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正在经历历史上最大的城市建设时期,但这个进程却是在规划普遍不足的背景下开始的。一些地方政府仓促规划,缺乏科学论证,特别是在不受重视的乡村,规划的严肃性和长远性不够,使得存在许多遗憾。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黄仕伟曾担忧,中国各地对城市规划建设的热情远远高于农村,这样不仅会拉大城市与农村生活质量差距,同时也会造成很大的资源浪费。 作为统筹城乡“新特区”的西部城市成都,近日首创了名为乡村规划师的制度引起广泛关注。 据成都当地媒体报道,乡村规划师将由地方政府按照统一的标准选拔、任命的专职乡镇规划负责人,从专业的角度为乡镇政府承担规划管理职能提供业务指导和技术支持。对所涉及的规划问题,所负责的乡村规划师必须有明确意见。 经过数月的公开选拔,首批招募的50名乡村规划师已经上岗,他们将实现成都主政者、市委书记李春城提出的要求:立足成都独特的历史、人文和自然禀赋,结合各地实际,高起点、高水平编制出符合世界现代田园城市建设要求的乡村规划。 从城市规划到城乡规划 到成都都江堰市天马镇担任乡村规划师的阳振辉,原是成都城镇规划设计研究院规划一室主任。现在,他已经在这里工作了近一个月。 “2003年前,院里也做过一些乡镇规划,但工作量很小。”阳振辉回忆说,当时,成都市城镇规划设计研究院一年大约只有4个来自乡、镇的规划任务。由于没有经验,编制规划时大量采用城市规划的编制模式。更令他感到沮丧的是,这些规划成果在交给地方政府后,就不再有任何回音,谁也不知道这个规划有没有实施,实施到什么程度……规划的城乡二元分割,直接导致了发展无序、盲目布局、资源浪费。 2003年,成都开始推进城乡一体化,规划理念开始从“城市规划”向统筹城乡、覆盖整个市域的“城乡规划”变革。成都有了市域全境规划、新农村建设规划、产业布局规划。交通、教育、医疗、物流、文化保护区等一系列专题规划相继完成。 2003~2006年,成都编制规划数量之多,速度之快,效率之高,覆盖之广,堪称成都史上之最。仅2004年10月~11月,成都市城镇规划设计研究院就完成了15个重点镇的规划编制任务。“院里的很多规划师都在研究‘三个集中’,它是规划中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方法。” “我们这些在学校里学的是城市规划,工作后用的是城市规划指标的规划师,也经历了对城乡规划重新认识,对成都全域进行通盘考虑的过程。”阳振辉说,事实证明,城镇规划需要运用全域视角,放在整个城乡空间内考虑。 “2005年,郫县将安德镇的用地规划拓展到了5.61平方公里。如果局限在行政区划内规划,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快速发展的安德镇,可能很快就饱和了。所以,看一个镇的规划,也需要拿着成都地图,全面考虑。”阳振辉认为,在这样的探索中,成都逐渐建立了全域成都的规划理念,把城乡作为一个整体,以一个镇的服务半径、辐射能力,来确定用地规划。 2005年~2007年,成都逐渐从根本上改变以行政区划为主的规划理念,变为以功能区划为主,突出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形成“一区两带三圈四基地”的城市规划框架,构建起1个特大中心城市、14个中等城市、30个小城市,156个小城镇和数千个农村新型社区组成的城乡体系。 到2008年,成都223个乡镇基本上都有了自己的总体规划和多个专项规划。 科学规划对中国各地具有借鉴意义 中国人民大学城市规划与管理系组成课题组,调研成都统筹城乡规划后认为,全域成都科学规划的经验对中国各地开展统筹城乡发展具有普遍的借鉴意义。 该课题组调研发现,成都统筹城乡发展有效破解了中国规划工作中长期以来由于重技术规划轻公共政策、重城市轻农村、条块分割所产生的城市与乡村之间、经济与社会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矛盾冲突,初步形成了新型城乡形态,并有效承载和统领成都经济社会各项事业蓬勃发展。 课题组认为,全域成都科学规划的经验反映了中国统筹城乡发展对规划工作的客观要求,对于各地区开展统筹城乡发展具有普遍的借鉴意义。 中国规划网成都12月14日电 记者林丹 (责任编辑:白雪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