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媒体报道,一只成本400元、市价600元的不锈钢锅,若想进入杭州的大商场,就得按照2000元的标价来卖。理由很简单:一方面,商场的运营成本和“进场费”得有800元左右;另一方面,则是一些高端购物者“只选贵的,不买对的”的消费错觉,让商家误入了“越贵越卖,越卖越贵”的怪圈之中。
(责任编辑:白雪松)
其实,此类违背商品价值规律的“怪圈”已不罕见,很多中高端商品内外价差很大;而据商务部的调查,手表、箱包、服装、酒、电子产品五类20种品牌高档消费品,内地市场价格比美国和法国售价分别高51%和72%。与此同时,以茅台酒、古驰包为代表的奢侈品却还在“逆市热销”,不禁令人咂舌不已。 究其根源,除了价格监管的缺位、消费理念的不成熟、以及可能的公款开销,最为重要的原因在于部分高收入者“过于旺盛”的消费需求。试想,离开货币的支撑,供求关系怎会被逆转?又好比恩格斯所言,“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可见“逆市热销”的背后还是“逆市需求”的膨胀。 百多年前,在美国人凡勃伦那里,这种不以“使用价值”为目的的消费需求,被形象地称之为“炫耀性消费”,即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有闲阶级”,滥用难以正常消费掉的超额利润,所进行的炫耀社会身份的消费活动。由于财产性收入的畸高不下,少数人一边挤占了普通民众的收入空间,一边却因个体消费能力相对有限,进而导致了全社会平均消费倾向的绝对下降。 通俗地讲,就是想花钱的人没钱花,有钱花的人又花不完,最终沦为借助炫富行为来表现金钱力量的“假消费”,结果却使整个社会的真实消费需求显著下降。 当然,今天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可与之同日而语。但是,类似的“假消费”却有相近的成因:伴随着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比重的相对下降,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分配差距被不断拉大。先富阶层一掷千金的炫耀,不仅有悖于主流价值理念,还会对内需扩大形成反向推动力,长此以往将对实体经济造成严重伤害。 单就经济层面而言,劳动报酬的相对下降会影响消费能力的提升,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的不振在削弱民众福利的同时,还会将疲软传导到实体经济,而实业若不兴,就业必不稳,收入分配差距又将进一步恶化。事实上,无论是美国史上“大危机”前虚幻的财富泡沫,还是本轮国际金融海啸中华尔街巨头的高薪,都诠释了恶性循环陷入危机泥淖的梦靥。 国之本在于厚民生,民生之本在于扩内需、稳就业。一口锅的问题,靠市场秩序的整饬即可;而内需问题就不只是经济问题,更是社会问题、乃至政治问题。“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增强发展的内生动力”,应提防“假消费”的侵蚀,更应合理增加城乡居民尤其是低收入群众收入,提高中等收入者比重,切实增强普通民众的消费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