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崔鹏 工作压力大,办事不容易,结婚不轻松……我们都期望生活更好些,但现实世界并不那么随心,人生充满着不确定性。求学就业,寻医问药……但凡生活中遇到难题,都离不开“关系”:找同学,托朋友……这往往让人心力交瘁。 升职难,坚守还是离开? ●个人升职不容易,但如果竞争过程公开、透明,会减少很多抱怨和争议。升职过程中的一些“潜规则”让人们焦虑 刘书是国家某部委的一名科级干部。去年,他所在的处室有一位副处长外调其他部门,留下一个职位空缺。刘书觉得,自己无论从资历还是业务等方面,都应该是副处长的不二人选。周围的同事也大多这样认为。 但人算不如天算,公布副处长人选时,刘书傻眼了:一个比他年轻很多的同事当上了副处长。他表面上若无其事,心里却非常想不通:“我在单位干这么多年,一直任劳任怨,业绩也不错,对领导也恭恭敬敬,为什么不能被提拔?” 自此之后,刘书的心态发生了变化:当初刚上班时,他不知疲倦、热情洋溢,如今,一上班就盼下班。工作干得还有什么劲?对交给他的任务,能推就推,不能推的就敷衍了事。 升职,意味着能力被认可,意味着更高的薪酬。但是,现实很残酷,因为在任何一个单位内,领导岗位总是少数,大多数人只能从事一般工作。无论你多努力,也难以突破瓶颈、再上一层楼。 在国家某部委任职处长的张元说:“在我们单位,升到处级职位不是难事。但再想往上晋升,就非常难了。到这个层面,就不是个人想不想、努力不努力的事。” 既然如此,何必自寻烦恼,踏踏实实做好本职工作不好吗? “这话说得容易,做起来很难。”张元说,“别的不说,单说看着周围的同事升职,自己却迟迟不动弹,心态总会有些变化。” 升职不容易,在任何时候、任何单位都一样。但专家认为,如果升职竞争是一个公开、透明的过程,就会减少很多抱怨和争议。反观当下,升职过程中存在种种“潜规则”,让人们摸不着头脑,不敢相信单凭能力就能升职,反而不得不借助请客、送礼、拉关系、套近乎等行为去迎合领导,焦虑之感由此而生。 如果升职无望,应该选择坚持,还是离开?这是一个“两难”话题。 有人说,升职无望就要调动,岂不太浮躁了?在一个岗位上应该坚守,要有恒心,直到做出成绩为止;也有人说,明知升职无望还坚守,坚守什么呢?“树挪死,人挪活”,换一换环境也许能闯出新天地。 刘书的妻子是一家外资企业的销售主管,每月收入2万多元,经常开玩笑对他说:“你每月就这点死工资,升职无望只是‘混日子’,这样的工作又有什么意义?”可是,究竟要不要离开,刘书拿不定主意。他说:“作为公务员,至少有一定社会地位。真要放弃这一切,有些不舍得。再说,辞职之后自己又能干什么呢?” 办事难,为啥总要“找关系”? ●一些人不管遇到什么事,总喜欢托人情、找关系,说明社会规则有漏洞可钻。这给没“关系”、没“背景”的普通大众带来焦虑感 这几天,在中央某机关工作的黄义有些烦。原来,老家一个亲戚打电话说,由于超生了一个孩子,他们家要被县计生部门罚款5万元。亲戚问黄义有没有“门路”,帮他们说说情,能不能不罚款或者少罚款。黄义说:“我在单位只是一个小科员,老家的人还以为是多大的官,什么事都能替他们办。再说了,就算我真认识老家的一些朋友,也很难为他开这个口啊!” 黄义说,自他进入这家中央机关工作,老家就不断有人找他办事,有次亲戚家里丢了一辆电动三轮车,也给他打电话,问“认不认识县公安局的人?能不能让他们快点把电动车找到?”这弄得黄义哭笑不得。 如今,一些人不管遇到什么事,总喜欢托人情、找关系。不这样做,他们就觉得不踏实,就会很焦虑。这已经成为一个典型的社会问题。例如,一旦在路上闯红灯被交警拦住,就习惯性掏出手机,赶紧找熟人疏通关系,希望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至于上学就业,寻医问药……但凡生活中遇到难题,就更离不开“关系”:找同学,托朋友……总是让人心力交瘁,焦头烂额。似乎不动用“关系”,就没有安全感。 我们不必责备这些“找关系”的人。人们习惯性地“找关系”,说明社会规则有漏洞可钻。 “不找关系,办点事还真难。”广东一家玩具企业老板陈伟强说,去年底,他去当地工商局办某项手续,折腾了两天也没办完。无奈之下,他通过朋友找到有关负责人,半小时搞定。陈伟强说,有时候落实一个项目,按程序审批至少要一周,多则一个月,但找熟人一两天就能搞定。“虽然找关系也要花钱,但比起项目的运营成本,就不算什么了。” 前一时期,城市白领逃离“北上广”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一些白领认为大城市里生活压力太大,居之不易,还不如到二、三线城市发展。但据媒体报道,一些人到了小县城工作,却发现自己并不适应,又逃回大城市。为什么?因为小县城是一个熟人社会,在那里做事更要讲关系、论人情,“拼爹”现象更严重。 专家认为,讲人情、论关系在中国源远流长,这跟历史、文化等都有关系,短时间内很难改变。但如果“关系”的运行超出人情层面,到了破坏规则甚至违法乱纪的程度,就会让人惶恐不安。在社会转型期,有更多的真空地带让人情可以被当作交易的筹码,人们更加倾向于“暗箱操作”、不守规则,这严重影响社会公平,给“无权无势”、没“关系”、没“背景”的普通大众带来更多焦虑。 结婚难,理想伴侣在哪里? ●部分白领工作忙,交际窄,难以遇到合适的结婚对象;也有一些人对另一半要求过高,给自己增加难度 在北京某事业单位工作的30岁的赵晶仍然单身。2008年跟男朋友分手后,赵晶也接触过一些异性,但都没有结果。赵晶说,以前自己不怎么在乎恋爱的结果,觉得自己高兴就好,但没想到自己转眼就变成了“必剩客”(网络上对29到30岁之间未婚人士的称呼)。看着周边的朋友们成双成对,有的还有了小宝宝,心里就会觉得空落落的。 “有些着急。”赵晶说,“但结婚必须得找有感觉的人,总不能凑合着过吧?” 眼下,很多人跟赵晶一样,既着急结婚又找不到合适的人,这也催生了很多相亲活动。电视上,《非诚勿扰》、《幸福来敲门》等相亲节目火爆;网络上,百合网、世纪佳缘网等点击量屡创新高;现实生活中,联谊会、相亲大会等活动更是人气火爆。为结婚而焦虑,成为都市男女的一种普遍心态。 专家认为,年龄越大,恋爱机会将越少。与此同时,来自家人和社会舆论的压力,加剧了大龄单身人士的“不快乐”情绪。 找一个合适的另一半,为什么那么难? 赵晶说,现在工作十分忙,业余生活比较单调,并没有太多的机会结识陌生朋友。“我的工作性质还属于接触人比较多的,但大多属于泛泛之交,难有深入了解。”赵晶说。 要求高是另一个重要原因,这在女孩身上体现得更为明显。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很多女孩都想找事业有成、品貌端正、性格相投的对象,但条件真正好的男士并没有想象得那么多。一些女孩提出的条件过于苛刻,更增加了找到合适伴侣的难度。 比如,有一位女孩表示,她喜欢吃油炸食品,希望找有同样爱好的男朋友;另一个女孩表示,自己很喜欢玩、喜欢聊天,男朋友也应该爱玩、爱聊天……如果要求这么高,不允许存在一点点差异,怎么能找到恋爱对象? 此外,结婚成本高也困扰着很多年轻人。买房、买车、拍婚纱照、请婚车、摆婚宴……结婚的花费越来越高。据有关机构测算,受食品涨价等因素影响,上海婚宴的平均花费就从2009年的6.6万元涨到今年的8.9万元,每年上涨12%—15%,甚至连喜糖的价格都涨了8%。结婚成为不少年轻人“不能承受之重”,不得不“裸婚”。不少人说,城市生活压力这么大,如果不想接受“裸婚”,只能等物质条件成熟了再说吧。 (本文采访对象均用化名) 化解焦虑离不开平常心 崔鹏 ●化解焦虑心理,需要政府做出更多努力,提升全民幸福指数;同时也需要个人提高自身能力,坦然面对压力。只有这样,生活才能更快乐 日前,笔者与一些朋友聚会,闲谈中有一位朋友感慨:“以前特别渴望能来北京工作、生活,觉得这里机会多、前景好,但现在感觉压力很大,完全没有了刚来时的兴奋感。” 朋友以前在济南工作,收入虽不高,也自有一番悠闲的滋味。后来,他千方百计调到北京,却发现现实远比想象中艰难:房价高,十几年的全部收入也不够买房;工作累,挤地铁、乘公交每天都像在打仗;更关键的是,他没有北京户口,以后孩子上学怎么办? 生活中,像朋友这样每日奔波劳累、前景预期却并不乐观的普通人不在少数。他们或者对高房价、高物价惶恐不安,或者因职业工作、结婚生子抓耳挠腮。一句话,总是过得不舒心。 一时的焦虑倒无所谓,长时间焦虑就会很痛苦;一个人焦虑可能是个人原因,一群人焦虑就是社会问题了。许多人有焦虑感,其严重性不言自明。关键是,我们应该怎么办?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高速发展,成绩有目共睹。但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比较突出,贪污腐败、分配不公等现象屡屡出现。在一些领域,让人们觉得无章可循、不可预期,容易产生焦虑感、挫折感。 解决这些问题,首先需要政府做更多努力,进一步深化改革,立足国情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完善社会服务体系,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诉求,让全社会共享发展成果。同时,要多创造底层社会成员向上流动的机会,让弱势群体不被边缘化,提升全民的幸福指数。 与此同时,化解焦虑心理更需要个人努力。例如,相比改革开放前,我们的物质生活不知道好了多少倍,但“这山望着那山高”,一旦看到周围有人生活比自己强,一些人就产生不平衡心理。这种焦虑,不能都归咎于社会吧? 焦虑,最主要的原因之一是“求而不可得”。但我们要知道,社会资源是有限的,人们要想在自己生活领域拔得头筹,必然面临竞争。既然有竞争,就会有人成功、有人失败。成功了自然值得高兴,但失败了也不必咬牙切齿。如果连这样一个最起码的正常心态都不具备,焦虑感注定会伴随终生、无法排遣。 俗话说,求人不如求己。作为一个社会人,应该适应社会,而不是怨天尤人、无所作为。虽然现实生活中总有这样那样的约束,有这样那样的不如意,但我们要相信问题总能得到解决。只有提高自身能力,坦然面对压力,才能让自己生活得更快乐。 (责任编辑:白雪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