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小区须配雨水调蓄利用设施
时间:2012-08-24 15:29来源:北京日报 作者:耿诺
|
|
本报记者 耿诺
实习生 陈诺 通讯员 曹泳超
在一片空旷的泥土地中盖办公楼或是建住宅,建成后小区的雨水外排量,不能多于原本那片土地。昨日,市规划委发布《新建建设工程雨水控制与利用技术要点》,要求所有新建建设工程包括改扩建工程均应进行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规划和设计。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必须与主体建设工程同时规划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
“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的规划设计,以建设工程硬化后不增加建设区域内雨水径流量和外排水总量为标准。”市规划委相关负责人说。此前本市仅对绿色建筑小区如此要求,而从这一“要点”印发后起,就意味着所有新建包括改扩建小区必须采用多种雨水控制与利用设施,包括下凹式绿地、透水铺装、建设雨水调蓄设施等多个方面。
小区每硬化1万m2
须建500m3雨水调蓄设施
在“要点”中,记者发现,原本用于限定绿色建筑的一项标准,将在全市新建、改扩建建筑中普遍应用。
小区中,只要硬化面积达1万平方米以上的项目,都应配建雨水调蓄设施。每1万平方米的硬化面积,应配备不小于500立方米的雨水调蓄设施。
这些设施,可以利用天然形成的洼池,也可以独立建设。“要点”中要求,当有天然洼地、池塘、景观水体时,应作为雨水径流高峰流量调蓄设施。当天然条件不满足时,可建造室外的人工调蓄池。同时,整个调蓄池得在12小时之内排出雨水,但出水管管径不能超过市政管道能力。
市勘察设计与测绘管理办公室相关负责人表示,很多大面积小区应同时建设多个调蓄池或者配建其他调蓄设施。
调蓄池里的雨水,将根据收集量和回用量、时间的变化规律、卫生要求等因素综合考虑,按先易后难的次序使用。
其中最简单的是直接补充水面景观用水;其次是经过沉淀浇灌绿植;经过简单处理后,雨水可以应用于路面和地面的冲洗;再经过净化,可作为循环冷却水使用;只有经过一定设备的净化,才能充当冲洗汽车用水和冲厕用水。
小区五成绿地要下凹
最少得比路面矮5厘米
大雨能存水、小雨能吸水的下凹式绿地,被视为能留住雨水的方式之一。而所谓“下凹式绿地”,是指低于周围道路或地面5厘米至10厘米的绿地,主要包括水池、雨水花园、植草沟、花塘、干塘和湿塘。在“要点”中要求,凡是涉及绿地率指标要求的建设工程,绿地中至少应有50%作为用于滞留雨水的下凹式绿地。
目前,住宅小区的绿化率被要求达到30%以上,这也就意味着,小区中15%的面积将是下凹式绿地。其中要求,公共建筑周边绿地与小区绿地、广场绿地,应采用下凹式绿地,小区内的路面应高于绿地5厘米至10厘米,当路面设立道牙时,应采取将雨水引入绿地的措施。
在已是下凹的下沉式广场中,“要点”对排水进行了特殊要求。在未来的设计中,与建筑相通的下沉区域排水系统设计标准,应按50年重现期标准设置。这意味着,公共下沉广场在遇到每小时92毫米降雨时,管道能及时排出积水。
除机动车道以外
小区透水铺装将达70%
在奥运会女子垒球赛场外,几只喜鹊才不管阵阵挥杆声,在一些草坪和透水砖间来回溜达着。
这里是本市首个应用透水砖的奥运场馆。垒球场的人行步道,用8000平方米的透水砖铺就,实现雨水下渗。而体育场的雨水和体育中心游泳馆的淋浴废水,则会经过回收、综合处理后达到中水标准,用于冲厕及室外绿化灌溉使用。
随着透水砖的应用愈发广泛。“要点”中也要求,公共停车场、人行道、步行街、自行车道和建设工程的外部庭院的透水铺装率不小于70%。小区内的人行道、非机动车道、广场两侧的人行步道应采用透水铺装地面。
“此前试点铺设的透水砖曾经出现过不抗压的问题,近几年这类问题已经解决,推广透水铺装的时机已经成熟。”市城乡规划标准办公室相关负责人说。
马上就访
双紫园收集雨水 11年不外排
在前几日的一场雨过后,记者走进了海淀区的双紫园小区,整洁的青砖地面上仍留着一丝雨后的湿润,小区里还有老人围坐闲谈、小孩嬉戏玩耍的身影。
“7月21日那天,我正好回北京,看到路上的积水,心想小区还不得泡得不成样了。”新租户小王刚租了双紫园一楼的一套房子,那天小王顶着雨冲进小区,却发现院儿里的积水没有没过脚面,悬了大半天的心,终于落了下来。
环顾四周,房子、草地、绿树、甬路,还有停在路边的车,这明明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小区。而据设计师介绍,秘密就藏在这些看似平常的楼房、草地、绿树、砖路里。
原来,在这个小区中,降雨会从屋顶通过管道收集、沉淀,进入蓄水池备用;不能进入管道的雨水就会流到楼房周边下凹的绿地中,渗入地下。
落在砖路上的雨水,可以通过这些大面积的透水地面砖及其下面的透水沙层快速渗入地下,不能及时下渗的雨水则通过弧形边沟,沉淀后进入蓄水池中。
“你再看那儿!”顺着设计师指的方向,记者发现道路两旁,还有两道弧形的“边沟”。边沟宽50厘米,深10厘米,侧面看上去只有个小坡,走路和骑车都不受影响。虽然这边沟经常被忽略,但其过水能力却可达到每秒30升。“7·21”暴雨当晚,很多雨水就是顺着这10厘米深的边沟,迅速流进了地下蓄水池中。
再仔细观察一遍,记者还发现,不透水的水泥地面上还专门给雨水开了口,经过收集、沉淀后雨水也会流入蓄水池。在无法深入的地下,蓄水池的容积足足达到了600立方米,能保证5年一遇、日最大降水量144毫米的雨水不外排。
双紫园小区的雨水利用工程,是北京上世纪90年代以来新建成小区雨水利用工程模式的代表,采用的设计标准是5年一遇降水,每年的雨水利用率为57.86%。设计师则说,2001年改造完成以来,双紫园小区的雨水几乎就没有外排过,包括之前的“7·21”暴雨,也没有外排到市政排水管道中,全部下渗或者存了起来。
专家见解
小区为何要留住雨水,
而不选择外排?
“随着城市硬化地面越来越多,一旦下雨,涌入市政道路、下凹式立交桥的雨水就会增加。在小区内留住、消化雨水,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减轻市政排水管道的压力,减少路面积水。”分别参与了国家标准规范、地方标准制定的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赵世明表示,之所以千方百计要在小区中留住雨水,正是出于缓解道路排水压力的考虑。
赵世明说,北京是个资源型缺水城市,城市用水量不断增加。2011年,全市水资源消耗量已经达到了36亿立方米,比上一年增长了2.2%。硬化地面的增长,改变了原地面的水文特性,降低了原有植被和土壤的渗水循环能力。雨水不能渗入土地,又不能被存储利用,只能变成“客水”涌到城市的低洼地带,造成积水、拥堵甚至成为隐患。
“在小区中,雨水类的非传统水源可以代替市政供水或地下水,供给景观、绿化、冲厕所等杂用。充分利用雨水的小区,每年还能省下不少水费。”赵世明说。
(责任编辑:白雪松)
|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