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规划网
登陆 | 注册
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焦点 > 社会热点 >

中国的减排路径:如何实现减排40%至45%

时间:2009-12-22 18:30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当北半球进入了寒冬的季节时,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忽然成了一个白热化的战场。
  12月7日开始的“哥本哈根气候峰会”,已经毫无悬念地成了一场充斥和交织着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法律和伦理等诸多方面,错综复杂而又扣人心弦的激烈较量与博弈。
  尽管如此,联合国减灾事务助理秘书长玛格丽塔・瓦尔斯特伦12月14日在哥本哈根依然提醒与会者说,与气候有关的自然灾害数量正在稳步上升,今年已经发生的自然灾害中91.4%与气候有关。而且,气候灾害数量在各类自然灾害中持续居于首位,并呈现随气候变化而稳步上升趋势。
  英国环保专家斯特恩勋爵(Lord Stern)甚至认为,此次哥本哈根大会是挽救地球免受气候变暖灾难性效应的“最后一个机会”。
  也有不少国家的政要和环保专家对此次大会能否取得“预期效果”, 一直持有“怀疑态度”。
  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此次“哥本哈根气候峰会”,这个被称为有史以来世界各国“酝酿最充分、规模最大、时间最长”的一次联合国环境会议,将“节能减排”再次推到世界舆论的中心,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
  而中国作为经济总量大国和碳排放大国,其节能减排的姿态也吸引了全球关注。曾提出“十一五”减排目标的中国,过去四年减排效果如何?面对未来十年单位GDP减排40%―45%的目标,中国又将如何努力?
  2006~2009
  “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有望超额完成
  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中国在近30年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经济成就,但也付出了过大的资源环境代价。发达国家在上百年工业化过程中分阶段出现的环境问题,在我国已经集中出现。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给人民生活和健康带来严重威胁。
  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对气候变化问题高度重视。2007年发布实施了《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成为第一个制定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的发展中国家。
  近年来,全国各地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在“十一五”规划中,我国明确提出,到2010年单位GDP能耗要比2005年降低2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
  经过近4年艰苦努力,“十一五”期间节能减排情况进展如何?
  离“十一五”目标还有多远?
  据国务院办公厅7月份公布的数据显示,经过近3年的艰苦努力,到2008年底单位GDP的能耗比2005年下降了10.01%,化学需氧量(水体污染的主要指标)的排放量比2005年下降了6.61%,二氧化硫的排放总量下降了8.95%。全国主要污染物的减排已基本实现时间过半、完成任务过半,节能减排取得了重大进展。
  9月,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解振华曾欣慰地表示,国家确定的“十一五”期间节能减排目标,经过全国各个方面的努力还是有望实现的。
  但同时解振华也坦言,降低全国单位GDP能耗三年完成了两年半的任务,还有一半的任务需要完成,仍然十分艰巨。
  据媒体报道,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节能与综合利用司(下称“工信部节能司”)司长周长益11月份在上海则乐观地表示,“十一五”规划所设定的节能减排的目标“有望超额完成”。
  工信部节能司副司长杨铁生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专访时认为,“按目前情况看,今、明两年单位GDP能耗分别要下降5%以上才能完成‘十一五’节能目标。今年1~3季度,单位GDP能耗下降3.46%,预计到年底将完成‘十一五’目标的70%,明年单位GDP能耗至少下降6%才能完成计划目标,任务将更加艰巨。”
  同时,杨铁生介绍说,有关机构对“十一五”规划中期评估得出的结论是,工业对单位GDP能耗下降的贡献率在80%以上。
  而中央企业作为工业经济“国家队”,实际上早在2008年4月,国资委就给八大行业央企制订了2007年~2009年节能减排目标:到“十一五”期末,中央企业要确保完成单位增加值的能耗降低20%,主要污染物的排放总量减少10%。其中,石油石化、冶金、电力、交通运输、化工、煤炭、建材等重点行业的中央企业要力争到2009年末提前完成上述目标。
  国资委确定的30家重点中央企业,各项主要生产经营业务的能耗、水耗、污染物的排放指标全部要实现历史最好水平,使之当之无愧地成为节能减排的“主力军”。
  为推进节能减排工作,有数据显示,在2006~2008年的3年期间,全国共淘汰小火电机组3421万千瓦,落后炼铁产能6059万吨、炼钢产能4347万吨、水泥产能1.4亿吨,大量减少了温室气体排放。
  同时,中国还大力发展新能源,其中太阳能光伏发电达到12万千瓦,太阳能利用面积为1.3亿平方米,世界第一;水电和风电装机容量分居世界第一、第四位,核电装机容量提高到910万千瓦,在建2000万千瓦。
  截至2007年底,中国农村户用沼气达到2650多万户,每年可替代近1600万吨标准煤,相当于少排放二氧化碳4400万吨。
  此外,中国已成为世界上人工造林最多的国家,森林覆盖率由1980年代初期的12%提高到目前的18.2%。
  这些工作,都为实现“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做出了突出贡献。
  推进节能减排“不遗余力”
  面对金融危机一波又一波的冲击,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步伐依然没有放缓。
  在去年新增加的4万亿刺激经济投资计划中,国家安排了5800亿元用于节能减排、生态工程、调整结构、技术改造等与应对气候变化相关的项目。同时,中国正在制定“十二五”乃至更长期的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
  为加快推进节能减排,国务院出台的十大产业调整和振兴计划也把节能减排作为重要内容。有关部门同时采取一系列强有力的行政、经济等措施,包括严控土地信贷闸门,完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和环保的评估、审查制度,通过提高门槛来遏制高耗能、高排放行业的过快增长,加大淘汰落后产能力度等。
  有关部门还先后公布千家重点企业和各省节能减排情况,要求没有完成任务的省和重点企业作出说明,限期整改,对该地区或企业新上的高耗能项目,一律停止核准和实行区域限批。
  国家还通过减免税费、提供财政补贴等措施,引导消费者购买小排量汽车,推广太阳能等新能源项目。
  进入2009年,节能减排重大举措以更加密集的方式出台,国务院及发改委都给今年节能减排工作做出了具体安排。
  据杨铁生介绍,今年工信部提出了八大任务:一是加快结构调整和优化、加大淘汰落后产能力度;二是加强行业分类指导,深化重点行业节能减排工作;三是加强重点用能企业的管理;四是加大重点节能减排技术的推广力度,实施专项规划、实施方案和目录管理;五是推进清洁生产和资源综合利用;六是依法推动行业节能减排,实施激励政策;七是开展节能减排宣传教育培训和表彰活动;八是加强组织领导强化监督管理。
  中国减排在行动
  ――2005年,国家“十一五”规划提出了单位GDP能耗降低20%、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左右的约束性指标。
  ――2007年6月,国务院发布实施了《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明确到2010年应对气候变化的具体目标、基本原则、重点领域和政策措施,成为第一个制定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的发展中国家。
  ――2007年9月,胡锦涛主席在APEC第十五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发表讲话时,提到四个“碳”:发展低碳经济、研发和推广低碳能源技术、增加碳汇、促进碳吸收技术。
  ――2008年6月,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会议首次把应对气候变化、发展低碳经济作为学习内容。
  ――2009年8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关于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决议》,强调要立足国情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把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长期任务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2009年9月,胡锦涛主席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发表讲话,第一次就气候变化问题阐述中国立场,讲话中承诺,中国将继续采取有力措施,争取到2020年单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有显著下降。
  ――2009年11月,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2020年单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至45%,并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
  2010~2020年
  单位GDP减排40%~45%靠什么?
  11月26日,我国政府正式对外宣布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行动目标,决定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11月25日主持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还决定,这将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并制定相应的国内统计、监测、考核办法。
  实际上,早在今年11月中旬,工信部节能司司长周长益就曾向媒体表示,“十二五”期间,工信部将继续加强节能减排方面的监管,甚至更加严厉,并将制定措施淘汰落后产能。
  周长益透露,在工信部制定的“十二五”节能减排措施将包括:第一,所有新上工业项目一定要进行能耗审核。企业的节能技术、能耗指标、水耗指标、资源消耗指标必须到达国内或国际的先进水平;同时坚决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工信部正在研究新的措施,不久就要出台。
  其次,工信部将通过技术标准和产业政策,加快重点行业节能减排的分类指导和重点管理,狠抓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的节能降耗和减排治污。
  另外,工信部还将通过企业技术的改造,支持节能减排的建设,鼓励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提高节能减排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尤其是用信息化的手段改造传统工业,提升传统工业的节能减排水平。
  此前,环保部透露的“十二五”环保规划也指出,节能减排将会加强,考核地方与企业的减排目标将多与环境改善挂钩,而不仅是体现在数字升降上。
  “节能减排问题是我国发展的战略问题,因此应着眼于未来30~50年的发展规划。”钢铁研究总院结构材料研究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杨忠民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建议,节能减排仅仅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新能源的利用开发和排放物的回收利用,也应纳入国家发展战略。
  “我国处于工业化进程的中期阶段,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大量钢铁、水泥,不可避免地带来排放总量的增加。某种意义上GDP的增加,意味着碳排放的增加。而随着低碳经济技术、清洁能源技术等新技术的推广与应用,GDP的增加不完全与碳排放成比例,我对中国减排目标持乐观态度。”杨忠民表示。
  对于未来10年的工业节能工作,杨铁生强调,“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工业,构建低碳工业体系是我们未来的奋斗目标。必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依靠技术进步和体制机制创新实现工业节能减排的跨越式发展。”
  “我们将通过加强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开发低碳技术,促进绿色增长。我们已开始着手开展工业节能规划的研究,分行业制定具体实施方案。我相信工业仍将为实现国家提出的2020年减排目标做出应有的贡献。”杨铁生再次强调。
  2010~2020
  减排难度有多大?
  近年来,节能减排工作高唱凯歌的背后,也有困难重重。
  “近10年来,节能减排的行业管理是弱化的。”杨铁生表示,“工信部是去年机构改革新组建的部门。新形势下,如何开展行业节能工作,没有现成的规章制度可循,也没有贯例可延续,一切都要从头做起。”
  杨铁生说,“工信部组建刚一年多,我们根据《节约能源法》和国家节能减排的有关要求,研究制定了工业和分行业的节能减排政策、规划和标准,来指导行业、服务企业的节能减排工作。”
  “我们缺乏推动节能减排工作的有力手段。”杨铁生无奈地指出,国家对节能减排有要求,但作为节能减排的主体――企业缺乏积极性。从企业来说,扩大规模带来的经济效益远比节能减排带来的经济效益高、快,这也是部分行业盲目扩张的原因之一。
  杨铁生强调,“虽然节能减排取得积极进展,特别是今年以来产业结构发生了一些积极变化,但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仍然突出,第三产业比重偏低,高耗能工业增速较快。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影响加剧,给节能减排工作带来新的问题和挑战。”
  “当前,中国钢铁业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如何尽快淘汰落后产能。”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副会长、马钢董事长顾建国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指出,由于铁矿石价格的不确定性和国内钢铁行业产能的严重过剩等影响,今年将是国内钢铁行业非常困难的一年,有可能出现全行业亏损。
  顾建国认为,落后产能环境污染重、能耗高、安全保障弱,是经济发展方式粗放的重要原因,严重制约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落后产能不尽快退出市场,部分行业产能过剩问题就不能有效解决,节能减排和产业调整振兴目标就难以完成。
  “有的地方出现盲目上高耗能、高排放项目的苗头,有的地方擅自出台高耗能行业电价优惠政策;一些企业效益回落,影响节能减排重点工程实施。”杨铁生直言道,工作层面也还存在着认识不到位、激励政策不完善、机制不健全、监管不到位、基础工作薄弱等问题。
  事实上,早在2008年,审计署对41户中央企业2006至2007年节能减排情况进行审计调查时,就发现有的企业节能效果不佳,部分企业的二氧化硫排放量超标,以及主要污染物排放浓度超标等问题。而产生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就是部分企业节能减排措施尚未完全落实,政府部门监管不到位等因素。
  2010~2020
  减排对中国经济影响几何?
  对于中国政府提出了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目标,国内有不少人士“忧心忡忡”。担心如此大规模的节能减排会影响中国经济发展,甚至直接影响GDP的增长。
  中国社科院可持续发展中心主任潘家华接受媒体采访时表达了他对于中国减排目标的“担忧”。因为根据测算,目前中国GDP每增长一个百分点,能源消耗就要增长0.8到1个百分点。即使调整产业结构使用清洁能源之后,这一数据也不会低于0.5%。
  潘家华认为,如果在总量上控制的话,那么中国的GDP甚至可能出现负增长,这是不能承受的。除了总量减排,强度减排毫无疑问也会影响经济发展。虽然中央已经提出了“调结构”的目标,但是经济结构有一个刚性与惯性,彻底调整是不可能的,即使是局部调整,也需要相当的时间。
  也有专家认为,减排40%~45%的目标不仅是一个负责任大国对国际社会做出的表态,更是我国推进产业经济结构调整的重大战略举措,不但不会影响中国经济增长,相反还会使中国经济向更优质、可持续性的发展轨道。
  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总经理傅成玉就曾表示,“我们现在的能源消耗完全可以使GDP总量再翻一番”,中国目前能源消耗过高,能源效率太低,浪费也非常大。在不增加能源消耗、不增加污染的提前下。做好节能减排就可以实现我们GDP的快速增长。
  国家发改委能源所所长韩文科认为,温室气体减排碳强度下降40%~45%,提出这个数字,是有把握的,也是做了研究的,并不会导致GDP负增长。
  一位业内人士向《中国经济周刊》透露,碳减排40%-45%并不是拍脑袋拍出来的,是按照GDP增长8%后测算后得出的。
  “对于到2020年,中国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将比2005年下降40%~45%,我认为这是可以实现的。”原外经贸部副部长、博鳌亚洲论坛秘书长龙永图日前表示,“没有国际的压力,我们也会在环境保护、节能减排方面好好做,我们不需要人家拿鞭子赶着我们。”
  然而,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中国现在面临着既要发展经济、摆脱贫困、改善民生的任务,还要面临着减缓温室气体排放增速的挑战。
  因此,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解振华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指出,现在提出的单位GDP碳强度减排指标,这是从国情出发作出的决定。随着经济增长,中国能源消耗总量可能还会增加,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可能还会有所增加。
  “我们要在经济质量上下工夫,相对减排主要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我们要走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道路,既要保持我们的发展,保证有合理的增长和排放量,又要降低温室气体增长的速度。”解振华解释说。
  减排标准释疑
  总量减排:指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定时期内二氧化碳排放的总量,在此基础上设定的减少二氧化碳总排放量的目标。总量减排会较大影响经济发展。
  碳强度减排:碳强度又称碳密度,指的是产生单位(一般是万元)GDP排放的二氧化碳数量,降低碳强度只是降低单位GDP排放二氧化碳的数量,不一定会产生二氧化碳总量减少的结果。
  2030年―2035年,中国碳排放将达峰值
  国务院参事 冯之浚
  新世纪新阶段,我国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提出要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把科学发展理念落实到“十一五”规划的各个方面和全过程,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优质、自主创新、社会和谐的小康社会。
  发展低碳经济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突破口。如果不发展低碳经济、实现科学发展,我国的资源能源将难以支撑,生态环境将难以承受,国家竞争力将难以提升,国家安全也将难以保障。
  低碳经济影响超工业革命
  低碳经济是在人类温室效应及由此产生的全球气候变暖问题日趋严重的背景下提出的。据世界银行统计,从20世纪的100年中,大气中CO2浓度从20世纪初不到300ppm(一百万体积的空气中所含污染物的体积数)上升到目前接近400ppm的水平,并且明显地威胁到全球的生态平衡。
  预测指出,到2050年世界经济规模比现在要高出3-4倍,而目前全球能源消费结构中,碳基能源(煤、油、气)在总能源中所占的比重高达87%,未来的发展如果仍然采用这种高碳模式,到本世纪中期地球将不堪重负。
  由此,低碳经济模式被提上日程,并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
  低碳经济是一种新的发展模式,是21世纪人类最大规模的经济、社会和环境革命,将比以往的工业革命意义更为重大,影响更为深远。低碳经济将创造一个新的游戏规则,从企业到国家将在新的标准下重新洗牌;低碳经济将催生新一轮的科技革命,以低碳经济、生物经济等为主导的新能源、新技术将改变未来的世界经济版图;低碳经济将创造一个新的金融市场,基于美元和高碳企业的国际金融市场元气大伤之后,基于能源量和低碳企业的新的金融市场正蓬勃欲出;低碳经济将创造新的龙头产业,蕴藏着巨大的商业机遇,这是一个转型的契机,可以帮助企业实现向低碳高增长模式的转变;低碳经济将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成为国际金融危机后新一轮增长的主要带动力量,首先突破的国家可能成为新一轮增长的领跑者。
  “低碳中国”的压力与优势
  当前,发达国家已经纷纷向低碳经济转型。美国总统奥巴马上台以来,在能源政策方面采取了包括宣布将对排污排放收费、建设智能电网、投资新能源等一系列措施;英国通过颁布“气候变化法案”,启动“绿色振兴计划”,公布“碳预算”等多种手段引导人们向低碳生活方式转变;欧盟将低碳经济看作“新的工业革命”,从目标制订到科研投入、机制建设、标准与立法、项目投资,都走在世界前列。
  目前,我国正在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保持经济又好又快增长的同时,降低资源消耗和环境代价,最终建成“两型社会”。这与低碳经济在实质内涵上是高度一致的。在中央文件和领导人讲话中,多次提出要将节能减排、推行低碳经济作为国家发展的重要任务。这充分体现出我国政府实现科学发展、低碳发展的强烈意愿。
  近年来,我国在调整经济结构、发展循环经济、节约能源、提高能效、淘汰落后产能、发展可再生能源、优化能源结构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但中国减排的压力也不容小视。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人口数量众多,经济发展、消除贫困、保障民生的任务极为繁重,人均GDP需要保持持续的增长,而且我国能源消费中煤炭所占比重远远超过石油、天然气等相对洁净的能源,其温室气体排放的强度控制的难度大,外加上我国能源技术相对较为落后,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差距,实施技术改造和产业转型升级的难度也比较大。对于我国而言,发展低碳经济面临着相当大的挑战。
  当然,我国发展低碳经济也有着自身减排空间比较大、减排成本比较低、技术合作潜力比较大的潜在优势。
  在强化低碳政策的情景下,考虑到我国的GDP增长、发展阶段、科技水平、资源禀赋、国际合作等综合因素,我国碳排放有可能于2030-2035年达到峰值,在经过10年之后将处于一个平稳发展期,2050年达到大幅度减排,实现低碳经济发展和低碳社会,促进全球实现气候变化减缓目标。
  中国应如何发展低碳经济?
  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目标是以相对较低的碳排放,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现代化建设,主要着力点在于大幅度降低单位GDP的碳排放量。从长期看,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到2050年基本实现社会经济发展与碳排放的完全脱钩。从中期看,通过采取强有力的政策和措施,到2020年努力实现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比2005年下降40%-45%的目标。从短期看,应该在“十二五”规划中采取切实有力的措施实现既定目标。“十二五”期间,发展低碳经济应注重以下措施:
  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
  在经济结构方面,按照低碳经济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的要求,调整投资、出口和消费这“三驾马车”的重点和方向,进一步优化经济结构。在产业战略发展上,国家应选择低碳经济相关产业作为未来发展方向,并在财政、信贷等多方面进行大力扶持,使低碳经济真正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扩大低碳产品的出口;鼓励低碳消费方式。
  在产业结构方面,要加快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使现代服务业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必须加大调整高碳产业结构,逐步降低高碳产业特别是“重化工业”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节能环保产业、电子信息产业、技术密集型的制造业等高加工度产业替代能源原材料工业,使之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
  在交通结构方面,应优先考虑在短期内放慢排放量增长速度,同时开发替代的新技术和交通方式。大力发展公共交通系统;加快发展城市轨道交通和城际高速铁路;大力发展电动汽车等低碳排放的交通工具。
  在建筑结构方面,必须加强建筑节能技术和标准的推广,开发低碳建筑。提高建筑节能标准;对既有高耗能建筑开展节能改造;支持对重要的节能建筑材料开展研发和产业化;利用财税政策鼓励开发商和消费者投资、购买节能低碳建筑;开展节能低碳建筑示范。
  积极开发低碳技术,加强科技储备。
  科学技术是解决日益严重的环境和能源问题的根本出路。政府要加大对节能减排和新能源技术领域科技创新的支持,当前要积极支持开发先进低碳技术,推广应用先进成熟技术,提高能效水平。
  “十二五”期间,应大规模推广应用目前成熟先进的能效技术、节能建筑、太阳能热利用、热电联产、热泵、超超临界锅炉、二代加核电、混合动力汽车等;着手安排部署新一代低碳技术的研究开发和示范运营,如三代核电、风电、电动汽车、IGCC、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加快其商业化进程;同时,开展四代核能、CCS、太阳能热发电、二代生物燃料、先进材料等技术的基础研究。
  据悉,全球已有50多家金融机构投资13亿美元进行低碳技术开发,以期在低碳经济上占领技术制高点。我们应加强与发达国家在碳捕获与封存技术、生物固碳技术等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关键技术的交流合作,促进发达国家对中国的技术转让,加强消化吸收和创新,共同构筑全球能源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技术合作平台。
  优化能源结构,大力发展低碳能源。
  我国 90%的温室气体排放来自化石燃料的燃烧排放,因此优化能源结构、大力发展低碳能源、提高能源转化效率可以有效降低CO2排放,是节能之外的另一个实现减排的主要途径。应逐步降低煤炭消费比例,加速发展天然气,保障石油安全供应,积极发展水电、核电和可再生能源先进利用,到 2020 年实现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达到15%左右,改变能源结构单一局面,优质能源比例明显提高。到 2050年 新增能源需求主要由清洁能源满足,同时建立起智能电网等与可再生能源发展相适应的基础设施系统。
  改善土地利用,扩大碳汇潜力。
  近年来,我国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平均每年增加 1.9-2.6 亿吨碳。增加碳汇以提高对温室气体的吸收也是减排的重要途径。增加碳汇有三个领域:森林、耕地以及草地。
  森林碳汇是最有效的固碳方式,每年增加的碳汇在 1.5亿吨碳左右。为进一步增加碳汇,应通过造林和再造林、建立农林复合系统等方式增强森林碳汇;通过减少毁林、改进采伐作业等措施来保护森林碳贮存;通过沼气替代薪柴、耐用木质林产品替代能源密集型材料、采伐剩余物的回收利用、进行木材产品的深加工、循环使用来实现碳替代。
  耕地土壤碳库是整个陆地生态碳库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最活跃的部分之一。我国农田土壤的有机碳含量普遍较低,远低于美欧。因此增加或保持耕地土壤碳库的碳贮量有很大的潜力。
  保持和增加草原碳汇的关键在于防止草原的退化和开垦。具体措施将包括降低放牧密度、围封草场、人工种草和退化草地恢复等。另外,通过围栏养殖、轮牧、引入优良的牧草等畜牧业管理也可以改善草原碳汇。
  (本文作者系国务院参事,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循环经济立法起草小组组长)
  低碳经济
  低碳经济是低碳发展、低碳产业、低碳技术、低碳生活等一类经济形态的总称。它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本特征,以应对碳基能源对于气候变暖影响为基本要求,以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基本目的。其实质在于提升能源的高效利用、推行区域的清洁发展、促进产品的低碳开发和维持全球的生态平衡。这是从高碳能源时代向低碳能源时代演化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
  单位GDP能耗:计算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的能源消耗量,是衡量能源利用效率的指标,是“十一五”规划中节能减排的主要指标之一。
  单位GDP碳排放:是计算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二氧化碳排放量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即单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是国务院提出的未来十年减排指标。
  建筑、能源、钢铁、汽车――它们如何减排?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张伟 王红茹 胡雪琴 宋雪莲 实习生 张静波 姚佳/北京报道
  哥本哈根大会上的中国表现如何?
  “除了少数几个国家,绝大多数发达国家都没有承诺出他们最大的潜能,是有保留的。而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已经承诺出了最大能力,中国的态度是积极的。”国家发改委能源所所长韩文科向《中国经济周刊》表示。
  面对低碳经济这一史无前例的发展道路,建筑、能源、钢铁、汽车等主要产业将会采取什么措施,发生何种变化?从政府官员到业内人士,每个人都在思考着这一全新课题。
  住建部副部长仇保兴:
  2020年我国大部分建筑完成节能改造
  建筑是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来源之一,对气候变化有着重要影响。资料显示,发达国家建筑使用能耗占其全社会总能耗的30%至40%,我国的建筑使用能耗占全社会总能耗约28%,预计今后这一比例还将继续增加。
  我国正在建筑节能领域推行强制性标准和绿色引导型标准,对公共建筑的节能要求将实行强制性标准。我国将实现节能目标和节能模式的双跨越,到2020年我国城市的大部分建筑都将完成节能改造。
  再生能源学会理事长石定环:
  发展新能源要配套政策到位
  新能源发展中遇到的困难,首先是配套政策没有完全到位,国家规定全网收购、分摊,通过电价来调剂,但是现在除了风电和生物质发电以外,对于光伏还没有落实政策,多少钱收购这个电没有政策,要是过低会影响企业的积极性,加快落实政策至关重要。
  第二是研发投入少,国家层面和企业投入都比较少,对前沿技术和当前发展中的瓶颈技术研究得不够。
  第三,新能源利用是一个系统,需要开发单位和电力系统等之间的合作,现在这方面的衔接比较少,很需要建立多部门联动的协作机制。
  第四是人才方面,进一步完善创新队伍,使得在这方面能够开发更多好的技术,作为支撑,比如提高太阳能转化效率技术等。
  第五是开发新的领域,要开拓更广泛的空间,新的工艺、材料正在开始使用,现在各自为政、小型分散的比较多,要统筹安排,由国家宏观指导。
  第六是建立应用示范,让广大老百姓看到可再生能源能够为生活带来什么新的变化。
  钢铁研究总院高级工程师杨忠民:
  低碳经济技术是钢铁业未来
  中国钢铁协会提出了2010年行业节能减排目标,即在“十一五”期末,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左右。
  但是我们也面临着诸多的困难和挑战。有一个主要的问题是:钢铁工业的产值的快速增加与节能降耗技术的开发和应用不成比例,因此在节能降耗总量问题上,关注单位能耗值的同时,能耗和排放的总量控制面临更加严峻的问题。因此,低碳经济技术、清洁能源技术将是未来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向。虽然我国已经设立了严格的技术准入门槛,但是也需要对技术相对落后的中小型钢铁企业的技术升级改造给予重点关注。
  汽车行业分析师贾新光:
  提高发动机技术是汽车减排重点
  在未来十年,汽车行业需要从以下方面开展节能减排:
  继续坚持小排量、低排放。政府一直在鼓励人们购置小排量汽车,今年的政策力度最大,购置税减半,并且还实行了汽车油耗限值,按不同燃料(汽油或柴油)、不同最大设计总质量和不同发动机排量,分三阶段来降低油耗,目前已经实行到了第二个阶段,在将来很快会实行到第三阶段。此外,已经在北京实行的相当于欧洲四号标准的国四标准也有望于明年在全国范围内实行。
  在今后,需要大力提高发动机效率。对于汽车行业来说,节能减排最重要的就是要提高发动机技术,但是目前我国的自主品牌在发动机研发方面还是个弱项,只能购买国外技术或者请国外技术人员来帮助改进。大众最近在中国推出了在欧洲卖得很好、使用很广泛的TSI发动机,这种发动机能够在传统的内燃机上增加直喷,从而提高排放标准,达到降低油耗的目的。这种跟进很有必要,但是中国自主提高发动机技术还是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
  此外还需要继续推进制定汽车排放和消耗方面的法规;加快高污染高能耗产品的淘汰,加速新旧车辆更新;加快发展和普及新能源汽车尤其是低碳燃料汽车。
 
  (责任编辑:玮锋)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