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1年10月达里尼市全景。图由市档案局提供
编者按: 根据最新从俄罗斯征集回来的大连开埠建市档案资料,市档案局有了重大发现:原来,大连这座城市真正的规划建设者是卡基米尔·戈莫多罗维奇·斯科里莫夫斯基,出身于波兰贵族,1899年5月13日至1904年1月13日任职达里尼港口和城市建设高级建筑师。 这些最新发现的档案资料,让我们看到了这座城市到底是怎么来的,大连港到底是如何建的,以及城市排水系统等基础设施是怎样设计的。从今天开始,本报将连续报道最新城市档案揭秘。 大连的广场承载着城市的气质与风貌。当我们翻开100多年前的档案,那一份份泛黄的文件和图纸,展示了这座城市绕不开的一道风景——广场。寻找最早的广场往事,品一道大连城[最新消息 价格 户型 点评]市规划史的老茶…… 规划师:打造一座欧洲风格的城市 在第一张大连城市规划图上,广场还不是这座城市规划布局的“主角”。1899年,规划图的设计者,大连港口、城市建设的总工程师萨哈洛夫,在圣彼得堡绘制了远方的城市——达里尼的样貌,他按照沙皇的指示,要把大连打造成一座欧洲风格的城市。 萨哈洛夫的规划图将大连城市规划为欧洲人区、中国人区和市政区。城市的道路规划以基辅大街、莫斯科大街、彼得堡沿岸街为三大干道。三条大街从东部海边起始,向西穿越城区,三条大街之间,规划为城市居住区。从规划图上看,整个大连呈棋盘式方块状,即使在山麓、壕沟、水塘、滩涂等地带也整齐地划为条块状。但是,这第一张大连城市规划图没有实施建设。 1899年5月,波兰籍建筑师卡基米尔·戈莫多罗维奇·斯科里莫夫斯基受邀加入达里尼市的建设团队,成为达里尼港口和城市建设高级建筑师,他对之前总工程师萨哈洛夫的城市规划进行了取舍。 斯科里莫夫斯基同样将城市划分为三个部分:欧洲区、中国区与行政区。只是他摒弃了萨哈洛夫“棋盘式”的设计,尽量根据大连地势地貌进行区域划分,并借鉴参考法国、德国等先进的城市建筑设计,确定了以中央辐射式为主,综合运用方块式、三角式的城市布局理念。 1904年2月15日,已完成达里尼市规划建设工作的斯科里莫夫斯基回到俄罗斯,作了题为《论达里尼市规划图设计》的报告,报告指出:“我们选定在隆起的地方作广场,并把这些广场彼此连接起来,形成一个辐射型的街道网络,这样一来,我们就能避开那些把街道弄得丑陋不堪的凸起之处。由于我们顺应了达里尼的地形特点,在规划中节省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 这就是大连道路呈发散状延伸开去又聚拢而来的辐射状街区布局的缘由。 广场:百年之前大连城市规划的核心 广场,是百年前斯科里莫夫斯基的城市规划设计的核心,采用的是欧洲城市规划史中最古老的中央式街区布局系统。当时他一共设置了15个广场,均在地势相对较高的地方,当夏天雨水来临时,可从修建于地势落差相对较大的道路旁的沟渠迅速流走,起到排涝作用。根据斯科里莫夫斯基的规划,同时要修建储水池,蓄积起来的雨水可用于街道洒水,并围绕蓄水池修建花园。今天,大连植物园和儿童公园的两个内湖公园,就是斯科里莫夫斯基的原始构想。 达里尼城市规划中各个广场的确定,首先是根据其功能进行定位,以满足其市民的各种需求。同时,根据美学价值确定广场的形状。规划图上显示,除了欧洲区的市场、中国区的市场分别呈方形和菱形外,其余为圆形、椭圆形和半圆形。根据用途,广场被规划为四类:交通疏导类广场、标志性建筑类广场、集市类广场、城市美化健身休闲类广场,很多广场兼具多种功能。 交通: 以广场为原点的蛛网式道路 在斯科里莫夫斯基的规划中,达里尼市最具代表性意义的是位于欧洲商业区中心的尼古拉耶夫广场(现中山广场[最新消息 价格 户型 点评]),是兼具交通疏导和标志性建筑两种功能的广场,直径100俄丈(213米)。这个宽阔的广场被规划为整个达里尼城区的中心。 以尼古拉耶夫广场为原点,向外放射状分布了10条大街。莫斯科大街(现人民路、中山路)东起港口,笔直向西跨越尼古拉耶夫广场直接连着欧洲市场和中国区。这条街道跨越整个城市,100多年间始终车水马龙,是大连市内交通的主干道路。 起自尼古拉耶夫广场的放射状街道萨姆松林荫路(现七一街),将海岸作为街道尽头的景观,与尼古拉耶夫广场遥遥相望,海光、山色、街景融为一体,使得这条街道色彩斑斓、精彩纷呈。其他街道也多采用通透性的设计,让城市周边连绵起伏的山脉、湛蓝的大海自然成为美丽的天际线。 此外,港口附近拟建客运码头的红场(现港湾广场)、规划中火车站所在地的铁路天桥广场(现胜利桥)和尼古拉耶夫广场遥相呼应,同属交通疏导功能的广场,并且都有放射状街道将广场彼此连接。红场和铁路天桥广场由基辅大街(现长江路)连接,这条街道也因连接车站、码头等重要交通枢纽而成为城市的又一条主干道。 而基辅大街与萨姆松林荫路交叉处还有一个广场(现民主广场),规模略逊于尼古拉耶夫广场,共有8条放射状街道,同样是重要的城市交通枢纽。这就是斯科里莫夫斯基以广场为原点、用放射状街道连接起的四通八达的城市交通体系,蛛网式道路交通成为城市一大特色。从尼古拉耶夫广场出发,行人徒步从广场到达火车站、港口、市场等城市任何一个枢纽站点的最长距离不超过1500米,其他射线型街道都不超过1200米。 D教堂: 未能实现的城市精神控制构想 除了交通疏导类广场之外,标志性建筑广场则主要以教堂为核心,遍布达里尼市欧洲人街区和行政区。当时,斯科里莫夫斯基共规划设计了8个教堂广场,其中,5个东正教堂广场,1个路德教堂广场,1个天主教堂广场。 在尼古拉耶夫广场的中央,1900年规划时,设计了城市拍卖大厅和交易所,之后又修改为建一座东正教大教堂。设计者意欲通过其占据城市的核心位置,实现对城市的精神控制。 为了设计这座大教堂,斯科里莫夫斯基匠心独运,引用了欧洲著名城市建设美学原理,让教堂与广场相互映衬、和谐统一。根据建筑美学原理,欣赏一座建筑的最佳距离是建筑物高度的2~2.5倍,因此为了实现在直径213米的大广场的环形人行步道上欣赏到教堂,斯科里莫夫斯基将教堂高度设计为53米(相当于现在的20层楼高),观看视角为27度。 但遗憾的是,这一宏伟的规划还没来得及实施,其意欲对这座城市进行精神控制的构想还未落地,就随着日俄战争爆发、沙俄惨败、日本占领大连而灰飞烟灭了。 此外,斯科里莫夫斯基当时规划的天主教堂,位于维特大街上(今解放街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旁);路德教堂,位于阿列克谢耶夫大街末端的南部山麓(今延安路与胜利路交会处)。同时,在欧洲人街区别墅区东部地势最高的地方,即英国花园[最新消息 价格 户型 点评]旁的广场(今二七广场)上,设计了一座具有十六世纪风格的东正教教堂,目的是“使人从海上就能看到达里尼的俄罗斯风情”。 但这些规划都没有实施,只有位于行政区的行政广场(现在的俄罗斯风情一条街),其周围的达里尼宾馆、市政管理大楼等公共建筑,至今依然展示出明显的异域气质,标志着俄罗斯文化曾经的存在。 (文中部分论述来自蒋耀辉所著《大连开埠建市》一书) 揭开小渔村变大都市的身世之谜 《大连开埠建市》出版发行 通讯员初晓 玉兰 本报记者王春燕 本报讯 由大连出版社出版的历史学术专著《大连开埠建市》已于近日上市面向全国发行。该书作者为大连市档案局副局长蒋耀辉,他通过对近年来赴俄罗斯、日本等国征集回来的珍贵原始档案资料的深入挖掘和分析,构建起了大连开埠建市的清晰脉络。日前,蒋耀辉在大连市图书馆白云书院举办了“大连城市发展脉络研究——大连开埠建市”讲座及新书签售活动,在滨城读者中掀起探寻开埠建市原始印记和城市建设发展规律的热潮。 《大连开埠建市》一书,从真实的历史档案入手,从十九世纪末俄罗斯的远东战略、沙俄租借辽东半岛、建设大连商港和城市、日本殖民统治时期大连港口和城市的规划建设等六个方面,全面揭示了大连从一个青泥洼小渔村向远东自由港和世界贸易中心演变的曲折历程,深度剖析了一直以来人们关心的大连城市因何而建,为何建成这般模样,如何从未开垦的处女地向繁华都市艰难行进的沧桑历史。 (责任编辑:白雪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