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海斗门和金湾两区分别规划了面积达40平方公里、16平方公里的新镇,希望大幅提高城镇化率。金湾区方面表示该区的新镇规划,立足了现有条件和未来经济发展趋势,没有盲目追求面积和规模。斗门区有关人士则称该区工业园发展迅猛,多个行业企业近年来都落户驻扎,港珠澳大桥未来通车后也会带来大量人口到斗门买房居住,城镇化率大幅提升不会很难。(8月12日《南方都市报》A II02版报道) 珠江西岸各地均将港珠澳大桥通车视为一大利好,不仅认为可以带来港深两地乃至国际资本、人才和项目,而且还会掀起人口迁移浪潮。武广高铁通车前,粤湘鄂三省的一些城市也抱有类似的美好愿望,特别是毗邻广州和武汉的几个市县,纷纷掀起城市新区扩容建设热潮,不仅要做特大都市人口周末度假的后花园,而且借助特大城市的产业经济调整,替代成为产业重镇。 武广高铁开通后,的确一定程度上释放了所谓“高铁红利”,主要表现为方便了珠三角游客北上旅行,以及部分商务旅客在粤湘鄂三省间往来。但其他的拉动效应却并不明显,广州居民周末度假仍主要选择广州的南沙、从化等郊区县市,更没有出现大规模的人口逆向流动和产业项目转移。 “港珠澳大桥未来通车后会带来大量人口到斗门买房居住”这种结论,是怎么得出的呢?港深、珠澳更便捷的陆路交通通道打通后,即便可能为珠江西岸地区带来一定数量的投资、居住购房需求,又何以见得非得到斗门?有关方面在香港开展过购房需求调查,进行过购房预登记吗? 斗门和金湾两区有关人士也不约而同提到两区经济增长活力,看好未来一段时期的产业发展。言外之意,项目、产业落户一定会有效益,未来经济发展特别是朝阳产业肯定迎来美妙前景。这其实也是珠江西岸各地、珠三角各地乃至国内多数地方,编制激进的城市化、城镇化规划的共同逻辑。 经济发展存在特有周期,从来就不存在只增长不调整的经济。中国经济特别是沿海外向型经济经过几十年的高速增长,国际贸易面临的竞争和排斥压力很大,至于内需的充分释放还有待分配体制改革、经济结构调整。这种背景下,各地掀起的跑马圈地,政策和市场风险都很大。至于朝阳产业,人们常常只看到其很高的增长可能,却忽略了运作风险,光伏产业此前在我国各地遍地开花,正因为产业扩张的动力来源于政绩驱动而非市场驱动,才上演了难堪的溃败。 更需要引起注意的是,如果经济迎来调整期,新兴城市受到的影响将大于一线城市。美国2008年金融危机后,出现了人才、资本回流大城市的趋势,纽约金融业受到的影响就低于全美其他金融中心、次中心城市。
城镇规划适应于、并部分超前于产业化发展需求,有其合理性,但决策者不能只看机遇不看风险。相应规划应当更为审慎和具体,要分步设定城镇规划分批扩容布局的指标,只有当经济发展达到了既有指标,再推进下一步的扩容布局。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在珠海西部上演北方许多地方的空城、“鬼城”闹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