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没有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入侵,中国的城市可能还会按照原来的模式不断发展下去。鸦片战争之后,西方文化的入侵打断了中国城市原有的发展模式,将西方城市的布局、规划模式植入中国,同时在很多城市中也建造了大量西方风格的建筑,更为重要的是将中国城市的发展引上了西方的道路。 西方城市规划理论和方法传入中国的契机是 1840年的第一次鸦片战争,清政府在战争失败后,割让香港给英国,同时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和上海五座城市为通商口岸。此后,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大量城市成为通商口岸;同时,各国列强通过获取在中国修建铁路的权力,取得了铁路沿线的特权。在通商口岸,各国列强运用西方城市规划理论发展租界;在铁路沿线或兴建大量城市,或者在老城区之外规划新城区。总体而言,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的前20年,主要是西方(也包括受到西方影响的日本)殖民者在租借地按照西方的规划方法进行城市规划;20世纪20年代之后,随着租借地逐渐被中国收回和城市的近代化,在规划旧城的扩展区和新城市时,中国的城市规划师和设计者也多受到西方城市规划理论的影响。不仅包括原来作为殖民地和日本主要占领区的东南沿海和东北地区的城市,甚至还涵盖了乌鲁木齐这样的内陆城市。新中国建立之后,中国的城市规划仍基本遵循西方的模式,当然这也与中国传统上没有太多的城市规划理论有关。 这些来源于西方的城市规划理论与方法,对传统的中国城市造成了极大的影响。仅仅从现代的地图来看,我们就能明显地察觉到这种影响。位于城市中心或者核心区的老城,通常有曲折、凌乱的街道,其中建筑密集分布,布局上缺乏整体规划,体量也较小;在老城之外的新城,大都是横平竖直的宽阔街道,其中的建筑体量宏大,按照某种几何图形的方式排列。当然,由于老城区通常位于城市核心,地段优良,因此近年来,出于种种原因,现代城市规划和建筑也开始“侵入”到这些地段,这也引起了传统文化保护者的抗议。 中国这个自近代以来逐渐被纳入全球发展脉络中的古老国家,近30多年经济迅速发展带来的是前所未有的城市扩张,我们同样面临着那些西方城市曾经出现过的问题,即使有着前车之鉴,依然重蹈覆辙,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之一。 近年来,成为国际大都市或者发展成为大城市是我国很多城市发展的目标,随之而来的是原本各具风貌的城市建筑布局变得千篇一律,可谓千城一面。在某些人看来,这似乎是现代化不可避免的代价,但如果去欧洲旅游,在那里我们依然能看到大量保存着不同文化、不同风格的城市,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之三。
北京、上海、广州这样的现代化城市,是我国经济发展、国力增强的体现,但高大的建筑、宽阔的街道、奢华的商场在彰显着现代化的同时,又令人们脱离了那种轻松、惬意的生活,而不得不跟上紧张、忙碌的生活节奏。记得一位外国友人评价北京是一座让人“敬而远之”的城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