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上海特大城市新一轮发展规划,要强调三个要点:人本化,坚持以人本化为核心;生态化,强调资源环境约束下的发展;区域一体化,把城市群的协同均衡发展作为整个城市发展的平台。
上海城市总体规划发展历程
上海最初的城市总体规划就是“大上海都市计划”,是1946年上海编的一个规划。那个时候的上海只有几百平方公里,周边是江苏省的,那时的规划把江苏省太湖流域全部包进来做规划,人口做到1600万。
现在回过头来看,那时的规划非常具有前瞻性。最近我们把“大上海都市计划”整理出版了,这对了解整个上海的规划历史非常有意义,对我们新一轮的规划编制具有很高的借鉴意义。那时上海是中国最大的城市,是远东的商贸、工业和金融中心,是中国联系世界的重要门户,在全球的地位很高。
解放以后编的53版、59版、86版的规划,总体上比较具体,属于土地利用规划,依照这些规划,我们在上海建了很多新村、卫星城。真正对上海城市建设有重大影响的规划就是2001版的规划。这个规划提出把上海建设成为“四个中心”,经济中心、贸易中心、金融中心、航运中心。
上海编了这么多版的规划,大体上可分为两个阶段。建国以前的规划,总体上都是偏政策类,更多的反映城市发展导向,更多强调发展理念。建国以后的几个版本的规划,一直以土地使用为主,这是目前国内各个城市总体规划编制的特点。之前我们学得更多是欧美国家,更加尊重市场;之后则更偏前苏联的做法,强调政府主导。
上海20多年来的发展一直是快速扩张的,人口已经达到2400万,超过了规划预测的人口总量。城市发展到不同的人口规模和结构,城市的规划要有合理的应对。就空间格局而言,长期以来上海在区域一体化方面仍然做得不够,与长三角城市的协同还有待加强。
更大的差距是在环境品质。比如说新加坡一直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新加坡是花园中的城市,而上海到目前为止甚至没有一条像样的绿道系统,这方面的差距是很大的。上海中心城发展比较好,但与国际化大都市相比,无论是建成环境,无论是公共小广场等等差距都很大,包括一些土地的混合使用,都做得还远远不够。上海郊区的新市镇、农村的差距更大,很多指标与中心城、新城相比要差很多倍,城乡统筹仍然有待加强。
瞄准世界城市发展最新趋势
做规划离不开大趋势。近年来,几个国家几乎同时出了好几本书,包括美国的《世界趋势2030》,欧盟的《全球发展趋势2030》,俄罗斯的《2030全球战略预测》,以及世界银行的《2030,中国建设现代、和谐、有创造力的社会》。这些书有些观点值得关注。
一是全球经济中心向东向南转移。以前全球的中心区域是环大西洋沿线,现在是环太平洋沿线更加成为全球的中心区域,人数超过1000万的特大城市基本都位于西太平洋沿岸。
二是全球城市和腹地城市的关系。将来的城市竞争不是简单的城市竞争,更多是城市群的竞争,是一个城市区域在参与全球城市的竞争。上海的竞争力来自于它是长三角的核心城市和龙头城市。
三是全球中产阶级的增加主要集中在发展中国家。以中国、印度为首,中产阶级实际上是一个城市里面最具有活力的群体,这对于整个城市的居住质量,公共空间品质,文化生活需求产生很大的提升,这就要求城市不断提高吸引力和竞争力。
四是新技术和能源的争夺与控制成为全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城市竞争关键是创新。积极推进绿色发展,绿色增长成为城市成长的动力。
我国刚刚颁发新型城镇化的规划,关键词就是以人为本,生态文明,优化布局,文化传承,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
在区域统筹方面,有几个新的趋势十分突出:第一更加关注促进东中西、沿海、内地的联动发展,缩小区域发展的差距,更关注区域发展之间的平衡。第二更加注重沿大江大河和陆路交通干线的引领发展,积极培育新的区域经济带和增长极。第三更加注重促进区域一体化的发展和协同发展,今年以来国家积极推进京津冀一体化发展规划,强调“四网同步”,指的是城镇网络,生态网络、交通网络、文化网络合一,在这四个方面首先要做到一体化。
“四个转变”确立城市规划方向
上海新一轮总体规划编制已经启动。市委市政府强调,规划是百年大计,不能走弯路,不能出错误,编制规划更要积极也要稳妥,既要有为也要无为,要重视留白。这就为做好新一轮规划指明了方向。
上海新一轮总体规划的主要关键词,概括起来是“四个转变,七大重点”。
所谓“四个转变”是指:价值取向强调以人为本,发展模式强调内生增长,管理方式强调过程控制,规划内涵强调空间政策。
在价值取向上,要高举以人为本的大旗,以满足人的全面发展需求为导向。这一点,说到容易做起来非常难。举一个例子,我们花两年做了上海的养老设施规划,上海老龄化的程度在全国最高,但是各项设施的配比相对较低,为了应对老龄人口30%多的高峰,届时全上海大概会有近800万的老年人口,如何满足各类养老设施需求,需要合理确定各级政府的责任,在空间上和政策机制上都必须提出应对。
在以人为本的规划编制过程中,应更加高度关注公众参与。现在我们通过建立相关的专家咨询机制,部门合作机制,人大政协参与的协商机制以及区域统筹协作机制、公众参与团等来落实公众参与的机制,所以这次规划编制了上海公众参与和执行手册。
在发展模式上,由外延发展型规划转变为内生增长型规划。上海这次有一个响亮的承诺,这次规划到2040年要实现建设用地零增长,最好是负增长。到目前为止,全中国几乎所有城市的总体规划编到现在全都是扩张型规划,没有一个城市做到最后用地不增加,上海估计是第一个,这也是反映上海在整个转型发展方面的引领。当然,上海具备这个条件,上海3000平方公里的建设用地容纳2400万人,还有集约用地的空间。
在管理模式上,由愿景式终极目标思维转变为底线型过程控制思维。我们通常把城市规划叫做公共政策,公共政策要参照公共政策的逻辑和规律,一般来讲公共政策有一个完整的公共政策的过程,我们讲要及时掌握规划实施的绩效,掌握空间结构的变化,掌握城市发展的动态,应对城市重大事件的影响,要有全过程的规划。所以,我们希望把这次规划做成行动规划和过程规划,而不是传统的终极蓝图式的规划,要建立一套动态监测机制,建立目标、指标、坐标相对应的一个可操作可量度可考核的指标体系。参照很多国际化大都市的经验,建立了几种类型的指标:综合发展指标,居民感受指标,上海特色指标。上海的特色指标里有一项工业用地的转化率,上海的工业用地占建设用地比例大致在28%左右,在全球城市里面是最高的,总量要严格控制,有相当多的工业用地转化为其他用地,通过土地二次开发,有效盘活存量土地。如居民感受的指标,特别强调自行车道的长度,平均通勤时间、休闲绿道线的密度等等,这些方面老百姓最有切身感受。
在规划内涵上,由规定性技术文件转变为战略性空间政策,以前的规划做得最多就是用地图,现在更关注空间政策。我们希望做的是一整套体系从发表目标到实施策略到保障政策。换一个角度来讲,城市总体规划不仅是规划部门的规划,而应成为多规衔接的平台,希望与发改委、专业部门的规划有效衔接起来,成为引领整个城市发展的战略蓝图。
“七大重点”提升城市品质内涵
一是发展目标。用三句话概括:上海是世界的上海,上海是中国的上海,上海是上海的上海,要把这三个问题解决好规划就做好了。要与全球发展的趋势相适应,充分反映国家大都市发展态势,以上海为核心城市的长江三角洲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要提升。与国家发展目标相衔接,高度体现国家战略要求,在规划上面如何做到四个率先,与现代城市发展规律相契合,追求更高的城市品质。在城市品质方面,目前我们中心城区和国际大都市中心城区差距也很大,中心城和郊区的差距就更大。曾有位专家说到上海的全球城市指标,如果上海的郊区新市镇具备能够吸引外籍人士居住生活的条件,就能表明上海城市发展的品质和国际化程度的高度。
二是城市规模。上海的突出问题就是人多,但更核心问题不是总量问题,上海的人口问题是结构问题和空间分布的问题。在整个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中,关于城市规模问题,主要有几句话:第一,积极推动城市转型,用产业结构调整来引导人口结构的变化。第二,实施差别化分类管理。上海中心城人口和就业岗位都非常高,但是新城、新市镇总体上对人口吸引力不够,很难吸引中高端人才的集聚。如何进一步加大对新城和新市镇的投入力度,发挥其对人口的吸引作用,是一个值得认真对待的问题。更多的人口进新城和新市镇,可以使上海整个城市网络比现在更有张力和竞争力。第三,突出复合社区发展理念。应按照社区作为基本单元提供居住、工业、公共服务。这方面在新加坡就有非常好的经验,在一个地铁车站把很多公共服务设施都集中在一块,幼儿园、职业教育等等都在一起,实际上是一个小型的社区中心,通过邻里单元组织方式提供整个社区的归属感。
三是土地利用。土地规模需要进一步的严格控制,需要通过更加严格的土地政策来实现土地零增长。土地政策的核心关键词是五句话:总量锁定,增量递减,存量优化,流量增效,质量提高。
四是空间布局。上海和周边地区城镇产业已经形成连绵态势,但是在空间、产业、生态、交通方面缺乏有效的衔接。实际上,应特别强调与上海近沪城市有机联系,从上海北边开始,启东、海门、太仓、昆山、吴江、平湖、嘉善等,这一城市圈活力非常强。要考虑在空间、产业、生态、交通上将近沪区域有效地统筹起来,真正形成近邻的通勤圈。上海应充分发挥长三角核心城市、长江经济带龙头城市的引领作用,积极把周边这些城市一起整合进来,谋取更大的发展空间。空间布局里面有些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包括中心城的蔓延、新城的产城融合等。
五是产业发展。主要突出产业的高端化、集聚化、服务化、低碳化。
六是交通发展。要更加强调轨道交通的基础作用,强化交通枢纽的连通性。
七是新型城镇化。核心问题就是缩小城乡差距,提升新城作为独立城市的能力,强调公共服务设施的均等化,以及促进美丽乡村的建设。要高度关注城市生态建设,最主要的指标是上海的生态用地必须要确保在3500平方公里以上,要把水网、绿网和文化网络统一起来考虑,这在江南水乡地区非常有代表性。
有关上海特大城市新一轮发展规划,要强调三个要点:人本化,坚持以人本化为核心;生态化,强调资源环境约束下的发展;区域一体化,把城市群的协同均衡发展作为整个城市发展的平台。
在此基础上,还有三个非常重要的变量:信息化,大家都能感受到,信息化已经深刻改变了生活和生产方式;市场化,既是影响城市发展动力最重要的因素,也是最活跃的因素;全球化,上海如何在更广阔的空间中寻找城市的定位?上海如何更好地提升自己国际的竞争力?现在需要我们更好地回答这个问题。
(由前滩综研等单位主办、本报参与协办的“2014改革论坛”7月5日在上海举行,作者应邀作了题为《上海总体规划实施评估及思考》的演讲。文中标题为编者所加。)
大上海都市计划总图资料来源:上海工务局,大上海都市计划,1946-1949年
2001年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