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规划网
登陆 | 注册
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焦点 > 社会热点 >

一座城市的文明温度

时间:2011-09-05 12:34来源:瞭望东方周刊 作者:邢静

   “无论户籍在哪里,只要人在长春这个地面上,就要保证他有饭吃,有地方住,有学上,保证他最基本的生活需求。”

    长春市的2000多栋老楼,正在“健身”、“美容”;

    年逾七旬的杜君老人戴着市民巡视员袖标,他说,自己的活儿就是到处溜达“找茬儿”,把发现的问题记到一个绿色小本本上,交到长春市文明办或相关部门那里;

    南昌社区有个“日间照料室”,照料对象是社区的空巢老人家,这里有工作人员陪老人聊天,还有医疗、保健等服务。一位老人说,社区空巢老人家都装了“电子保姆”,还有呼叫器,有什么自己做不了的事,就可以呼叫社区工作人员。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一到长春,就听说这里正在进行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各项工作。这几个小片段,折射的则是这个创建的过程。

   “全国文明城市”是中国城市的最高荣誉。16年前,长春市就开始申报,几乎每年年初全市的第一个会议都围绕这个主题展开。

   “我们抓创城,绝不仅仅是为了‘拿牌’,更重要的是要收到实际效果。要在这个过程中改善人民生活、塑造城市形象、提升市民素质,引领社会风尚。”

    吉林省委常委、长春市委书记高广滨这样解读着“创城”的内涵,似乎也回应了到这里之前掩藏在心中的一个问号。

   “暖房子”的事儿

    为老楼“健身”、“美容”,绝非美化那么简单,“实质上是‘冬病夏治’”,要为全市近一半的房子穿上“防寒服”。

    冬季的长春,平均温度零下11摄氏度左右,难熬又漫长。2009年的冬天,更冷得让长春人刻骨铭心,“晚上睡觉都不敢脱衣服”。

    在北方的冬季,供暖是天大的事。长春市领导多次在供暖公司、热电联供单位等部门间协调,可老楼不争气,“外衣”保暖效果太差,真不抗冻,加上一些供热管道老化,热量严重损失,许多市民家的室内温度达不了标。

    就在这个五十年不遇的寒冬之后的2010年春天,长春市在“150天市容环境综合整治行动”中,加入了城市老旧楼体节能改造和外部结构维护工程,当地百姓称是“暖房子”工程。

    照计划,这一年的“暖房子”工程主要任务是:加快城区热电联产集中供热能力建设,重点解决热电一厂、热电二厂热网系统供需矛盾突出问题;鼓励符合城市发展规划、规模较大、供热信誉好、有富余能力的区域锅炉房加快发展,重点解决并网改造小型采暖锅炉房问题。

    老百姓更关注的是老楼改造,“大伙儿能看得到、最直接。”

   “长春市2005年前修建的、不符合冬季取暖标准的房子超过5000万平方米,占全市居民房屋面积的一半左右。”长春市创文明城市指挥部办公室副主任谢志敏说,2010年全市对其中的600万平方米、1000栋楼宇进行了包括外结构维护(增加一层保温的苯板)、热计量和热平衡三项改造。

    为保障工程质量,在“暖房子”工程启动之初,市里就编制了“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技术规范和标准”,对工程质量不间断巡查、严格检测。“市长崔杰每月调度一次‘暖房子’工程的建设进度。”

    150天的改造过后,2010年冬天“大考”就来了。又是一个严冬,可住在“暖房子”里的居民,却度过了一个可在屋内穿着绒衣舒适生活的冬天。“经测评,室内温度超过18摄氏度,提升3摄氏度以上。”

    南关区气象小区甲栋居民张凭斌的家在一楼“把山”,背阴一面的房子,“老阳”根本照进不来,阴冷得狠。“‘暖房子’工程简直像是给我换了一个家,现在屋里一点凉气都没有了,街路上的噪音也进不来了。”张凭斌说这话时真的很兴奋。

    住在顶层的马淑云就更美了。过去,楼体防水不好,家里是逢雨必漏。“现在,装了彩钢屋顶,还添了外墙面保温。再没漏雨的闹心事了。”她把功劳记在了今年南关区政府给这栋楼实施“平顶改坡顶”上面。

   “暖房子”的意义不止于此。谢志敏算了一笔账:按平均标准,北方地区室内每平方米一个采暖季需要用煤39公斤,“暖房子”工程的设计标准是按节能50%制定的,理论上是说19.5公斤,保守数字也可以降低烧煤12公斤。去年全市改造面积600多万平方米,至少减少8万吨标准煤的使用,也相应地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1万吨、二氧化硫排放量0.18万吨。

    今年,长春市计划改造1000万平方米、2100栋房屋,全部投资约20亿元。工程要确保高标准建设、高质量施工,不让投资“跑冒滴漏”显得更为关键。“暖房子”工程的招标采购、工程监理、现场施工等环节的把控,更加严格起来。工作人员还总结出评判苯板质量的6条口诀,经评判,有十几万平方米的不合格苯板被退回。而在南关区,每栋楼还指定了一名市民监督员,对工程全程监督。

    今年的“暖房子”,在解决提温目标之上,加了“整体美容”一条。

    东岭南街的解困小区建于1994年,有3771户居民,因为设施老化,小区的卫生、绿化、安保、下水、供暖等问题频发。2006年,小区就被物业公司弃管了。

    2010年“暖房子”工程启动后,这个解困小区成了首批受益者。南关区集中力量整治了这个小区的环境,对楼体进行了“美容”,还新建了宽敞整洁的休闲广场,做了景观绿化,甚至在每栋楼前统一安装了晾衣架。

   “能不能给小区改名字?”听一个住户讲,不久前,一位中央领导小区来考察小区,与居民座谈时,有位居民提出了这个建议,“以前小区脏乱差,如今环境好了,还叫‘解困’,小区里的小伙子都不好娶媳妇。”当时,引来会场笑声一片。“后来,那位领导真的给小区题写了一个新名:达顺小区”。

   “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原来我们注重把马路扮靓、把园林绿化做好,但是背街小巷、老旧散小区内,环境还很差,条件还不好。”崔杰谈起“暖房子”工程说,“我们在还历史的欠账。”

    大家帮“好人”

    解困小区的面貌一变,居民维护环境的劲头也来了。由于目前尚无物业公司接管,居民们就把各级政府当成了小区的“大物业”,一遇到政府工作人员,就会七嘴八舌地反映:谁家在楼道口随意摆放杂物了,谁踩踏草坪了,外面的车随意进出压坏路面了。

   “150天市容环境综合整治行动”开展两轮之后,许多原来的老旧散小区发生了质变,探索新的小区治理模式成了“必须的”。

    在长春,记者所到过的区,几乎都在探索物业弃管小区管理新方式。南关区针对辖区内弃管小区数量不断增多的现实,及时调整物业服务覆盖区域,将2010年确定的117个区域、910栋居民楼的工作任务调整为146个区域、1410栋居民楼。

    他们先从解决居民日常生活的难题入手,组织各街道办事处和社区,研究成立物业服务居民自治委员会和社区物业协调委员会,探索政府引导、社会各界支持、百姓自发管理的新办法。

    这“两个委员会”,果真帮助居民解决了不少生活中的实际难题。自强街道北安社区和永吉街道碧泉山庄,先后出现居民楼下水管道堵塞,街道、社区协同“居民自治委员会”协调市政部门帮助维修。经过他们的动员,一些居民还主动“认养”新栽树苗,维护小区绿化。家园是大家的。

   “通过‘暖房子’,一下加速了弃管小区居民自治和物业进入的进程。”谢志敏说,这个过程既是政府管理理念的一种创新,也与老百姓文明进程的良性互动。

    几年前,一首《东北人都是活雷锋》曾唱响全国,如今的长春在做着让外来客找到热情淳朴东北人的努力。一些围绕“推崇好人”的举动,改变着长春人的理念。有一组数据给这座城市的管理者们添了一丝欣慰,自2007年以来,长春有7人获了全国道德模范及提名奖,6人荣登“中国好人榜”,6人当选全省道德模范及提名奖,97人当选长春市道德模范及提名奖,57人获得长春“好市民”荣誉称号。

    可现实中的现实是,让“好人都有好报、有难众人都帮”,还真不那么容易。一句话,就是能不能让更多的人无忧无虑地加入到好人行列?

    去年底,长春市文明办发起的“长春市文明基金”成立了,“追求并不高”:倡议全体市民向那些为社会、为他人默默奉献的道德模范和身边好人,回报一份爱心,让好人有好报,让更多的人成为好人。

   “目前,筹集到的钱超过了400多万元,主要用在三个方面:一是帮扶生活特殊困难的道德模范、“好市民”,和在社会上涌现出的具有示范意义的好人;二是救助品学兼优的特困户子女;三是资助关爱‘空巢老人’等引领社会风尚的公益性志愿服务活动。”文明基金的工作人员说。

    18岁的王长久和母亲,一直靠低保维持生计。2009年王长久考取了长春工商学院,他想上学,却忧虑家境贫寒。政府给了他1万元钱,帮他圆了大学梦。这缕阳光并不是只照耀在王长久一个人身上。长春市有明文规定,凡低保家庭有新升入全日制普通高校的学生,都给1万元的助学补贴。

   “无论户籍在哪里,只要人在长春这个地面上,就要保证他有饭吃、有地方住、有学上,保证他最基本的生活需求。”崔杰说。

    好心,善举,城市就会有文明的温度。

    全城健康行动

    在长春,听到一件事。

    今年已经4岁的郑枝枭,3年前被查出患有先天性心脏病,只有尽快手术,才能延续生命。可手术费用需8万元,再加上前期治疗、后期康复,整个下来至少要花20多万元。这对郑家来说真是个天文数字。郑家夫妻俩咬牙卖掉家里仅有的一头牛,再东借西借,总共凑了15000元,离20多万元差得忒远了。

   “过去遇到这情况,是非常非常焦心的。若是一两个孩子,你还可以通过媒体发动社会筹些善款。可实际情况绝不是一两个啊。必须有个制度安排。”长春市委常委、副市长郑文芝说,2009年市里发起了“健康长春行动计划”,其中就有一个“医疗救助工程”。

    这可给生在特困家庭的小枝枭,带来了生命的希望。这一“医疗救助工程”,包括了减免特困家庭临床治疗费用的“硬政策”,即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职工医疗保险按比例报销的基础上,民政部门按照特困人群医疗救助政策对剩余费用报销30%,在长春市确定的28家定点医疗机构在执行原有的“7免”、“19减”政策的基础上,每家医院再设立10万元救助基金等等。

    让人获得意想惊喜的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附属医院愿意派遣专家来华,免费给小枝枭做了先天性心脏病手术。2009年4月,小枝枭的心脏手术成功了。

    截至去年末,已有151名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可以和正常孩子一样跑跑跳跳;2544位贫困白内障患者重见光明;317位患者接受了先天性唇腭裂修复手术;103名60岁以上的贫困全口无牙老人免费得到了义齿;救助农村孕产妇23484人,救助金额662.57万元。

    长春市在财力不足的情况下,想着法儿地增加公共卫生投入,城镇居民医保、农村新农合人均补贴,5.3万名孕产妇女接受出生缺陷干预

   “新生儿落地就参保”,是长春市在全国首创的一项新农合救助政策。2009年,长春将新生儿医药费纳入补偿范围后,缓解了许多农村困难家庭的经济负担。

    长春市民生保障网的覆盖面不断拓宽,助残方面走在全国前列:全国第一个“白内障无障碍城市”、全国率先启动社区儿童孤独症筛查与干预的城市、贫困家庭6岁以下听障儿童免费实施人工耳蜗植入手术。

    据说,“健康长春行动计划”是国内第一个由市级政府主导的全民健康行动计划,它共分7大工程、20个子计划,包含了环境保护、全民健身、健康教育、营养改善、食品安全、优生优育等内容。

   “全面考虑了人的健康构成,从胚胎开始对人不同生长阶段的健康加以设定”郑文芝说,这个行动计划的目的,就是要使每一位市民在拥有健康环境的同时,还拥有健康的意识、健康的体魄、健康的精神,提升居民的健康幸福指数,提高生活和生命质量。

    长春有一个理念,叫“经营健康”。“让百姓不得病、少得病”,“健康长春行动计划”的目标是要变被动健康为主动健康,让普通百姓树立一个“经营健康”的理念。计划提出的“经营健康”的标准颇为具体:全市人民掌握10种卫生保健基本技能,养成30种健康行为,包括膳食清淡少盐、少喝酒不酗酒、适宜人群每年无偿献血一次、每人每周不少于5小时的户外运动和晒太阳时间等等。“经营健康”需要民众的自觉。

   “要把城市最好的空间和绿地留给市民健身”,长春市决策者一直强调的理念,在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中也有了体现,规定明确提出,公共体育用地只能扩大,不能缩小,更不允许挪用。在老区改造中,也尽可能保存或扩大绿地、公共体育用地。

    还有个概念也引人“8分钟体育健身圈”。相比之下,长春全民健身的基础是好的。近10年,全市投资数亿元,建了一大批体育设施,街道和社区体育设施配置率几近100%。目前长春人均体育场地面积2.03平方米。据介绍,市里每年还安排100万元用于农村“百镇千村”工程建设,保障每个行政村起码有一个篮球场和两张以上乒乓球台,目前50%的乡镇、30%的行政村安装了健身器材。

   “楼道报”一呼百应

   “市委、市政府不仅把创城作为发展经济、保障民生的拉动载体,更把创城作为改善市民素质的最佳平台。通过知识普及、典型引导、活动推进,文明已成为长春市民追求的风尚,也实实在在地提升了市民的幸福指数。因此广大市民是真心实意地支持创城、参与创城。”长春市委常委、宣传部长王振华说。

    开头提到过的杜君老人,还是一名义务交通协管员。40多年来,他摘录报纸、书刊,每天站在街头疏导交通时,义务向市民宣传。他自己掏钱请铁匠做了一只铁皮话筒,拿着这只“麦克风”在街头从冬站到夏。

    老杜还有另一重身份。在长春,有这样一支队伍:他们有的身背相机,有的手拿笔记本,有的骑自行车,哪里有人反映问题,哪里就会有他们的身影 他们是长春市市民巡视员。因为常挑毛病、提问题,针砭时弊,被老百姓称他们是城市的“啄木鸟”。老杜是他们中的一位。

    相比城市管理“啄木鸟”,黄福增老人的“文明试验田”主要集中在他家住的德惠路8号楼的楼道里。

    1995年这座居民楼刚建成,居民们纷纷装修,有时装修的噪音一直响彻深夜,闹得先入住的人家根本没法休息。老黄住在4楼,他想了个办法,用毛笔写好提醒的纸条,贴在楼道显眼处。后来,邻居们发现楼里的不文明现象,也学着在楼道里张贴倡导文明行为的纸条。这个办法还挺奏效,时间一长,诞生了一份“楼道报”,大家设计版面和内容,老黄担任起了主编。

   “楼道报”已出了170多期,老黄说,内容有文明公约、国家大事、政策解读、生活常识等等。两个月前,为庆祝建党90周年,老黄还特意抄写了90首毛泽东诗词。

    辛洁老人住在3楼,参与办“楼道报”多年。她说,通过“楼道报”的宣传,楼道干净了,邻里和睦了,谁家有个大事小情,只要在“楼道报”上刊出,马上一呼百应。遇到了难事儿,大家也都能齐心协力帮助解决。

    2010年,8号楼被长春市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评为“十星级楼院”。如今,老黄搬到另一个小区居住,可他仍会定期编写“楼道报”。

    楼道里的故事在公交车上延续。长春公交集团司乘人员从2007年初起就利用业余时间装扮车厢,图文并茂地传播中华传统美德。“不仅要让乘客一路出行中心情愉悦,还能获得点知识。”每一辆公交车的“主题文化”像是一页文明教材。

   “让长春的人情味浓起来”,志愿者要用行动把这座城市的每一个角落文明温度提起来。

    聂永军,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一名有10多年“志龄”的老志愿了,一直做着关爱省孤儿学校孩子的志愿之事,由此,市民送给他驾驶的公交车“春城第一车”的雅号。

    从聂永军,到聂永军们,上至86岁的老者,下到10几岁的娃娃,市民志愿者的队伍渐渐庞大起来,服务活动也丰富起来。

   “把打造一支思想素质过硬、服务技能过硬,奉献意识强、有爱心的志愿者队伍,作为引领社会文明的重点工程来抓。”长春市1995年首次开展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以来就提出的目标,一步步落到了现实之中,全市登记在册志愿者人数达到37.26万,注册志愿者人数占城市人口总数的比例超过了一成。

    曾经有相当长的一段时期,节假日,高峰期,公交车站常常成“文明冲突”的地方,你推我搡、互不相让、甚至拳脚相加,却是常有的事,自觉排队、相互礼让上车那是新闻。

   “乘车要有管理,文明需要共建”,2005年,长春公交集团决定在62路公交车始发站战台率先整顿乘车秩序,派出专人组织乘客排队上车。“刚开始那会儿,很多乘客相当不适应,有的不仅不理解,还对我们的管理人员出言骂娘,甚至要动手打人。”

    公交集团巴士公司经理王洪波说,他当时就是62路公交的队长,“经过不断的、耐心的劝导,乘客们慢慢都意识到了排队乘车对谁都好,配合管理的乘客越来越多。”接下来,13路等其他公交线路,也开始组织排队乘车。一种文明意识的嵌入,会逐步转化成一种文明风气。现在的长春,自觉排队、文明乘车不再是什么新闻了。

    城市“血脉”和“骨架”是要倾力打造,而“神”与“魂”的培育更要用心塑造。文明的力量是无法估量的。作者:邢静 长春

  (责任编辑:白雪松)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