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中区的空气,比前几年好多了,没有灰尘扑鼻的感觉了。”“一出家门,就能看到满眼的绿色,走不了几步,就能看到小花园。”“小区旁的工厂作坊搬走了,没有刺鼻的气味,也没有烦人的噪音了。”环境的改善,市民体会的真真切切。自开展创模以来,渝中区积极探索环境保护新道路,为城市品质提升提供了坚实的环境支撑。 据了解,改善城市环境,强力推进创模,渝中区工作第一步,便是大力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坚持把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污染企业引进,大力发展低能耗、低污染、高附加值的新型企业作为重点工作加以落实,从市场准入、招商引资等环节加以控制;建立健全了建设项目审批部门联系联动机制,严格执行环节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执行率达到100%。实施“腾笼换鸟”战略,积极调整产业布局,40余家环境污染企业实施了环保搬迁。 第二步,全面加速环境基础建设。渝中区高度重视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建设完善城市综合功能,城市污染防治能力和环境安全水平不断提高。创模以来,全区新建、改建公厕41座,化粪池302处,更换果皮箱5500余个,垃圾收集率、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全力推进排水工程建设,新建三级管网4000余米;建成了菜园坝新型压缩式垃圾中转站和黄沙溪粪便处理环保基地;完成华一路等“白改黑”工程92处。大力推行合同能源管理工作,推广使用节能灯具40多万只,推进57个单位生活节水设施改造,完成供水管网改造25.5公里、改造居民水表3.3万户、电表1445户。 第三步,便是深入开展环保“四大行动”。近年来,渝中区强力推进蓝天、碧水、宁静、绿地“四大行动”,强化建筑施工工地和环卫作业扬尘污染控制,巩固“无煤区”创建成果,严控油烟污染;加强饮用水源保护,积极推进保护区内的船舶综合治理工作,污水集中处理率超过97%;扎实开展工业噪声、交通噪声、建筑施工噪声、社会生活噪声污染专项整治,已创建市级安静居住小区5个,区级安静居住小区3个;克服人口密度大、可绿空间狭小等不利条件,精心打造出“每平方公里一个公园、每500米一处休闲绿地”的宜居环境,“园林渝中、花园半岛”加速形成。 第四步,全力加强城市精细管理。按照城市管理“一年大变样,两年上台阶,三年创一流”和城市面貌“干净整洁、规范有序、提档升级”的工作目标,渝中区深入开展环境综合整治,强力实施城市建设管理“十大战役”。同时,采用国际化大都市的标准,按照“一街一品,一区一方案”、“连线成片”的思路,进行整体规划,统一设计,重塑主城的历史风貌和文化品位,相继打造出了中山四路、嘉陵桥西村、李子坝抗战遗址公园等各具特色的靓点。在2011年重庆最美街道评选中,渝中区有6条街道分获7个奖项,排名全市第一。 第五步,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为解决好群众身边突出环境问题,渝中区专门成立工作领导小组,制定《解决群众身边突出环境问题专项方案》,健全部门齐抓共管、环境污染案件移送等工作机制,着力加强跟踪督办,确保环境污染投诉事事有回应,件件有回复。同时,创新环境监察手段和执法手段,提高环境监管的实效,以环保专项行动推进对重点环境问题的落实,切实做好群众来电来访的受理和跟踪督办工作,坚持公开电话24小时值班制度,妥善处理环境污染信访和纠纷。 最后一步,则是广泛开展环境宣传教育。创模这项民生工程,仅靠政府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让市民都积极参与其中,环保、绿色、低碳的生活,才会更有说服力。为提高市民的创模环保意识,渝中区坚持以“推进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工作”为主线,以“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提升渝中城市品质”为主题,以创模宣传“十进”活动为重点,充分发挥街道环保员、义务环保监督员、创模青年志愿者等先锋突击作用,通过搭建报刊、电视、课堂、网络、微博、手机、彩铃等七大宣传阵地,深入开展环保创模宣传教育工作。目前,渝中“人人参与,共建共享”的创模氛围已基本形成。 (责任编辑:白雪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