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网北京3月11日讯 (记者 冯兴科 专栏 博客 微博) 1000万套建设任务、多渠道筹集资金、重点发展公共租赁住房、应保尽保、建立健全考核问责机制……近日,针对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保障房建设任务和目标,政协委员们在参加小组讨论时纷纷提出了一系列内容翔实、针对性强的建议。
在全国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的小组讨论中,经济界委员们正在发言。(中国经济网记者冯兴科摄)
“今年中央政府决定建1000万套保障性住房,但资金从哪里来?除中央补助资金外,大量资金需要地方政府出,这对地方政府压力很大。”全国政协委员、中冶集团董事长经天亮建议所有的建设保障性住房资金都应由中央财政解决,土地由地方政府无偿供应,建筑商只负责建筑,同时锁定建筑商的利润。
对于建设保障房的资金来源问题,全国政协委员、招商局集团原董事长秦晓却提出了另外一个思路。“我建议放开商品房,从出让土地、出售商品房的收益中提取一定比例建立一个专项基金,用来建设公租房、廉租房。”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公司总经理陆启洲也建议将保障性住房建设与政府出让土地的收入挂钩,由政府制定可行的办法,从中抽出稳定的部分投入到保障性住房建设中,以解决保障房建设的资金问题。
“有必要引导和鼓励社会资金进入该领域。”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人寿保险(集团)公司总裁杨超认为解决保障房的资金来源问题应该走另外一条路。杨超表示,保险资金、社保资金等社会资金可以通过基金、债权等形式参与到保障房建设当中来,这既扩大了保障性住房建设资金来源,又拓展了保险资金的运用范围。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大恒科技董事长张家林也表示,目前社会资本参与保障性住房建设的热情很高,但应该注意投资回报率的问题、保障房的权证问题、保障房的退出渠道问题。他建议这几个方面的问题需要高层设计和统筹考虑。
对于如何解决保障房的资金问题,金融家们也开出了自己的“药方”。全国政协委员、招商银行行长马蔚华表示,商业银行要尽到社会责任,积极支持保障房建设,同时,要探索保障性住房信贷资产证券化等金融创新手段,以拓宽资金来源。
全国政协委员,中信资本首席执行官张懿宸建议允许地方政府发展房地产信托资金,解决保障房建设所需的资金缺口问题。
“要把保障房和房地产作为不同的产业来进行打造。”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城市建设控股集团总裁于炼表示,保障房建设必须要走产业化之路,要通过产业立法,从根本上解决保障房建设所需的土地、资金问题,从而使保障房建设形成一个健康、阳光、可持续发展的产业。
(责任编辑:白雪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