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2月29日,杭州市规划局就一起“绿地变高楼”事件举行了一场听证会,面对着居民种种犀利的提问,官员避而不谈,最后不顾现场居民的强烈反对,单方面宣布会议结束。(1月7日《新闻晨报》) 被气走的官员,不必恼怒。在民主的议事方式里,别说一两个犀利问题,就是发生肢体冲突,都不是什么坏事。随着民主议事的方式不断多样,官员接受民众质问,由此感到尴尬,甚至动怒都会正常上演。记得奥巴马在一个小镇推介其医疗改革方案时,到场的小镇市民连发炮弹般的提问,让贵为总统的他汗流浃背,更别说其他官员了。 民主议事上的生气和冲突,取代了现实操作上的生气和冲突。这本身就是一种进步。就好像和平谈判桌上的拍案而起,总比战场上刀兵相见更值得我们珍惜。在官民沟通方式上,更需要这种桌子上的风暴。以杭州市规划局进行听证的这起“绿地变高楼”事件为例。如果不征求意见,而是一意孤行,付诸实际,那么结果就不是离席而去的生气了,而是工程车和燃烧瓶之间的拆迁之战。现在,杭州市规划局将这种冲突拉到听证会上,本身就是一个进步。所以,当我们在为居民犀利提问喝彩,在为官员的无言以对喝倒彩的同时,还应该给杭州市规划局一些掌声面对居民的犀利提问,他们尽管表现狼狈,但相比那些不要听证、搞伪听证的是一次很大的进步。 可我仍旧担心:气走官员,气不走拆迁,气不走“绿地变高楼”。对于规划变更的问题,杭州市规划局办公室相关负责人表示,这是根据三墩镇镇政府的要求作出的变更。当杭州媒体记者问道,这个解释充分吗?对方却答:“充分不充分是我们讨论的范围吗,是你记者作判断吗?”并称,“我们的回答解释就是这个。”这番没有风度的回应,当然很失态。但毕竟,城市规划、“绿地要不要变高楼”的问题,不是规划局自己说了算它只是政府的一个职能部门,规划大权更多地掌握在当地更高级别的领导手中。 是保留绿地,还是改建高楼?这道选择题,让地方政府选择往往是后者而不是前者。因为改建高楼,政府不仅可以收获土地出让金,此后还有围绕高楼的各种税收,这都是收益;而保留绿地,政府不仅无法从中获益,还要倒贴维护绿地需要人力和物力成本,这是赔本,也是一些城市屡屡毁绿的根本冲动点。 杭州市规划局进行的这次听证,顶多只是一个有限的进步,如果民意无法左右城市规划,气走官员,也气不走拆迁、气不走“绿地变高楼”。中国规划网杭州1月9日电 (责任编辑:白雪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