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规划网武进7月10日讯 记者日前从武进市规划局武进分局获悉,“武进城区低影响开发模式规划研究”正在编制,将探索“海绵城市”建设与城市规划融合,让城市“弹性适应”环境变化与自然灾害。 由于城市发展较快,加上近年来极端气候的影响,武进城区内有一定内涝现象;另外,在点源污染控制的同时,面源污染和初期雨水溢流污染没有得到有效控制,导致河道水质依旧不尽如人意。而“海绵城市”为城市建设管理及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途径。 所谓“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雨季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据了解,“海绵城市”实现途径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对城市原有生态系统的保护,二是生态恢复和修复,三是低影响开发。 其中“水”是低影响开发的关键。据该项目负责人介绍,它包含了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微排水系统)、城市雨水管渠系统(小排水系统)、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大排水系统)三大内容,可有效解决城市合流制溢流污染、控制初期雨水污染、削减雨水径流、补充城市地下水等。“我们现在的主要任务,是完善大、小排水系统,因地制宜增加微排水系统。” 当前,武进建设“海绵城市”起点优势明显。据了解,武进以绿色建筑产业集聚示范区道路管线控规为试点,在控规阶段已初步提出了对道路、景观、雨水收集等设计要求,并给出了渗透路面占比、下凹式绿地、年径流总量控制要求。在武进绿色建筑产业集聚示范区已经逐渐形成多种新理念、新技术的试点区域。 据了解,正在编制的“武进城区低影响开发模式规划研究”,重点是落实国家《海绵城市建设指南》中的要求,因地制宜研究在武进的合理标准,并将指标分解到各地块,指导规划建设,以期维持和恢复城市的“海绵功能”。
针对前几天的水灾,“海绵城市”的作用和防洪有多大关系?“本次水灾已经突破了百年一遇的防洪标准,所以水灾其实无法避免,今后海绵城市建设到位也只能相应提高抵御能力,不能取代防洪工作。” (凃贤平 朱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