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 妖 前不久,北京由暴雨引发的特大自然灾害造成了重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对现代城市管理提出了严峻挑战,城市的地下排水管道成为众人关注的焦点。在巴黎,城市下水道是可供游览的旅游景区,如果你不小心把钥匙或戒指掉进了下水道,可以根据地漏位置,把东西找回来。他们的下水道里标注了街道和门牌号码,你只需要拨个电话,服务免费! 说起下水道,你也许还会想到几部影片,一部是清新搞怪的动画片《忍者神龟》,四大神龟穿梭在地下水道里除暴安良打抱不平;还有一部是《下水道的美人鱼》,是世界闻名的挑战人类极限的血腥片。而数部好莱坞惊险动作片都是在巴黎下水道拍摄的。 下水道在法国作家雨果那里是“城市的良心”,今人称之为城市的血脉;一个健康的城市,根据自身的特质和环境的不同,排水系统理当各有特色。聊到下水道,是因为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世界各地局地暴雨等极端天气不断增多,一些城市发生了暴雨之后的内涝。而内涝不仅仅是单纯的下水道管网标准低问题,而是跟一个城市的建设、规划有关,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的问题。 国外范例 永恒罗马 浪漫巴黎 2500年后还在使用的罗马下水道 近代下水道的雏形源于法国巴黎,至今巴黎仍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下水道系统。其实最早在古罗马时期下水道就已经出现。 罗马被誉为永恒之城,其中就有我们大家都很熟悉的广场、大剧院、斗兽场、公共澡堂、万神庙等,但罗马最伟大之处还是城市供排水系统,包括以高架引水渠闻名的供水系统和以下水道闻名的排水系统,这二者构成了城市的消化系统,保持的城市卫生、清洁和健康。 公元前6世纪左右,伊达拉里亚人使用岩石砌成渠道系统,挖掘了排入台伯河的下水道,其主干道宽度超过16英尺,渠道系统中最大的一条截面为3.3×4米,尔后又为罗马人扩建。下水道的7个分支流经城市街道,最终汇入主道马克西姆下水道。暴风雨来临时,下水道被流水的巨大冲力清洗干净。直至建成2500年后,该下水道在现代罗马仍投入使用,将暴雨造成的洪流从罗马城排出。 花都巴黎的地下秘密 浪漫之都巴黎地面以下50米的世界,有一座同样庞大壮观的“地下城市”,号称世界上最大的下水道系统。 19世纪中叶,巴黎已经是当时欧洲最大最先进的城市,但它仍在沿用几百年前简单的城市排污方式,污水直接泼入污水沟,流入塞纳河,屡次发生瘟疫。 1856年拿破仑三世责成豪斯曼改善巴黎排污系统,他提出将污水排到塞纳河下游,避免污染城市饮用水,随后总工程师贝尔格兰德设计并领导建设了下水道工程,从1850年开始修建,前后花了一个多世纪才完工。据博物馆提供的数字,巴黎密如蛛网的下水道总长2300公里,每年从污水中收回的固体垃圾有1.5万立方米,巴黎地区现有4座污水处理厂,日净化水能力为300多万立方米,净化后的水排入塞纳河,而每天冲洗巴黎街道和浇花浇草的40万立方米的非饮用水均来自塞纳河。 巴黎下水道有三个特点:1、借塞纳河流经巴黎的自然落差把城市污水带走;2、在排生活污水的同时兼顾雨水收集;3、开放步入式系统,高起点上一步到位,沿用150年至今不受限,避免了修修补补的麻烦。150多年前设计的下水道并非只是考虑污水排放,还有许多至今沿用的清理养护技术。 从20世纪30年代起,巴黎下水道从传统的单纯排污转向对污水和雨水的清污后排放,新建了巨大的储水库。排水系统建立在城市可控性之上。巴黎百年前的设计是基于对城市百年后发展的一个合理预期。 中国传统 负阴抱阳 背山面水 城市内涝,大家都纷纷艳羡发达国家的下水道。其实,中国利用水资源、城市防洪的历史要比欧美国家早很多。 古代建城乃至建屋,都讲究“负阴抱阳”、“背山面水”,就是要把城市或者房屋建在后面有山、前面有水的坡地上,这特别有利于雨水的宣泄;院落80%以上是透水地面(青砖墁地),园林中绿地是下凹式(现代很多都是高台式)。 我国夏商时期就有了防洪的经验。战国时期的城市中已有陶制的排水沟渠,称“陶窦”。在唐代,中国的城市就部分出现了像巴黎那样的排水设施。唐代扬州城的排水涵洞,宽1.8米,高2.2米,可容人自由穿行。这个排水系统虽不如巴黎在19世纪建设的那般浩大,但比后者早了一千年。中国古代早已采用陶土烧制的地下排水管道,比欧洲中世纪城市仅靠明沟明渠排水更卫生。 中国新闻周刊曾报道,中国人对地下空间的开发可以追溯到华夏民族形成初期。在陕西、四川等地区,学者经考古均发掘出了历代城市的隧洞和供排水管线,中国古代的生产曾致力于地下空间的开发。 紫禁城(建于1403年-1424年)占地72公顷,五百余年来几乎不见暴雨积水记载,可见其排水效果之良好。紫禁城内总的排水走向是将东西方向的支线排水汇集到南北干沟内,再流入内金水河,最后汇入护城河。各排水分区既要适应总排水趋势,又要根据具体情况酌情处理,以保障水流畅通无阻。北京北依燕山,东临渤海,地形是西北高东南低,所以北京的水系流向是向东南流。从天人合一的思想出发,紫禁城的设计与北京的地形走向完全协调一致,也是北高南低。经测量,紫禁城北门神武门绝对高差46.05米,南门午门绝对高差44.28米,竖向高差约2米。设计者巧妙地利用了这近2米的高差,让雨水自然而然地从高处向低处流,而无需其他手段来驱动,可谓非常环保。 专家建议 变“排”为“留” 降低绿地 城市内涝不仅仅是排水管道的问题,更是由于地面硬化、绿地减少,城市径流系数增加而加大了泄洪难度造成的。有关专家认为:可以通过扩建下沉式绿地、铺设透水地砖、充实地下水、利用屋顶集雨等方式,变“排水”为“留水”,用技术和科学规划来部分弥补消失的河流的功能。 进行路面硬化并建造强大的排水管网,这种城市建设思维最早源于西方,但是上世纪中叶开始,西方国家开始进行反思,认为硬化的地面是“死亡性地面”,会影响地面的生态系统和树木的生长。相反,透水路面却平衡了城市生态系统。德国从上世纪60年代起就采用透水材料铺装路面,并致力于不透水路面的改造。美国很多城市对新开发区径流量用立法的方式加以限制,控制径流量实际上就是控制硬质路面的数量,先做好这个再批建房子。 新建小区有容积率、绿化率等指标,是不是可以考虑增加路面硬化的控制指标?地面硬质化,90%的降水需靠管网排走,雨水落地后的自然过程不外乎是:下雨——土壤吸收雨水——蒸发或通过地下水进入河流。过去,土壤和水塘能够储存大量的水,而现在,随着城市建设“大干快上”,大量绿地、湿地、水塘消失了,城市“硬底化”情况越来越严重,以致一到下雨,雨水难以自排,90%要靠排水管网才能排走。 中国现代城市中绿化带大多高于道路,而绿化带是缓解排水系统压力的重要手段之一。巴黎香榭里舍大街两侧的绿地低于路面,而我们却本末倒置地把绿地抬高。下雨时,这样下凹5至10厘米的绿地,能保证降150毫米特大暴雨时,雨水仍不会外溢;或者是消纳2倍于自身面积的较大降雨——除了渗漏降在绿地上的雨水,还能吸纳周边道路上流过来的约一倍雨水。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管子》就提出将城市规划建设与防洪紧密结合,现在很多规划却都不重视防灾规划。一个鲜明对比是,在不少城市提出建设区域性金融中心、地标性建筑、摩天大楼等诸多被一些专家称为“形象工程”的同时,却在城市规划、下水道建设等事关民生的建设中,投入少之又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