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规划网
登陆 | 注册
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焦点 > 今日要闻 >

武汉再立潮头 创建宜居城市

时间:2011-10-24 11:20来源:中国规划网 作者:王长民 李明坤

 

 

 

 

城市应当是适宜居住的人类居住地。

 

这是1996年联合国第二次人居大会提出的概念,已成为21世纪新的城市观。

于是,一项使命便摆到全球规划大师面前:如何解决生态恶化、交通拥堵、人口不断增加、气候变暖等“城市病”,打造宜居城市

眼下,全球2000多名规划人士齐聚江城——一个身处中国经济地理中心、享“百湖之市”美誉的内陆城市。如何展现滨江滨湖城市的魅力?在快速工业化、快速城镇化的过程中,重新定位对城市的认知?

做为一个正处于快速城市化时期的城市,长江流域的中流砥柱城市,在正在崛起之势中,它想怎么做?它在做什么?

现状

宜居城市之梦

3500年以前,殷商先民,始筑盘龙古城。唐宋以来,名仕纷致,吟谔不绝。四百年前,汉口名列四大名镇之首,近代汉口开埠后,武汉成为中国内外贸易的中心城市。

这是一个有历史深度的城市,也是一座正在崛起的中心城市。

这里,曾有过独立而先锋的城市精神,辛亥革命的第一枪从这里打响,一举结束了中国二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一座内陆码头撑起了中华民族建设现代化重大工程国家的第一步,迎来了民主共和曙光。

光阴荏冉,楚河、汉街等商业设施引来世界关注,中山大道、汉口沿江大道沿线优秀历史建筑重焕生机,红楼、首义广场等辛亥首义文化区再焕新颜。

丰富的自然资源,同样赋予了武汉“最宜居”的外在条件。长江、汉水在此交汇,形成汉口、汉阳、武昌三镇鼎立的格局,这是世界独一无二的“一城三镇”城市格局。全市有近2500平方公里的水域,将近占市域面积的四分之一,东湖、南湖、龙阳湖、月湖等近百个大小湖泊恰宝石点缀三镇。

在很多人眼中,武汉也是最适宜创业的城市。这里是中国内陆最大的综合性交通枢纽之一,九省通衢,是中国4小时“高铁经济圈”中心。这里,是中国著名的科教基地,云集着国家和地方研发机构600多家,128万科技人才,高校在校学生100余万。

悠久的历史文化资源、丰富的自然山水资源和众多的创业、就业机会,赋予了武汉打造最宜居城市的先决条件。

回眸

孜孜努力一世纪

一座城市的最高荣誉是成为市民心目中的幸福家园。武汉,一直为此孜孜努力。

早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武汉便开展了独特的居住形态探索——里分。俗称的里分,即里弄,老巷子,是中国传统民居的“院落式”与西方近代住区的“联排式”相融合的产物,具有“中西合璧”风貌的独特居住环境。

到1949年,全市共建有里弄208条,主要分布在今汉口的江岸区、江汉区和武昌沿江等地段。这些早期居住院落大部分保留到现在,成为城市一道亮丽风景线。

解放初期,在全国大工业建设背景中,武汉开展了“工人村”建设。如青山红房子地区、武钢工人村、徐家棚工人村、国棉一厂工人宿舍等。这是当时在国家经济困难、缺乏钢材以及“先生产、后生活”的指导观念下建设的,现在已成为城市更新改造区域。

到上世纪的七、八十年代,武汉兴建了一批“筒子楼”。筒子楼是颇具中国特色的一种住房样式,一条长走廊串连着许多个单间,因为长长的走廊两端通风,状如筒子,故名“筒子楼”。其基本解决了“工人村”过于简陋的居住问题,现在也成为了城市更新的主要对象。

这一时期,武汉为改善人居环境实施了汉口黄孝河改造。黄孝河曾是大汉口后花园中一道充满野趣的风景,随着城区拓展和人口剧增,黄孝河渐失通航功能,成为一条重要排水河道。上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黄孝河承担着130万汉口居民的生活污水和400家工厂企业废水的排放任务,成为当时遇雨则涝、不雨就臭的全国四大城市害河之一。1984年,黄孝河改造工程开始,彻底改善了汉口地区的居住环境。

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武汉市规划局组织,市规划院编制了《“山水园林”城市规划》,以此为指导,推动“山水园林城市”建设,实施了中山大道改造等100多个工程项目,城市面貌得到较大改善。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以人为本、多元化的现代住宅建设兴起,绿色住宅、智能住宅、老年住宅等新型住宅逐渐出现。

2010年,武汉市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已达31.85平方米,人均公园绿地面积9.24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37.48%,森林覆盖率26.63%,人居环境大幅提升。

思考

宜居武汉的五个着力点

——开展园林绿地系统建设,营造舒适的游憩居住环境。要保护利用好城市的山水资源,均衡布局城市园林绿地,为市民提供休憩、游玩场所。按照总规要求,至2020年将实现“500米见绿、1000米见园、2000米见水”的目标,形成具有滨江滨湖特色的城市。

——保护城市整体生态框架,建设生态城市。保护控制六条生态绿楔,保护自然资源、延续空间肌理,彰显个性特色,构建极富武汉特征的自然生态框架,打造成滨水生态城市和世界旅游目的地城市。

——充分挖掘城市历史文化,提高市民认同感和归属感。在城市规划建设过程中,要充分发掘城市历史,保护利用10片历史街区,彰显城市历史风貌特色,建设现代感与历史感交相辉映的特色城市。

——提升城市公共服务水平和交通市政支撑能力。改善民生需求,提高民生“幸福指数”,在城乡规划管理和建设用地供应中,保障中小学、文化场馆、体育设施、医疗卫生以及社区公共服务等设施的用地和配套建设,提高城市社会养老设施和救助设施的建设标准。建设畅通城市,为市民的衣食住行提供便利条件。

——建设人人有住房、人人创业的城市,保障市民安居乐业。一方面,要加大对城市保障性住房、棚户区改造住房、公共租赁住房等的建设力度,实现“居者有其屋”。另一方面,要提高充足的就业岗位,营造适合创业的软环境。

武汉申办国际规划大会历程

毫无疑问,国际规划大会是全球规划界的一次盛典。它是如何与武汉“牵手”的呢?

今年2月,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秘书长石楠接受采访时曾说:“武汉和国际规划大会,双方是‘自由恋爱’。”

每年,大会承办城市的选择通常采用“投标申办”的方式。武汉市于2010年6月18日递交了《2011年国际规划大会(ISOCARP)投标手册》。

为此,孙亚副市长带队组织武汉代表团前往肯尼亚首都内罗毕,参加了2010年举办的第46届国际规划大会,并初步签署了《谅解备忘录》,其间提到“ISO-CARP希望能就2011年国际规划大会的承办工作与武汉市展开合作,武汉市将在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的支持下,积极迅速地启动相关程序。”

2010年11月底,国内相关部门的有关程序正式通过武汉市的承办申请。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和武汉市人民政府被确认共同主办第47届国际规划大会。

今年2月,国际城市与区域规划师学会(ISOCARP)总秘书长艾利克斯·麦克格雷格和相关官员皮特·乔克瑞来汉考察,并与武汉市政府商讨第47届国际规划大会筹办事宜,最终确认了申办权。

业内人士称,对于此次武汉近年来举办的规模最大的国际性会议,把全世界的规划专家请到武汉来,把世界上最先进的规划经验和研究成果带到武汉,有利于武汉在第一时间掌握世界规划最前沿的理论和案例。此外,通过这次会议,可以让全世界的规划师关注武汉,了解武汉历史以及现在怎么做,未来武汉有一个什么理想和规划,将武汉的成就展示给全世界。

全球规划“奥斯卡”25日在汉召开

48个国家和地区近2000专家齐聚江城

25日,一场荟萃世界城市文明和智慧的盛会——国际城市与区域规划师学会第47届国际规划大会,将在武汉琴台大剧院开幕,大会主题是“宜居城市:世界城市化,应对新挑战”。

本次大会是武汉近年来举办的规模最大的国际性会议,也是世界规划师们交流思想、构建友谊的集会。来自美国、英国、荷兰、香港等全球48个国家和地区的200多位境外规划专家、规划师以及国内知名规划专家、全国主要城市的规划主管部门、规划设计机构、主要大学的规划学院代表近2000余人将参加会议。

据介绍,一年一度的国际规划大会,被称为全球规划界的“奥斯卡”盛典,每年在不同的国家召开,其重点是全球性重要的规划主题讨论。2008年,大会在中国大连讨论了城市扩张问题;2009年,在波尔图把重点放在了发达国家的“低碳城市”研讨上;2010年,内罗毕国际规划大会的主题是发展中国家的可持续发展。2011年,在武汉举办的国际规划大会将通过研究以往大会中讨论的主题,思考如何把不同的方案和举措融合到一起,从而解决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借助此次盛典,武汉,这座位处中国“天元”、享“百湖之市”美誉的城市,将成为全球规划界的“宠儿”。此前,新一轮《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以“低碳城市”为主题,被第45届国际城市与区域规划师学会授予“全球杰出贡献奖”,捧到了我国城市总体规划在国际上获得的最高奖项。

规划界权威人士称,盛会“落户”武汉,将搭起我国与世界规划界交流的桥梁,为国内城市特别是武汉提供了学习借鉴国外先进城市经验、同世界交流合作的重要机会。大会还将全面提升武汉的国际知名度,促进武汉规划建设水平的提高。

据了解,本次大会主要活动包括全体会议、青年规划师国际设计坊和城市规划专家组会议发言。活动亮点纷呈,国际城市与区域规划师学会将对来自世界各地的近千个规划项目进行评选,并颁发3个年度最高奖——杰出贡献奖;此外,将对“高铁之心”——杨春湖城市副中心中央景观轴规划设计竞赛,进行颁奖。撰文:刘松勤

专家观点

武汉发展具有国际影响力

(石楠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秘书长)

这次大会对武汉来说,不仅扩大了城市的知名度,还可以提高城市整体水平,解决现实问题。

近几年,整个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越来越高,国外很多同行希望了解中国,中国的国家政策从沿海开发逐步转向中部崛起西部开发,作为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武汉发展是具有全国意义,具有国际影响力。所以,世界规划师们想了解一个快速发展的城市是什么样,来武汉是一次了解中国的机会。武汉,作为一个老的工业城市,经过这么多年的改造,经济结构在重新调整,整个社会发展,居民的素质发展都在改变,类似这样的城市有很多,武汉具有代表性。

武汉建宜居城市重点要解决好“五化”

(黄亚平 华中科技大学教授)

武汉市要建设宜居城市,我认为重点要解决好“五化”问题。

一是城市结构“多中心化”。武汉城市地域空间面积太大,又被大江大湖分割,在城市区域化发展过程中,要注重形成多中心的城市空间结构,形成网络化的城市区域,形成相对均衡分布的城市功能及活动。

二是职住职能“平衡化”。目前武汉工业物流职能逐步向三环线外的新城组群转移,二产就业岗位相对集中在都市区外圈层的东湖高新、沌口开发区、吴家山开发区、阳逻—北湖钢铁化工区,职住分离,形成大量长距离通勤人员,只有妥善引导城市商住开发,形成职住相对平衡,才能使人们免于“疲于奔命”,工作与生活的相对舒适悠闲。

三是公共设施“均衡化”。随着武汉城市圈建设,武汉都市发展区的快速发展,就业职能、居住空间在三环线外快速聚集,而三环线外的都市区内各种公益性公共设施配套严重不足,中心城区与外围都市区文、教、卫、体、商贸设施不均衡仍十分突出。如果说在城市相当部分区域,居民就学难、就医难、娱乐难、出行难,您还能认为这个城市宜居吗?

四是城市交通“便捷化”。城市交通出行难是居民普遍头疼的问题,这个难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随着城市摊子铺得越来越大,居住、就业愈来愈远,出行距离长;二是城市机动化程度越来越高,交通拥堵越来越严重,出行时间长。像武汉这种规模的大都市区,长距离出行单纯靠地面交通,肯定难以解决,只有发展大运量的地下轨道捷运系统,才有可能缓解。地面交通拥堵问题,一方面需要完善道路网络,另一方面也需要先进的交通管理。不解决交通出行难问题,就难以说是一个宜居城市。

五是城市环境“山水园林化”。建设山水城市是很多城市追求的目标,武汉市建设宜居城市,城市环境山水园林化是其重要的标杆,也是其宜居优势之所在。因为武汉市有其他城市所缺乏的山水环境基质,尤其是水环境的优势。

小资料

Isocarp组织

国际城市与区域规划师学会(ISOCARP)作为全球性资深专业规划师联合会,是经联合国、联合国人居署和欧洲理事会认可的规划组织,并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拥有正式顾问席位。其总部坐落于荷兰海牙。

ISOCARP是成立于1965年的全球性资深职业规划师协会,其目的是把受到认可的高素质规划师通过国际网络联系到一起。国际城市与区域规划师学会网络汇集了全球超过80个国家和地区的个人和机构成员。注册团体会员44个,注册个人会员665个。经国家批准,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和武汉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分别于2008年、2009年先后正式成为其会员单位。

ISOCARP的目标是通过积极创建全球性规划师网络提高规划水平,鼓励国际规划师之间的专业交流,促进各种形式的规划职业交流,激励和提高规划研究、培训和教育,增强重大规划问题的全球性公共意识和理解。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成立于1956年,是规划领域唯一的国家一级学会,会员遍布全国,包括一大批院士、教授、研究员、高级规划师、注册城市规划师,汇集了城市规划行业的精英,代表了当今中国城市规划领域的最高学术水平。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是我国在国际城市与区域规划师学会的官方代表,也是世界银行注册的咨询机构,与主要国家的规划组织签署了双边合作协议,近期的业务合作单位包括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联合国人居署、世界银行等国际机构。中国规划网武汉10月24日电 记者王长民 李明坤

  (责任编辑:白雪松)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