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规划网
登陆 | 注册
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焦点 > 今日要闻 >

听代表委员谈城镇化:先布棋后落子

时间:2013-03-08 10:04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刘志强
听代表委员谈城镇化:先布棋后落子(网络配图)
 

    科学规划

  “要遵循城镇化的客观规律,积极稳妥推动城镇化健康发展。”

  ——摘自政府工作报告

  南京市市长季建业代表

  先布棋盘再落子

  城镇化进程有其客观规律,要遵循规律,尊重百姓意愿,不能一哄而上,不能搞运动式的城镇化建设。

  城镇化一定要因地制宜,从当地的自然禀赋、产业基础、历史文化、民俗乡情等实际情况出发,走有特色、符合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道路。城镇化建设还要重视顶层设计、有序推进,这和一个地方经济发展、经济实力有很大关系。有些地方的城镇化遇到过停滞、反复,通常是急功近利引起的。结合南京实际,我们“先布棋盘、再落棋子”,在整体规划的基础上逐步推进。规划先行就能减少过程性浪费,让农民受益,遇到的难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应该有这样的清醒认识,城镇化不是不要农村,不要简单地把城市的一套东西搬到农村,把农村建设得和城市一样。城镇化应该是将城市文明延伸到农村,让农村既有“乡土风情、田园风光”,又有“现代文明、舒适生活”。

  (本报记者  申  琳  姚雪青) 

 

  国务院参事室参事何星亮委员

  避免千城一面

  当前城镇建设中,“千城一面,万屋一貌”现象较普遍。人文景观、城市布局大同小异,很少见到个性分明的城市。离开了多样性,人类将面对一个思想日益枯竭、创意日益平庸、生活日益单调的世界。

  因此,城镇建设应努力体现鲜明个性,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使每座城市都有独一无二的风格。不能抄图纸,搬“样板”,大动土木,开山炸石,人造平原。城镇化不是要消灭美丽乡村,更不是要消灭美丽自然,是因境而成,不是毁境而就。同时,城镇规划还应该以人为本。“人”是城市的灵魂,应按照人的生活习惯和便利来设计和构造城镇,如人们日常生活必需的商店、银行、邮局、书店等,要考虑人行道怎样设计才更安全,街区公园怎样设计才更受居民的欢迎,什么样的街区才是人们喜欢的等。总之,要处处考虑居民生活的便利。

  (本报记者  江  山)  

 

  重庆市巴南区区委书记李建春代表

  城乡规划实施弹性管理

  当前,我国正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期,面临着很多不可预见性,比如国家出台新政策、区域发展环境变化、引入重大项目,这都需要迅速对城市发展的目标、功能、用地布局等做出调整。与此同时,城乡规划法和各地法规对城乡规划的编制内容、修改程序等都作了严格要求,往往需要较长周期来完成调整,较难适应动态变化。

  因此,建立有弹性的城乡规划编制体系和管理机制,对满足城乡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意义重大。建议简政放权,赋予地方政府更多自主调整城乡规划的权利。还要制定弹性建设用地管理办法,在总量和结构不变的原则下,允许通过对近、远期建设用地实施时序的置换,满足地方政府对城乡功能布局调整的需要。此外,由于法律规定近期建设规划的期限为5年,但5年中规划实施环境在不断变化,需要适时调整,建议制定城乡规划年度实施计划制度,允许各级政府及时更新规划。

  (本报记者  刘志强)  

 

  新疆建筑设计研究院郭丽娜委员

  多听民众意见

  城市是大家的家,必须要多听民众的意见。在规划过程中,要鼓励全民参与,这样才会减少矛盾,共建美好家园。

  目前,有些地区的农牧民仍有“被城镇化”现象。不是说他们不想享受现代文明成果,但如果不能解决好他们的切身利益问题,他们就会有意见。很多农牧民知识水平不高,很难在城市找到工作,因此,在享受城市公共设施及服务之余仍希望从事农业生产。在这种背景下,规划人员就应该通过规划馆公示、现场调研等多种方式,大量听取和征求农牧民的意见建议,了解他们的需求。比如,在户型设计和小区公共设施配套上,建些农具储藏空间、小型拖拉机停放场地及小菜园等,方便农牧民的生活。

  (本报记者  魏  薇)   

 

  合理布局

  “特大城市和大城市要合理控制规模,充分发挥辐射带动作用;中小城市和小城镇要增强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吸纳就业、人口集聚功能。”

  ——摘自政府工作报告

  合肥市市长张庆军代表

  产城一体建新区

  目前城镇化已进入快速发展的关键阶段,安徽省2012年的城镇化率在46%左右,预计今后一段时间年均可提高1.5个百分点。人往哪里去,不能都涌往大城市,必须构建科学合理的城镇化格局,让人口在大中小城市间合理分布。

  我们要把握城镇化的规律,顺势而为,城镇化发展的关键是产业支撑,通过产业创造就业,推进城镇化的合理分布。综合考虑城市群地区的功能,要让产业发展和城市建设有机融合,对人口进行合理引导。产城有机融合,一体发展,不应简单地认为工厂边上就是城市,而是按照集约紧凑、产城融合、集聚人口的要求,科学合理布局城市新区和现代产业园区。产城一体尤其需要强调产业特色,大力发展主导产业,坚持集群发展,形成城镇体系中的产业分工合作,以产业吸纳人口,让城镇化人口主要向优化开发区和重点开发区集中。

  (本报记者  何  聪  朱  磊)  

 

  江西师范大学教授王东林委员

  突出区域文化风貌

  我国城市建设初期,大多照搬西方模式,富有地域特征的城市文化风貌严重“水土流失”,以致千城一面。对于目前农村“现代小镇”和“中心村落”的建设,政府应加强引导和管理,避免“万镇一面”。还应利用规划和相关政策,遏制农村住房建设的随意性,将农民建房需求引导到统一规划中来,逐步形成具有特色的中心城镇。此外,政府应充分发挥地方历史文化研究者和建筑设计部门的作用,从区域文化风貌和实际生活需要出发,为城市建设和村镇建房者提供具有共同建筑符号、体现地方文化特征的多样化方案,构建城镇区域文化风貌。

  (本报记者  魏本貌)  

 

  东华大学教授严诚忠代表

  要有职业教育布局

  城镇化不看有多少农村人口转移到了城镇,而在于这些人在改变户籍、改变工作性质后能否享有有尊严的劳动。根据国家规划,2020年前,城镇化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就应规划与布局义务教育的配套设施,只有这样,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镇才真正称得上“落户”。

  但是仅此还不够,进城农民还应有职业技能,农民掌握了职业技能,才能有生活保障。因此,建议以人才开发为导向,探索建立有助于城镇化“转型”人员提升素质的职业教育平台。

  (本报记者  谢卫群)  

 

  西安市市长董军代表

  培育关中城市群

  城镇化是我国经济和产业结构转型的有力抓手,已成为经济增长持久的内生动力。要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协调发展、东中西部统筹推进,要在有条件的地方加快培育城市群,尽快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极。

  关中所含西安、宝鸡、咸阳 渭南、铜川5个城市和杨凌示范区,是陕西建设西部强省的主要支撑力量。不过,与环渤海、珠三角、长三角等城市群比较,关中城市群还处于城镇化的初级发展阶段,其发展不足不快的原因包括公共基础设施不完善、西安一城独大、中小城市发育不足等。

  建议有关部委重点关注关中地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如关中大环线、城际铁路、轻轨等交通设施建设,完善公共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增强西安及周边城市的承载能力和集聚功能,带动整个关中城市群均衡发展。同时,对一些条件成熟的地区撤县设区、设市,增强其吸纳人口、聚集产业的功能,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实现新型城镇化有序发展。

  (本报记者  田  丰  姜  峰) 

 

  现代国之宝艺术馆馆长屠杰委员

  文化是城市之魂

  切实保障和改善文化民生,是城镇化和新型城市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灵魂,一座城市是否具有魅力,主要在于它是否有文化特色、文化品位。现代城市发展不是拆除旧建筑、毁掉历史遗存,恰恰相反,富有历史感的文化环境能带来旅游业、服务业等产业的发展。例如,上海作为外来文化和本土文化的交汇处,形成了海纳百川的文化“大码头”,成为其独特的城市标识。

  一个城市群众文化的发展程度,体现了一个城市的现代化水平。新型城镇化的城市规划,应坚持政府主导,以公共财政为支撑,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集聚有效资源,建设文化功能平台,促进文化产业发展。进一步推动文化资源、文化生产、文化传播和文化消费领域的数字化、网络化,促进高新技术与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努力建设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使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本报记者  钟自炜)  

 

  海南陵水县县委书记王雄代表

  保障流动人口权益

  陵水近年来吸引了大量外来人口,为陵水做出了很大贡献,但长期以来他们只作为“暂住者”游离于城市。今年,陵水县为外来务工人员发放居住证,使其能够在医疗卫生、子女教育、社会保障等方面享有同等待遇,实现了流动人口权益的增量化改进。

  新型城镇化,还必须着力完善城镇道路、供水、供电、管网、生活垃圾和污水处理等市政基础设施,加强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同时,也应强化产业支撑,发展特色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实现产业发展与城镇建设互促并进;把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城镇化建设全过程,构建绿色美丽村镇;把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作为城镇化的核心,推动城镇化高质量、内涵式发展。

  (本报记者  马跃峰)  

 

  中联重科董事长詹纯新代表

  产业集聚解决农民就业

  新型工业化与城镇化如何互动?关键在于产业集聚。产业集聚解决了农民就业问题,可以将当地农民转变为产业工人,还能发展建立在土地流转基础上的农业现代化。

  城镇化自身具备造血功能,主要产业进入中小城镇,能使地方财政得到改善。政府有了财力,就能持续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民生工程。第三产业有了需求,城镇功能配套逐步完善,消费又将带动城镇的持续繁荣。中联重科近年来在产业布局上向城镇推进,打造了一条长达267公里的工业走廊,目前已成为长沙等3个地市工业的重要支撑、10个县市区的主要财政来源。从人数来说,与中联重科工业园区配套的产业工人有四五万,其家庭人数有10多万人,带动了整体的城镇化发展。

  (本报记者  侯琳良  杨  彦)  

  

  人口市民化

  “城镇化还存在一些问题,包括农民工以及随迁的家属、子女进城,还没有能真正、完全地享受到城市生活。”

  ——3月6日,国家发改委主任张平在人大记者会上说

  四川广安市市委书记侯晓春代表

  不能抓了经济忘了“人”

  欠发达地区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动力瓶颈是经济基础薄弱、资金投入不足。因此,夯实城镇发展的经济支持系统是欠发达地区推进新型城镇化、提高内在承载力的必由之路。要坚持以产业为基础,扩张城镇化经济总量;以项目为支撑,夯实城镇化发展基础;以市场为手段,搞活城镇化经营管理。

  同时,不能抓了经济忘了人,切不可将城镇化简单地变成征地、拆迁、盖楼,盲目搞城镇扩容。在注重城镇建设、产业发展这些“物理变化”的同时,更应注重围绕人的“化学变化”。欠发达地区公共服务体系相对薄弱,需要下更大力气强化公共服务职能,积极创新户籍管理、土地管理、城镇管理和社会保障等体制机制,建立打破城乡界限、城乡开放互通的新体制,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逐步实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覆盖常住人口。

  (本报记者  王明峰  刘  毅)  

 

  湖北潜江市市长张桂华代表

  同享社会保障

  目前,城镇化的体制机制性障碍仍未消除,适应人口流动性的社会保障制度还不够健全,阻碍了城镇化的发展进程。

  建议加快推动户籍制度改革,加强制度之间的衔接,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矛盾,进一步完善土地增减挂钩机制,完善社会保障体制,让进城农民与城镇居民享有均等化的社会保障服务。同时,还要破解城镇化建设的资金难题。城镇化发展投入巨大,需要政府大规模的投入,建议国家加大资金支持力度,拓展城镇建设融资渠道。

  此外,完善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也很重要。小城镇辐射力和集聚力不强,农村人口转移难度大,环境承载力低。建议加大对小城镇建设的扶持力度,同时给予县市级政府统筹各类项目资金的权限,集中财力,增强小城镇的综合承载力和对农村的辐射力。

  (本报记者  欧阳洁  付  文)  

 

  民革中央副主席刘家强委员

  让农民变市民

  如何在城镇化加快发展背景下平稳有序地推进农民变市民?首先要为农民工提供更加完善的城市基本社会保障。让农民工可以平等享受廉租房、公租房等保障性住房的优惠政策,在进城落户后能够真正实现“安居乐业”。为农民工及子女提供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均等的基础性公共服务,让其享有同等的市民待遇。

  此外,还要有效降低农民工落户城市的门槛。进一步降低购房落户条件,允许租住房屋、参加社会保险达到一定年限或入住保障性住房的农民工在城市落户。同时,加强对农民工的就业创业扶持,确保有就业愿望和能力的农民工平等享受政府补贴就业培训,提供创业融资贷款担保、财政贴息等金融服务。

  (本报记者  潘  跃)  

 

  云南丽江市市长和良辉代表

  为失地农民留后路

  传统的城镇化,农民即使得到一笔不菲的征地补偿,在丢掉赖以生存的土地后,其生存和发展也会面临许多问题。尤其是身份尴尬,既不再是农民,也不是市民和产业工人。

  实现城镇化,要以人为本,要把保障农民权益放在首要位置,充分尊重农民意愿。最重要的是,要为失地、少地农民留足发展空间,解决好他们的后顾之忧。例如,丽江在“城镇上山、农民进城”过程中,严格执行依法补偿基础上的“征地返还”政策,按照10%的比例将土地返还给村集体。“返还地”一次性转变为建设用地,实行严格的规划控制,被征地村组可以依托“返还地”发展集体经济。“返还地”为转变为城市居民的失地、少地农民提供了发展平台,使他们能在家门口就业。此外,农村富余劳动力还可以主动转移到旅游服务业中来。这样,农民既保有了耕地,又能在家门口就业,就可以在城乡之间进退自如。

  (本报记者  胡洪江  赵婀娜)  

 

  浙江奉化市滕头村傅企平代表

  解决农民工医保问题

  农民工作为“身在城市,根在农村”的特殊群体,面临许多生活难题,其中医疗保障就是一大难题。目前,农民工医疗保险品种有新农合、城镇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等,但对他们而言,这几只鞋子都不太合脚。农民工的新农合,报销受很多限制。由于农民工收入低,工作流动性强,所在单位责任意识缺乏等,2011年底,全国农民工参加城镇医疗保险的比例仅为18.6%,参加工伤保险的仅有27%。 

  一方面医疗保障低,另一方面,很多农民工在城里做着重体力活、危险活,不少农民工“一病回到解放前”。建议推广在农民工聚居地指定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的经验,方便农民工在城务工期间就近就医和及时报销。逐步实现农民工在就业城市享受当地新农合,一年一缴,一年一享受,解决农民工流动性大、异地报销难等现实问题。

  (本报记者  顾仲阳  张  洋)  

 

  黑龙江甘南县兴十四村付华廷代表

  把闲人变成能人

  新型城镇化,不是农民都背井离乡,都涌进大城市打工,也可以是就地实现身份转变,过上幸福生活。

  发展现代化大农业,搞规模经营后,少数人种多数地,多数人不种地,那么多富余劳动力聚集到一起,没事干就没饭吃,容易成为社会不稳定因素。因此,城镇化首先要有产业支撑,把闲人变成各行各业的能人。

  例如我们村在生态农业的基础上,打造出链条产业。种植业,有300亩智能温室和万栋蔬菜大棚;制造业,可安置3000人就业。此外,还开发了旅游业,去年接待游客13万多人。这样,村民在获得土地流转金和土地入股分红的同时,还能通过到企业打工成为产业工人、发展规模种养成为农业工人、从事第三产业成为工商业户,实现多渠道、多元化增收。再加上国家政策的优惠,医保、社保跟上去,城乡差别就能逐渐消除。

  (本报记者  许立群)  

  (责任编辑:白雪松)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