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规划网
登陆 | 注册
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焦点 > 规划视点 >

城市规划专家给南京干部上“大课”

时间:2013-12-13 17:31来源:中国规划网 作者:顾巍钟

“少些英雄主义,多些以人为本”
 

    新华报业网讯 “36年前我在南京上学,完全没想到城市会扩张到这么大;再过36年,南京江北新区也要容纳几百万人口,城市的边界在哪里,我们的子孙空间在哪儿?”10日,南京市委中心组集中学习城市规划,中国城市规划协会石楠教授的一席话,让各城区、园区负责人思忖良久:我们该如何建设自己的城市,才能避免各种城市病,塑造城市竞争力?

    生态不是“装饰”而是目标

    谈及城市扩张的危害,石楠把话题引向近日席卷中国东部的雾霾。“我本来前天就来南京研讨江北规划的,雾霾却让飞机停飞了—大气污染到出行受阻,这难道是我们要的发展成果吗?”他认为,环境污染的成因有多种,但城市化过程中的无序扩张、工业围城、生态失守,是雾霾多发的重要原因。

    石楠打开了一张苏南地区的卫星航拍图,城镇和园区已经绵延无际。“城市和园区四面出击,张牙舞爪,绿色空间在哪,农业空间在哪?国土连个喘气的地儿都没了。经济上我们是发展了,环境上却负了很多债!”

    如今各地搞城市规划,总是以绿地率和生态空间作为“支撑”,装点门面;即便这样,有限的生态绿地还是在城建中不断被侵蚀。石楠认为,生态空间不是支撑条件,而是城市发展目标。舍此,就难以消解各类城市病,城市也无幸福可言。因此,城市不能无节制地蔓延,要守住基本的生态控制线,保留郊区的开敞空间。伦敦新一轮城市规划中,把生态空间作为“城市战略资源”保留。弹丸之地的香港,建筑高强度开发,可是90%的用地没有建设。

    大马路不如小街坊

    留足生态空间,框住发展边界,城市该如何布局?国际城市与区域规划协会副主席马丁·杜贝林认为,城市要紧凑发展,但“紧凑”并不是盖高楼。“高楼大厦是不得已的选择。城市提高密度,同样可以高效开发,还可以增添城市的弹性、多样性与活力。”

    学习会上展示的北京与伦敦的规划图,反映了中外城市布局的理念差异:伦敦道路密如蛛网,“毛细血管”浸透全城;北京是大轴线、大马路、大广场,一个街区面积是伦敦的几倍、十几倍。结果北京每年政府投向公交100多亿元,还是难以遏止汽车保有量疯长。为啥?马路太宽,街区太大,公交投入再多,难以满足居民出行“最后一公里”;没有“毛细血管”的分担、疏导,“主动脉”再粗,也会造成“梗阻”。

    在我国,北京、上海的主要空气污染源已是汽车尾气。原因就是这些特大城市的道路规划是为汽车轮子的,不是为行人和骑车族的。大马路、大广场、高楼大厦这些“英雄主义”规划,城市是宏伟气派了,人却感到很“渺小”。专家认为,小街坊带来的生活便利、街区繁荣、邻里交往,大马路永远不会有。此外,密如蛛网的街坊把城市“分割切碎”,增加了临街面,也就提高了商业价值。“这就如同围棋一样,小街坊‘金角银边草肚皮’,大街区是无法比拟的。”

    城市繁荣要留住“文化之根”

    经济要转型,城市也要转型。石楠介绍,眼下城市更新正席卷世界先进城市,德国的鲁尔过去是重工业区,现在成了文化创意之都。西班牙一些城市的停车场、河港转型为服务业集聚区。韩国首尔拆掉立交桥恢复河道,商业价值飙升……如此种种,都是为了城市更宜居、更繁荣、更具活力。国内城市的企业“退城进园”和棚户区改造,也适应了这一趋势。

    但城市繁荣并不完全等同于经济发展。规划专家介绍,国际规划界认为城市繁荣有几个支撑条件:收入增长,基础设施完善,环境改善,社会公平……发生在2009年的巴黎骚乱原因不是城市不发展,而是城郊发展不平衡、社区和族裔差异造成的。因此,城市转型过程中要给不同群体以发展机会,建设多元社会和谐共处的包容性城市。

    建设包容性城市,文化是核心。专家认为,伴随着产业升级、城市更新,城市间的竞争不仅是资本、市场、人才,还有文化的继承和创新。所以,城市更新中不能“迷失自我”,而要基于城市历史、禀赋塑造有别于其他城市的独特文化—无论是创意文化、商业繁荣还是历史街区,都是营造城市竞争力、吸引人留住人的活力因子。

  (责任编辑:白雪松)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