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海峡时报》3月19日文章,原题:文化因素决定中国不会与美国发生战争 美国宣布“重返”亚洲后,中美关系进入不寻常的紧张时期。许多人问,这两个大国是否会发生冲突、甚至战争? 从中国文化的本质来看,答案是否定的。 数千年不间断的漫长历史,赋予中国一种不常见的“大历史”观念。中国从长远眼光看待问题,处理国际问题不急不躁,美国人有时会因此变得不耐烦。中国处理问题,一般是先找到最佳解决方案然后付诸行动。中国视许多问题为进程中固有的,并相信假以时日,解决方案最终会出现。这好比中医,治病过程虽慢,但更能达到治愈效果。而美国方式类似于可提供快速疗效的西医。 文化上的差异也体现在对战略的不同理解上。西方觉得中国的“韬光养晦”是暂时策略,认为中国是在等待更好的时机崛起。韬光养晦在中国过去几百年的被动和防御性外交政策中显而易见。在中国历史上,这种防御战略不太成功,但在中国文化中根深蒂固。 防御性文化在中国的军事发展上也很普遍。中国有“止戈为武”的军事哲学,意思是发展武器的目的是为了不使用武器。对西方来说,这是威慑,对中国而言,却是防卫。中国发展某种武器或军事计划,只是为了对付针对它的武器和军事计划,很少像美国一样先发制人。 这个被动因素也反映在中国平时的外交实践上。中国的外交像救火一样被动反应。基辛格在其新书《论中国》中,用中国围棋来描述西方和中国战略文化的差异。西方战略文化就像国际象棋,往往是你死我活的零和游戏,中国围棋则不然,双方相对的各有所获是可能的。 中国式的外交堪比做生意:你今天可能赚,但明天赚钱的可能就是我。所以,外交从来不是迫在眉睫的紧急事务。 中国文化中没有改变他人的使命。这反映在中国人对主权的理解上。主权在西方意味着同质性和趋同,中国的主权则强调“多元化的和谐”。西方动辄就想改变其他国家政体,使其符合自己的标准,而中国强烈反对这种做法,并重视不同国家的共存。 在历史的某些阶段,中国的确变得具有侵略性,比如在元朝和清朝。但这些时期,中国是被中国人所说的“野蛮人”统治。今天,中国再次处在十字路口。影响中国外交的是两股观念:回归其自身的崇高传统还是美国化。可以肯定,美国化将造成一个具有侵略性的中国,回归崇高传统意味着和平的中国,无论是独裁还是民主。(作者 郑永年 乔恒译) (责任编辑:白雪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