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规划网
登陆 | 注册
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焦点 > 环境保护 >

第四次绿色工业革命——低碳创新

时间:2010-07-08 08:29来源:未知 作者:白雪松

    7月3日到4日,上海世博会第四次论坛在南京举行。此次论坛主题为“环境变化与城市责任”。7月3日到4日,上海世博会第四次论坛在南京举行。此次论坛主题为“环境变化与城市责任”。论坛之上,气候变化、低碳创新、绿色经济等时下热点议题成为众多嘉宾热烈讨论的焦点。政府、企业、公民三大社会责任主体,如何在全球严峻的气候变化背景下,共同应对各项挑战?中外专家纷纷建言献策,把脉中国低碳经济发展之路。

    文化传承与低碳创新

    会场中,有一位演讲嘉宾格外受到各方人士关注追捧。这就是上海世博会中国国家馆“东方之冠”的总设计师何镜堂。“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和可持续发展的建筑,离不开城市的文化传承,也离不开一个低碳、环保的城市环境。”热烈的会场中,何镜堂从世博中国馆的设计理念入手,将文化传承与低碳创新的融合之道娓娓说来。

   “首先,传承与创新是文化发展的基本点。传统是人类在应对自然和社会严峻考验中积累起来的宝贵文化财富。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的传承发展都是在原有文化的基础上进行的。如果离开了传统,割断了血脉,就会迷失方向,丧失根本。”何镜堂如此阐述传统之宝贵。但他也提出,维护传统的同时,也要不断创新,才能彰显文化巨大的生命力。

    因此,中国馆必须体现中国的文化特征。但因为世博会是面向全世界的盛会,也代表了人类未来的方向。所以必须在中国特色的建筑里体现节能、环保、低碳的要求,这两者结合,才形成中国馆创作的基本点。

    何镜堂介绍说,中国馆的建筑文化,是从中国传统文化的符号,从中国的古典文物,特别是夏商周以来的器物造型,从中国传统建筑的构成、城市特征和园林特征中得到启发,再加以现代的材料、现代的技术和现代的构成手法,形成一种抽象的元素整合,最终构成了“东方之冠”的一个建筑造型。

    而在继承传统精髓的同时,这样一个构架的设计也遵循了节能环保的要求。“这个构架是架空的,形成了一个自遮阳的体系。这个体系我们经过一年的监测,夏至那天,阳光进不去,冬至那一天,阳光可以进去的时间是6个半小时。所以整个建筑的造型就是冬暖夏凉,再加上比较好的通风,建筑本身就具备低耗能、环保低碳的要求。这个方向我认为是我们国家在大量建设过程中首先需要解决的。”何镜堂说。

    除了从设计角度解决环保节能的问题,中国馆在技术上也做了很多处理。比如屋顶的太阳能光伏板、雨水收集体系、地面的透水砖、蜂窝板的墙面材料,还有机房综合利用、机电设施等等,都采用了节能环保材料。

   “当前我们的建筑要解决好节能环保、生态要求的问题,首先应该从设计本身做文章,充分利用和结合当地的气候环境进行设计,在这个大前提下,我们再适当在技术上做重点处理。在计算建筑到底是不是经济和环保的时候,不但考虑设计的过程,也考虑建筑的使用过程。”何镜堂说。

    海平面上升后的危机

    像所有参观过世博园的嘉宾一样,拉金德拉·帕乔里也盛赞了上海世博会的精彩以及此次低碳主题论坛的重要性。但是作为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主席的帕乔里,同时也指出,因为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上海也在成为世界上最为脆弱的地点之一。

   “在第四次气候评估报告中,我们也提到了这一点。因为上海靠近海边,海平面的上升会给上海带来巨大影响,上海的人口又这么多,许多地产建设都在不断蓬勃发展,这些都使得上海在气候变化面前显得有些脆弱。”帕乔里说。

    帕乔里认为,由于今天世界上一半以上的人口都居住在城市中。因此无论是态度也好,价值观也好,城市社会都必须建立起正确的观念。其中之一就是要找出一个可持续的城市化方式,避免让其成为对自然资源的滥用。“为了做到这一点,我们就必须实行低碳的方式,只有这个模式才能够维系可持续发展。”帕乔里强调说。

    此外,帕乔里还提到低碳经济对就业的拉动,他声称目前虽然还没有足够的数据,但是有效使用可再生能源带来就业,在全世界已经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在IPCC的第五个评估报告中,他们将把这些问题详细展开,给公众提供详细信息。

    而对于墨西哥湾的漏油事件,帕乔里评论道:“石油泄漏的问题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这一类的灾难只会变得更多。” 帕乔里认为,对于类似墨西哥湾漏油这样的灾难,必须先行采取预防措施,而不是等到灾难发生以后再做出反应。

    帕乔里还介绍了和中国环境发展理事会进行合作后推出的一个报告结论:在印度,环境污染对GDP的影响基本在3.5%到7.5%,中国则是1.8%到3.8%。“在食品安全、给小城市提供现代卫生设施方面,中国比印度做得好多了,但是和发达国家比还是有差距。”

    第四次绿色工业革命

   “中国需要积极地参与第四次工业革命,即绿色工业革命。”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主任胡鞍钢在会场上论及绿色创新和产业发展时说。

    正值“十一五”规划收官与“十二五”规划制订之年,同时参与过两期规划的胡鞍钢,就中国绿色发展与正备受瞩目的“十二五”规划进行了阐述。

   “首先来看,就是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胡鞍钢认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理论框架,就是经济社会净福利最大化。而经济净福利,用绿色GDP来表示的话,是包括资产损失环境污染等方面成本的。“并不是经济增长速度越高净福利就越大。有一个点,超过这个点增长幅度越快的话,净福利是急剧下降的。”胡鞍钢说。

    胡鞍钢还拿出一张已经被验证的数据表。“九五”计划时期,当时的经济增长率只有8.63%,无论是能源消耗发电量还是二氧化碳排放量,不仅是低增长,还有的是负增长。2001年到2008年,经济增长提高了0.6个百分点,但是付出了非常高的代价,特别是二氧化碳的排放,实际上超过了经济增长率。

   “这告诉我们,我们要打破经济增长至上论,历次的计划都是要把转型和战略结构的调整作为主线,”胡鞍钢说,“这种转型,同样也会是本次‘十二五’规划的基本思路。”

    胡鞍钢提到,自1750年以来,以传统的西方国家为主导的增长模式是黑色发展模式,即经济总量不断地增长,同时碳排放也不断增长。而在21世纪人类将创造一种新的创新模式,即绿色发展模式。该种模式的本质就是要使得经济继续增长,但是与碳排放开始脱钩,或者进一步下降。这样才能保证人类未来进一步发展。

   “1850年看到的是第一次工业革命,1850年以后是第二次工业革命,1995年以后是第三次信息化革命。事实上从2000年以后,我们又进入到第四次工业革命,就是绿色工业革命。”胡鞍钢说。

    胡鞍钢还对“十一五”时期的绿色指标做出了评估,“有一部分指标是实现了,有一部分指标还没有实现,主要没有实现的实际上是单位GDP能耗,现在看来只是实现了64%。”那么,如何落实接下来的“十二五”规划中将会涉及的指标?胡鞍钢认为,五年规划就是要把它量化,并分为约束性指标、预期性指标,然后分配到各地政府,对各级政府形成约束,确保各级政府通过合理配置公共资源,有效地运用行政力量确保它的实现。

  (责任编辑:白雪松)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