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论“达芬奇造假” 吴杭民 据7月22日《新京报》报道,如果不是《每周质量报告》引爆了达芬奇的“造假门”,人们至今还沉迷在这个天价“洋品牌”编造的奢侈谎言里。他们是如何走到了今天?用什么样的盈利模式?在过去的13年中,达芬奇家居为何能逃避所有监管畅行无阻? 要“面不改色心不跳”地说上13年的谎言而不露破绽,的确是一件高难度的事情,可是,达芬奇家居却破天荒地做到了,书写了一段神奇的传奇,如果没有“神人”相助,这种可能性几乎为零,那么他们要感谢谁呢?当然是那些失职渎职的监管部门!有报道说,相关部门从未抽检过达芬奇的产品,达芬奇实际上一直处于监管真空的状态。达芬奇造假13载的“密码”是什么?呵呵,你懂的! 家居进口要通过工商、质检、海关等一道道的关口,行业监管貌似十分齐全,但是,实际上,由于进口家具监管牵扯到多个部门,每个部门实行分段监管,这样就会出现监管部门各自为政的现象,大家都在管、大家都能管,到最后却谁都没管。类似的监管真空,我们领教的实在太多了,就像在食品安全领域。 达芬奇“造假门”警示我们,加强对“监管的监管”,是维护好消费者权益的重要保障。我们不仅要严惩造假者,更要对监管失职动真格、出狠招,达芬奇“造假门”里,有多少职能部门应该被追究责任而却未被追究?监管不能继续这样“真空”下去了,职能部门本该是消费者的权益的守护者,面对失职,如果没有严厉的责任追究机制,我们就会周而复始地踏入监管真空的“河流”,那么,达芬奇式的闹剧我们也要继续围观下去了。 系列评论之一 不可否认,从纯粹的“人”的角度看,潘庄秀华这位华裔女子,虽在商海叱咤风云多年,但她并非铁人。如今身陷风口浪尖和舆论漩涡,飙泪发布会,也许能赢得一丝同情。然而,从公司“掌舵人”的角度看,潘庄秀华又不值得我们滥施同情。毕竟,市场不相信眼泪、也不相信企业的不道德。 系列评论之二 及时查清“达芬奇”是否存在欺诈行为。在央视记者长达半年多调查曝光的事实面前,达芬奇总裁竟然“顾左右而言它”。正如网友所说:“你跟她讲欺诈,她跟你讲创业,你跟她讲赔偿,她跟你飙眼泪。如此姿态出现在消费者面前,不仅没有诚意,甚至还有些霸道。”这种情形下,相关部门要迅速行动,认真查证,以详实的调查堵住其辩解的嘴、逃避的腿。只有当职能部门拿出确凿的举证,并且开出相应的罚单时,犯科者才会采取悔改和补救的措施。 系列评论之三 我们不能事事都指望通过媒体曝光来发现昂贵进口产品的质量问题,而必须寄希望于专门的市场监管机构,只有它们的日常监管和不定期抽检才能促使生产经营者重视产品质量和商业诚信,真正对消费者负责。为此,我们不得不追问和反思,是什么让昂贵进口产品成为事实上的“免检”产品? 系列评论之四 达芬奇出现造假丑闻,作为行业协会不但不反思,反而为达芬奇开脱,让人难以接受。一方面,虽然达芬奇事件不具有普遍性,但绝对不是个例,这种造假现象早已经成为行业公开秘密。另一方面,“出口再进口合法就行”的说法不能让人信服,难道说骗子公司利用法律漏洞、监管缺位玩“出口再进口”的把戏就可行吗? 系列评论之五 发生了性质如此恶劣,影响如此广泛的事件,商家的道歉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但是既然要道歉,就应该拿出道歉的诚意来,只有充满诚意的道歉,才有可能赢得消费者的谅解,重新挽回自身的社会形象和商业信誉。对于现在的达芬奇来说,想仅仅通过开一个发布会、发一封道歉信的方式来道歉,显然已经远远不够了,消费者要的是他们的实际行动。 (责任编辑:白雪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