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FP供图
“起得比鸡早,睡得比狗晚”,就读于北京市朝阳区某小学的“特困生”胡梓睿这样向笔者形容他每日的作息。而面对即将到来的12岁生日,他想要的生日礼物竟然是“每天都能多睡半个小时”。 对中小学生来说,充足的睡眠本与合理的饮食一样,是最基本的要求,如今却在作业和补习班的围攻下变成了奢望。孩子们到底面临怎样的“困”境?在“困”境突围中,家长、校方、教育主管部门如何帮孩子“脱困”?阻力何在?近日,记者走访北京、江苏等地,一探究竟。 城市中小学生“睡眠欠债”成常态 拥挤的地铁和公交车上,学生蜷在座位上、倚在扶手上哈欠连天,昏昏欲睡,这已经成了城市一景。 最近,胡梓睿爸爸的车上多了两项“装备”——U型枕和眼罩,妈妈用它们在车上为睿睿搭起了一张“睡床”,为了能让睿睿在车上睡个回笼觉,胡梓睿的爸爸每天坚持开车送他上学。半个小时的上学路,成了睿睿弥足珍贵的“补觉时刻”。 即便是这样,睿睿的睡眠时间和国家规定的青少年9小时的最低睡眠时间仍相去甚远。“上学时早上6点半起床,晚上10点上床,孩子入睡前还要磨蹭一会儿,这样一算,孩子每天只能睡不到7个小时。”说起睿睿的睡眠,胡妈妈连连摇头。 “都是作业惹的祸。”和胡梓睿同班的岳鑫也饱受缺觉的困扰,岳鑫每天的作业要写到晚上10点多钟。岳鑫的妈妈告诉记者,这样繁重的作业量是今年才开始的,“小五统考对学校很关键。为了争个好名次,学校把压力转嫁到学生身上。学生除了要上周末辅导班,还要应付每日繁重的作业,真是苦不堪言。”有几次写作业的时候,岳鑫直接趴在桌子上睡着了。 平时睡不够,周末能补觉吗?记者从睿睿一脸倦意的脸上得到了答案。胡梓睿的父母并非不想让他多睡一会,“可睿睿现在正是小升初的紧要关头,要冲击目标校,哪耽误得起啊!” 记者跟随睿睿,体验了他繁忙的周末。7点起床,到辅导班时已是8点15分,睿睿打着哈欠向教室里的同学打招呼,记者发现,其他同学状况也都和睿睿相似,一脸倦意。英语课一开始,老师就安排学生朗诵课文,记者询问后得知,这样的大声朗诵能让孩子清醒,尽快进入课堂状态。 胡梓睿当天的课程表,紧凑得令人咋舌。在结束完上午的英语课程之后,胡梓睿还要马不停蹄地去参加下午2点钟的一场“占坑班”排位模拟考,由于这次考试的成绩很可能作为目标校的招生依据,胡梓睿压力倍增,有好几晚都睡不好觉。模考结束后,等待他的是两个小时的钢琴课。回到家时,已经9点多。还没来得及洗刷,睿睿就一头倒在床上睡着了。 除了繁重课业以及周末的辅导班,择校增加的时间成本也消耗着孩子们的睡眠时间。 跨区择校让家住北京市丰台区的王月冉进入了海淀区的一所重点中学,但随之而来的是每日漫长的通勤时间。为了错开早高峰,王月冉只能早上6点起床,如果运气好的话,8点之前能到学校,升入名校的兴奋很快就被浓浓的困意冲淡了。 对于睿睿和月冉来说,这样的作息已经成常态,“普遍缺觉”则是这种作息的代名词。在记者对北京某校初一和初三两个班级进行的睡眠问卷调查中,只有25%的学生感觉自己“睡眠充足”。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2010年发布的《中国少年儿童十年发展状况研究报告》也显示,有近八成的中小学生长期睡眠不足。中小学生在学习日的平均睡眠时间为7小时37分,而青少年的最佳睡眠时间应该为9小时45分。 长期的睡眠不足困扰着城市中小学生。除了繁重的课业压力,周末的辅导班也挤占着孩子们周末的睡眠时间,而这种慢性的睡眠剥夺将会让孩子背上高额的“睡眠债务”。一项跨度为15年的报告揭示了这种“睡眠债务”的危害。这项由上海交大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儿科学教授沈晓明领衔完成的“睡眠对儿童生长发育影响的研究及其应用”项目证实,慢性睡眠不足对儿童学习记忆功能的损伤具有隐匿性和不可逆性。这给那些搞时间战和题海战的父母敲响了警钟。 (刘博智) (编辑:赵岩) (责任编辑:白雪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