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探寻新型居民“生长点”
时间:2011-08-30 17:21来源:北京晚报 作者:左颖
|
|
城市的新增长点在何处?城乡一体化的难点在哪里?农民身份变了,如何真正融入城市?昨天,北京晚报总编辑、副总编辑和各部门主任共20人来到北京晚报“走转改”基地朝阳区崔各庄地区,以一线集体采访的形式践行“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
崔各庄乡从2009年首批确立城乡一体化试点建设至今,已取得了决定性的成功。实地采访后记者发现,像大望京村这样“远去的村庄”越来越多地融入城市,而比这一进程更加艰难的,是人的城市化。先行一步的崔各庄,正用实践探寻从农民到新型城市居民的生长点。
经济生长点
何各庄新民宅试验
记者现场采访了何各庄村部分已被艺术化改造、出租的民宅后发现,这种农民将房屋交给村委会统一进行装修、出租的模式,不仅让农民每年获得近十万元的稳定租金,改造后的民宅更营造出艺术、时尚的氛围。易·阴阳社区中心,一个听起来颇具中国文化神韵而又有些奇妙的名字,走进去记者却发现,这里的租户其实是个年轻漂亮的法国女人,中文名字叫裴清。她利用几间平房,改造成了一个社区休闲吧。大间屋是读书室,后面的小室里还可以练瑜伽、做按摩,明亮、安静、时尚,这种气息颇符合京城白领和小资们的口味。
崔各庄乡副乡长胡振俭介绍,根据村委会与村民签订的委托协议书,由村委会出面租下房屋再进行改造。这种模式不改变房屋的权属,村民的租金也可以随着土地增值不断增加,首批签约的8户村民最多当年就能净赚8万元左右。
文化生长点
一号地工作室模式
在由老厂房改造的一号地国际艺术园区,记者看到,入驻的文化艺术机构已有21家,包括铸造艺术馆、溪山古美术茶馆、顾长卫工作室等。
丰富的艺术业态,保证了一号地的区域创意中心特征,这些以工作室形态存在的艺术业态,覆盖了从普通公众到高端人群的各层次需求。比如,新建的紫云轩茶事,就以近乎直白的空间设计风格,和这里原有的厂房气氛和开阔的天际线无缝对接。在专业制作小提琴的宝琴工坊,制琴师热情地向记者展示了小提琴从粗糙木材到晶莹剔透的成品的奇妙过程。由于用料考究,制作精良,这里的练习琴每把售价高达数千元。
人的生长点
200人健身操500人大讲堂
在建设中的崔各庄农民新村京旺家园,记者意外地发现小区宣传栏中大段的《道德经》、《弟子规》,“农民回迁上了楼,但是人的素质不会‘一步登天’,必须通过潜移默化逐步提高文化素养”,崔各庄乡党委书记张树宝介绍,乡政府的对面正在修建一座容纳500人的大讲堂,竣工后将联系一批知名教授、学者,为农民讲课。
晚上7时30分,京旺家园的健身广场,许多村民在专业舞蹈老师的带领下跳起了健身操。一位居民介绍,刚搬来时还是习惯太阳落山就吃饭、睡觉,但大家都有一个想法:上楼了,有钱了,该注意健康,过几年好日子了。
居民朴素的话语透露着,城乡结合部的城市化,最终体现为新型城市居民的成长。
(责任编辑:白雪松)
|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