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规划网
登陆 | 注册
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焦点 > 社会热点 >

互联网真会让人变得浅薄?

时间:2011-05-17 08:17来源:中国青年报 作者:袁楚
  我在电脑显示器上贴着一张纸,上书“过度使用搜索会损害你的智商”。因为从业于传统图书出版行业,我的大部分同事对新媒体、新技术的接受程度比较低,所以每当走到我的工位上,他们都会饶有兴趣地把这句话念一遍,然后郑重其事地问我,“这是不是真的?”

  “这要看你自己如何使用搜索。”我一般会一笑了之,然后这样回答他们。

  我不会像尼古拉斯·卡尔那样告诉他们,“在我们跟计算机越来越密不可分的过程中,我们越来越多的人生体验通过电脑屏幕上闪烁摇曳、虚无缥缈的符号完成,最大的危险就是我们即将开始丧失我们的人性,牺牲人之所以区别于机器的本质属性。”

  这是卡尔在他的新作《浅薄:互联网如何毒化了我们的大脑》中所下的结论。在朋友处看到这本书时,我产生了共鸣。作者提出的最大问题——使用互联网会对我们大脑的工作方式带来什么样的实际影响,让我很感兴趣。

  计算机是不受控制的人脑延伸

  一项调查显示,一个美国人平均每天要接收约34G信息,是11万个英文单词的信息量,相当于一般电脑硬盘存储量的1/5,这当中大量的信息是无用的,而这些信息绝大部分又来自互联网。

  在书中,卡尔的核心观点是,互联网把人类生活中的一些行为“外包”了,换句话说,某些原本应该储存在人类头脑中、由人类智商进行处理的信息,转而由计算机和互联网进行处理。问题在于,我们不能完全自主地决定哪些信息外包,哪些信息由自身的思维处理,但是必定有一些信息是不能交由计算机处理的。

  因此,作者提醒,我们必须对新技术保持一定的警惕,避免“我们自身某个至关重要的部分陷入麻木状态的可能”。卡尔把媒介看作是人类某种生理功能的外部延续,随着这一外部功能开始被越来越多地使用,而且效率和容量也远远超过人类自身的生理功能,人类就会越来越依赖这一功能,从而导致自身功能的衰退。

  似乎我们身边也不乏这样的例证。我曾见过一些对互联网非常依赖的同行,他们写出来的文字,几乎每个字都是从搜索引擎中蹦出来的,更有甚者,每天坐在电脑前,上网、玩游戏、网上购物、聊天,离开互联网,他们几乎不知道如何跟人交往,不知道怎么买东西,甚至连基本的生活常识和思维能力都没有。

  针对类似的现象,卡尔在文中把人类和计算机作了对比。我们的思维“在这种飞行过程中重新对本身编程,改变它的运作方式”,相对于容量和计算速度都极其有限的人脑,以搜索引擎为代表的互联网新贵技术力量,给人类的能力延伸带来了新的加速器,但是也使得人脑的思维能力进一步变得“浅薄”。

  我们不再需要记忆唐诗宋词元曲和明清话本小说,也不需要记得那些具体的人和事,只要记住搜索引擎的入口在哪里,然后把需求输入进去,得到的就是最完美的答案。女孩们也不用翻找衣柜,而是直接打开电脑,查看分类建立的数据库,并使用互联网上好友们提供的建议,搭配自己出门要穿的衣服,还能顺手给几个好友发信征求意见,然后根据编号,找到要穿的衣服。

  这是好事吗?卡尔似乎并不这么认为。他甚至有些危言耸听地写道:“利用网络代替记忆,从而绕过巩固记忆的内部过程,是我们将面临被掏空大脑的风险。一旦记忆外包,文明就会消亡。”

  在我看来,事情虽然没那么好,但是也没那么糟。

  互联网敲碎了时间

  我之所以这样认为,原因在于,互联网在诞生初期,一度被认为会把传统的中央集权式的媒体,解构成碎片化的个人媒体。

  这一趋势已经非常明显,但事情发展的最终结果,或许并非卡尔所想的那样——人类和互联网有着一定底线的间隔,而是互联网直接融合成为社会的一分子。

  中国有个禅理故事,“人生有三重境界,这三重境界可以形象地比喻为: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从浅薄到深刻再到浅薄,这三个阶段的发展与这个禅理故事有异曲同工之妙:在信息社会以前,我们对信息和媒介的了解,是简单意义上的“浅薄”,即了解得并不深入;进入信息社会之后,我们逐渐了解了信息和媒介的力量,与此同时,大量的信息碎片和众多的媒介渠道也开始紧紧围绕在我们身边,让我们感到无所适从;而下一个阶段,必定是重回“浅薄”,但这已经不再是第一阶段的简单意义上的“浅薄”。

  《浅薄》的作者认为,深刻化是从碎片式转向整体性,从感性思维转向理性思维,这也是思维从浅薄到深刻的第一次飞跃。而现在,互联网的出现,导致被深刻化的思维又一次被解构。这也是作者认为的从深刻到浅薄。

  的确,人类思维随着信息的爆炸正在开始碎片化:“互联网多媒体技术融多种不同类型的信息于一屏,从而进一步加剧了内容的碎片化,也进一步分散了我们的注意力。”在卡尔眼里,几段文字、一段音频或视频、一套导航工具、各种商业广告、一些小型应用软件,甚或一些不知名的‘小玩意儿’,全都可以包含在一个网页中,在它们各自的窗口内运行,而这些“杂音的刺激”很容易让人分神。

  “较之历史上所有可以与之相提并论的技术,互联网带来的让人分神的内容实在太多了。它在向我们呈上信息盛宴的同时,也把我们带回了彻头彻尾的精力分散的天然状态。”作者忧心忡忡地写道。

  卡尔所描述的以下情形或许我们每个人多少曾遇到过。正当我们在新闻网站上浏览最新焦点新闻时,突然收到一条信息,提醒我们有新邮件。几秒钟之后,资讯聚合阅读器又显示,自己最喜爱的博主刚刚上传了一篇新博文。没过一会儿,手机铃声又响起,有短信送达。与此同时,一些社区交友网站的用户头像在不停地闪烁,电脑上运行的其他软件程序也闹出动静来,争先恐后地抢占我们的注意力。

  有不少人可能会感叹,过去很容易把精力集中在一件事情上,自从互联网介入生活之后,过去自然而然就能集中精力关注的事情,现在再要集中精力,变得难上加难。为此,卡尔感慨,“互联网吸引我们的注意力,只是为了分散我们的注意力。”

  这是互联网的错吗?显然不是。毫无疑问,互联网是我们最近50年发明的最重要的科技产物之一,并且这个原本只存在于虚拟空间中的产物,正一步步改变我们的现实生活。最令人担心的是,我们乐于接受互联网带来的任何改变,而并不去仔细思考被改变的是什么,改变之后是什么样子。

  卡尔先我们一步去思考了,并且还在文中提到了时间概念的即时化,即社会化媒体的兴起,让我们能以最快的速度获知各种信息。不过,作者也漏掉了另外一个重要的维度——地理位置。“定位服务”的兴起,让我们继在时间维度上被即时切分之后,又一次在地理维度上被即时切分。如此一来,我们原本基于一个维度产生的思维,变成基于两个维度。此时,碎片化又有什么大不了呢?

  在我看来,人类和互联网迟早要融合无间,就好像我们曾经认为大自然和人类截然分开,工业、化学、天文学等等自然科学也都应该是和人类截然分开的,但社会的发展最终证实,这些科学都会和人类社会融合起来,那么,为什么互联网不可能呢?
 
  (责任编辑:白雪松)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