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网络
非洲到处可见中国的足迹。肯尼亚内罗毕郊外,一条由中国公司新建的公路上挤满了来往的车辆,而这些车辆的轮胎也是从中国进口的。在周围的建筑工地那里,也很容易发现中国公司的标志。视线掠过这片非洲大陆,四处都是中国公司投建的公路、铁路、运动场和住房,有些地区甚至整座城市就是中国人建起来的。 但中国不仅仅为非洲的城市化提供了充分的人力物力,也将中国式的城市化模型还有经济区模型搬到了非洲,在非洲的很多城市都能看到中国的印记。驻守阿姆斯特丹的记者Michiel Hulshof还有在上海工作的建筑师Daan Roggeveen在2013年来到了非洲,记录下了当时的所见所闻,看看究竟中国的城市化模型在非洲行不行得通。 他们得出结论了吗?好像还没有。他们在这个“面向东方:中国式造城在非洲(Facing East: Chinese Urbanism in Africa)”项目的论文中写道,“想在非洲建立中国式政治经济模型不是简单的‘复制和粘贴’。即便研究再多,依旧不能给出中国城市化模型在非洲能否行得通的答案。有时候行得通,有时候不行,有时候还在半路上。” 接下来是对建筑师Roggeveen的采访: 问:你曾经在6个非洲城市采访过超过一百位来自中国和非洲的建筑师、政治家、企业家和居民。你想得到什么答案?
答:我们这个项目重点研究的是中国以及中国的城市化模型能否对非洲的城市发展产生一定影响。在每个城市我们都有一个到两个不一样的研究课题,比如在内罗毕我们研究重点是集体住宅,在亚的斯亚贝巴我们着眼于基础设施和经济特区的建设,在拉各斯是经济特区,在基加利我们想看看卢旺达能不能成为“非洲的新加坡”。每一次研究我们都希望能找到专业人士发话,提供意见,所以才采访了不少学者、记者、企业家和政治家。
内罗毕的北京路(图片来源:Michiel Hulshof and Daan Roggeveen) 问:你有没有得到一些让你惊喜的答案呢? 答:总的来说,我们访问的人都提供了很具体的观点。开始还担心这些问题会不会带有偏见,会不会冒犯他们。他们都见多识广,乐于表达。这些答案不是带来惊喜,而是给我们的研究带来了启示。 问:在你看来,非洲的城市化发展进程与中国当初的相比有什么相似之处?
答:我们都见证了中国迅速的城市化转型,只用了一代人的时间。现在,非洲其实是在走中国30年前的城市化道路,但没有当时那么按部就班。非洲人民不仅会迁徙到首都这样的大城市,到二三线城市的人也不少。不过相似之处还是很多的。首先,非洲城市化的发展速度与中国当时很接近,发展的动力和信心也差不多。如果你开车经过内罗毕在建的工地、堵塞的公路,看看各式各样的家具和加工食品的广告,你可能会觉得你在中国某个城市的郊区里。
中国公司在内罗毕投建的住宅群“长城公寓(the Great Wall Apartments)”的第一期工程(图片来源:Michiel Hulshof and Daan Roggeveen) 问:你有看到或者感觉到当地人对中国参与到非洲城市化进程表示不满吗? 答:这个不好说。的确中国投资者和非洲公司之间竞争加剧,在其他国家,像在印度,巴西的投资者也在做类似的事情。现在西方国家也改变了在非洲的战略,从简单的援助,上升到了关注这个地区的商业发展。 问:你曾经提到,这个项目是基于参与到城市化进程中的人的故事。有哪一个故事特别打动你吗? 答:Cynthia Akatse的故事很打动我(详见《城市中国》杂志)。她打算购买一间长城公寓,但她不知道这是中国公司建造的。 问:你想向大家传递什么样的信息?
答:全球化进程比我们想象中发生得更快,西方国家的影响力大幅度改变,国际关系也在发生剧烈变化。
内罗毕长城公寓的一处灯泡开关(图片来源:Michiel Hulshof and Daan Roggeveen)
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一位中国工人的自行车(图片来源:Michiel Hulshof and Daan Roggeveen)
内罗毕中国公司承包建设的锡卡高速公路(图片来源:Michiel Hulshof and Daan Roggeveen)
中国公司也在尼日利亚拉各斯投资建设了一条轻轨(图片来源:Michiel Hulshof and Daan Roggeveen)
(翻译:潘金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