合利用,保障水资源、国土资源、矿产资源供给安全;加强生态保护和建设,强化环境治理,保障环境安全。

  同时,贯彻生态公正原则,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调整收入分配。保障生态公正,使人民享有生态民主、生态福利和生态义务,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缩小收入分配差距。要优化落实生态功能区划,突出区域生态特色,优化产业合理布局,加强区域间生态经济联系;推行生态定价,实施生态补偿,建立能反映生态稀缺性的市场机制。

  最后,强化生态文化建设,倡导理性消费,增强国家软实力。要倡导生态伦理,普及生态意识,将生态意识上升为民族意识、主流思潮和时尚观念,形成关注生态、保护生态、理性消费的风潮;丰富生态文化建设内涵,构建系统的中国特色的生态文化体系。

  (责任编辑:白雪松)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