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讯 记者文慧 蜿蜒不尽的里弄,逼仄潮湿的小巷;泛着墨青的石板路,飞檐斗拱的青砖瓦舍……这就是500年历史的武汉名片汉正街。 繁华、古朴、平和,这是汉正街兴安巷老居民刘爹爹的记忆。儿时,祖母常携了他的手,到“汪玉霞”买酥京果。捏着酥京果,靠在家门口兴安书院斑驳的灰墙上,他吃得眉开眼笑。 而今,已没有牙咬酥京果的他,抚着这面驻留成长记忆的灰墙,不由得老泪纵横。他伤心地说:“听说这里快要被拆了……” 老建筑的命运 迎送四方商贾,饱享富庶繁华——16世纪明成化初年汉水改道,为这条叫做“正街”的街道引来八方商贾,万千帆樯。500年的繁华,为汉正街留下了不少颇有特色的老建筑。汉正街居民王光说,上世纪80年代初,这里尚有不下50处各色建筑,如今留存下来的仅有五六处,而其中被列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仅有3处。面对新一轮大改造,王光开始担心起仅剩的老建筑的命运。 汉正街一位资深工作人员介绍,1988年至今,汉正街一直处于改造中。10多年间完成了3期拆旧计划,改造后的汉正街高楼林立,显露出一副现代都市商业的气派,但与此同时,汉正街的历史正在消失。 连片翻新,片瓦难存。不仅大量清末、民国时期的民居被拆掉,暨济电厂旧址、老字号“谦祥益”等代表汉正街商业文化的老建筑也难以保全。而眼下,建于清道光年间、曾是盐商聚集地的淮盐港也面临拆迁,闻说淮盐巷可能异地“复旧”重建,一位居民意味深长地说:离开了汉正街的淮盐巷,还是淮盐巷吗? 文物的待遇 记者从硚口区文化局了解到,目前被列入文物保护单位的汉正街文物,仅有药帮巷青石板路、保寿桥和义勇消防会旧址。按照《文物保护法》,这些文物应该受到妥善保护。然而,记者现场查看后发现,情况不容乐观。 位于保寿巷内的保寿桥,始建于清道光十四年,由山西、陕西在汉水烟商号捐款修建。这个长9.5米,宽3.2米左右的青石桥的桥身和桥拱已埋入地下,桥面则铺上了水泥,成为巷道,两侧桥栏均被砌入民房墙内。由于年久失修,桥栏的青石俱成灰黑色,南侧护栏上“道光十四年孟秋月山陕西水烟众号修建”的楷书阴刻已难以辨识。 在药帮巷,有一条建于1739年的青石板路,该路长约150米,由460余片长方形青石板铺就,是目前武汉市存世最久、保留最完整的青石板路。走在上面,青石上随处可见的裂口、石面已磨得不见原色。在附近经商的广东商户颜先生告诉记者,他在药帮巷待了两年,才知道脚下这段路是文物。他无不遗憾地说:“我们广州上下九也有一段古代的青石板路,政府用玻璃把路罩住,只供观赏不能踩踏,相比之下,这段路可惜了。” 而位于安徽街五号的义勇消防会旧址,刚刚被批准为武汉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相关的保护尚未展开。 有识之士的忧虑 旧城改造,是城市化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现象,也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在旧城改造过程中,如何尽力保留那些有丰富价值的特色建筑,使之与新城市融为一体,是有识之士一直在追寻的论题。 一直致力于文化遗产保护的民俗专家刘谦定在其所著的《武汉城市拆毁备忘录》中写道:一拨拨大拆大建的浪潮,虽是新陈代谢的规律使然,但回头一看,我们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个性已越来越少,我们的家园氛围也越来越淡。 武汉理工大学历史建筑学院教授、博导李百浩说,汉正街是汉口商业文化之要,要想重塑和振兴汉正街,迁走的应该是人和不适合的业态,留下的应该是有承载历史记忆的老建筑,唯有如此,才能保留一份老汉口的历史风貌,给城市留下一些记忆。 对此,武汉市文化局表示,对已被列入文物保护单位的文物,若涉及拆迁,文化局将依据法律进行保护。至于那些未被认定为文物的老建筑,文化局将选取其中有价值的,以适当的方式进行保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