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敬飞
本月的15号到18号,中国共产党十七届五中全会在北京召开,此次会议的一个重点议题就是讨论中国大陆今后五年的宏观政策框架,也就是当下人们热议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简称“十二五”规划)。这份规划勾画出下一个五年中国大陆发展的蓝图,其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就是在经历了三十年经济高速发展的大背景之下,中国大陆将谋求发展方式的转变。 事实上,上个月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就已经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定位为“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攻坚时期”,并指出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坚持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在签订《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之后,两岸的经济合作已经进入了一个制度化的新阶段,它不仅将两岸相关部门的协商成果确认在协议内容之中,也为未来更深层次和更宽领域的合作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而“十二五”规划则代表了未来五年大陆的发展方向,其中包含了大陆将在哪些相关领域寻求发展。因此,对于台湾来讲,《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固然会为危机背景之下的台湾经济注入活力,但是“十二五”规划也让框架协议有了更为重要的意义。 以“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而言,“十一五”规划期间仅中央财政就投入2000多亿元人民币,支持兴建了一批重大的节能环保工程,而到了“十二五”规划,由于政策倾斜及技术创新需求,市场人士分析预估仅发展太阳能、智能电表、节能建筑等产业,就有望在10年的时间里投入5万亿元人民币。可以说,仅环保工程这一块就已经在形成一个庞大的市场。而相关技术的进步与领先又恰恰是台湾之所长,下个月即将在台北市举办的花博会就将向全球展示台湾的十七项专利技术和五项世界第一的尖端科技,而在环保领域更是呈现了全球首座“碳中和”建筑、获得国际LEED白金认证标准的全球最环保建筑以及全球首座非使用机电的室内冷却系统等等。这些技术在大陆“十二五”规划寻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大背景之下绝非只是一些“概念型”技术,而是有着相当产业化发展前景的领域,两岸完全可以借由技术与科技合作各取所需。 再以“十二五”期间将会受到广泛关注的农业现代化为例,虽然农业机械化是被最多提及的内容,但是由于人地矛盾的逐渐突出、农民增收以及农业环保问题的浮现,生态农业已经收到越来越多的研究单位与地方农业部门的重视。尤其是它要求把发展粮食和多种经济作物生产,发展“大农业”与第二、三产业结合起来,利用传统农业精华和相代经济成果,以缓解环境保护、农业生产和资源利用将的紧张关系以及被视为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经途径。而台湾在生态农业无论从技术还是从发展模式上来讲已经进入相对成熟的阶段,可以在生态农业发展的综合性、多样性、高效性与持续性方面提供有益的借鉴。这样,框架协议下两岸的农业合作就不仅仅是台湾的水果、蔬菜等农产品销往大陆,还有了更具长远发展意义的生态农业技术合作,既扩展深化了合作,又使得受益的群体从农民与中间商扩大到生态农业发展所及的方方面面。 正如一位台湾当局经济主管部门官员表示,会针对“十二五”规划纳入的促进发展产业进行研究,并鼓励台商尽快与其接轨,为台湾经济及电子等各大产业创造未来黄金10年大商机。因此,“十二五”规划在描绘大陆未来发展蓝图的同时,也为两岸的经济合作提供了机遇,尤其是在当前两岸和平发展的时期,两岸经济合作的前景将会更为广阔。(本文作者为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研究生)中国规划网北京10月19日电 (责任编辑:杨宇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