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英格兰,殖民地与大西洋(600558,股吧)贸易相结合的产物。 文|偶一 美国东北部的马萨诸塞、康涅狄格、佛蒙特、新罕布什尔、缅因和地域狭小的罗得岛州又被称为“新英格兰”,得名源自历史——这一地区是英国在北美最早的殖民地。 这一地区目前已经发展成为北起缅因州,南至弗吉尼亚州,跨越10州,由波士顿、纽约、费城、巴尔的摩、华盛顿五大都市和40多个中小城市组成的,以纽约为核心城市的城市群,因此又称为波士顿、纽约、华盛顿城市群,也被人简称为波士华(Boswah)。该城市群绵延600多公里,总面积约13.8万平方公里,人口约4500万,城市化水平达90%。面积虽只占美国国土面积不到1.5%,但却集中了15%左右的美国人口,制造业产值占全美的30%以上。 更为重要的是,该城市群也是世界上首个被认可、整体地区发展较为平均的城市群——对照我国的京津冀地区的巨大房价落差和发展落差而言,这一地区的发展历史值得我们探寻。 殖民政策、水网运输与分工协作 事实上,这一地区的发展与英国在北美的殖民史是分不开的——在殖民地时期,因为这里距离英国乃至欧洲的航道最短,因此英国殖民者为了降低生产成本,开始有意识地将工业向这一地区转移。这其中最鲜明的例子就是波士顿。 创建于1630年的波士顿,由于其优越的地理位置——是美国距离欧洲最近的一个深水港,因此成为殖民地向欧洲提供商品的集散地。从这里运出的朗姆酒、鱼、食盐和烟草所换回的巨大财富,支撑着英国乃至整个欧洲奴隶贸易——当时曾有新闻报道说,英国人甚至不卸船,直接用朗姆酒在非洲,与患上酒精依赖症的非洲人交换其儿女,并将他们的儿女直接装上船再卖到美洲。 另外,波士顿能有这样的地位还取决于另外两个条件——英国分块治理的殖民政策及这一地区在地理上水网又多又密,使得整个新英格兰各殖民地之间的交通运输往来成本很低,且非常便利。 前一个条件使得整个新英格兰能独立地各自进行发展,没有形成资源洼地,后一个条件使得新英格兰整个地区的地理位置差别不大——都能通过便利的航运将产品运抵波士顿。 这其中最著名的例子就是纽约——原本只是一个“新乡”(英国人最初称呼其为New York,是新的乡村的意思),就是因为水网发达,借上了波士顿的“光”而发展起来的。到1825年,由于连接哈得逊河和五大湖区的伊利运河建成通航,“富尔顿的蠢货”(蒸汽轮船)也在哈德逊河上开始航行,使得纽约逐渐成为美国最大的港口城市和集金融、贸易、旅游与文化艺术于一身的国际大都会。 也正是因为如此,纽约变成了美国的工业中心,不但服装、印刷、化妆品等行业产值均居全国首位,机器制造、军火生产、石油加工和食品加工也在美国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市内多数河流都通大西洋,使之成为了一个规模巨大的不冻港。 而费城的发展则主要得益于美国独立战争的政治遗产——作为美国独立战争期间最重要的政治中心(曾作为美国首都十年之久),美国国会很长时间都以费城为活动中心——这一政治资源优势使得其一直在美国的政治与社会方面占有类似中国北京的地位,重要性超过纽约与波士顿——直到华盛顿特区的国会山庄建筑完工并开始使用才结束。但值得借鉴的是,费城的政治资源,没有形成巨大的资源抓取力——特别是没有与教育、医疗等社会服务性资源形成捆绑。因此费城直到今天,作为新英格兰的老城,它的经济活动的主要内容基本变化不大,仍主要以制造业、食品加工业与金融服务业为主。 巴尔的摩则是水网航运的直接受益者——从这里经过海湾出海到辽阔的大西洋还有250公里的航程,但由于其所处地理位置河流密布,航道很深,万吨级远洋轮可直接驶入巴尔的摩港区,因此是美国五大湖工业区、中央盆地与大西洋上联系的一个重要出海口。因此该市不但发展出了发电、化工和冶炼等重工业,而且还逐渐演变成造船、军火、机械工业和铁路站场集中的地区。 华盛顿作为美国的首都,其得天独厚的政治资源使其在发展中得以后来居上。它于1790年开始定都建设,1800年5月15日美国迁都华盛顿,到19世纪二三十年代,华盛顿已初具规模。1835年, 华盛顿和巴尔的摩之间修通了铁路,3年后铁路就延伸到了纽约。 随着铁路将中心城市连接起来,新英格兰的城市联网效应逐渐形成,各地产业链条逐步完善,核心城市、周边城市在大城市辐射效应下出现与兴起,新英格兰城市群整体框架最终得以形成。 可借鉴的经验 纵观新英格兰的城市群发展历史,其可借鉴的经验归纳起来有三条: 一是政治资源没有和教育、医疗等公用资源捆绑,从而减少了资源洼地形成的条件,对人才流动的影响不大; 二是发达的交通运输条件,使得城市联网、分工协作成为可能; 三是在分工协作层面,没有形成相互之间的竞争关系,而是形成了协作关系——这与英国殖民期间,对殖民地进行按照产业功能划分实行分片管理的政策是密不可分的——也就是说,这事实上是一个政治分配的结果,而不是自然形成的。 (责任编辑:白雪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