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规划网武汉10月27日电(记者蔡木子 陈诚 通讯员何灵聪 汪勰 李军)昨日,国际规划大会武汉专场讨论会上,中外专家就武汉宜居城市建设展开讨论。 “武汉拥有丰富的水资源,是这座城市活力的源泉”,华中科技大学的李蓉老师认为,长江和汉江、加上城市密布的湖泊,武汉生态系统的核心就是水。经过十几年的规划建设,武汉在水资源的规划建设上,已经做出了大量努力。其中,江滩景色宜人、两江四岸粗具雏形。但是美丽的江水却被高层建筑、防洪墙隔离,与整个城市的融合还有一定的问题。在李老师看来,水灵灵的武汉应该让市民能更方便地欣赏到水岸风景。“如果能在技术上做一些处理,让水岸部分通透,可让城市享受到更多的水景”。李老师告诉记者,武汉围绕水还有更多的文章可做。 李蓉介绍,很多到过武汉的朋友都告诉他,“江滩很大也很美,但是留不住人”。她建议,能否在江滩上修建一些设施,成为游客和市民聚会游乐最好的去处。“有人提议在南岸嘴建一个摩天轮等游乐标志建筑,不仅吸引人亲近江滩游玩,标志性建筑也好过大家记住了武汉”。 交通治堵:借鉴京沪“双管齐下” 武汉建设宜居城市,交通是重要指标。各国专家把脉武汉交通问题。选择低成本公共交通引导公共出行,还是选择高使用成本遏制私家车?成为讨论的焦点。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李晓江介绍,北京和上海分别成为两条路径的典型。在北京,公共交通非常便宜,地铁2元坐到底,公汽0.4元就能搞定;而在上海,城市规划者主要通过提高私家车用车成本,来解决交通问题,比如拍卖车牌。 武汉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低成本、高成本其实并不矛盾,武汉现在采取的方式是‘双管齐下’。最基本的理念是发展公共交通,比如武汉目前修建地铁、快速道;此外,武汉也在提高私家车的用车成本。其实,公共交通的价格不是决定其承载量的决定因素。公共交通就像面包、水,是居民城市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其价格要保持在合理区间。此外,武汉未来也将向新加坡等多学习,买车牌可能跟买车一样贵。”” 城市布局:减少工作生活区“潮汐”病 “如果一天上班花在路上的时间要2、3个小时,这就不能叫宜居城市了”,昨日,有专家表示,生活区和工作区分隔,是目前一些西方大城市的通病,而宜居城市应解决这样的问题。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李晓江表示,武汉的交通拥堵,李晓江认为是“双重高峰”带来的压力。一是城镇化发展的高峰,大量农村人口进城就业和生活,他们必然加大城市的交通压力;二是机动化快速发展的高峰,生活水平的快速提高,导致机动车拥有量急剧增长,城市交通压力更大。 李晓江建议,武汉应在城市布局规划上多下工夫。在城市规划上,可考虑让三镇的人口和就业以及相关的城市配套设施相对平衡。 (责任编辑:白雪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