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规划网福州3月17日电(记者 张志滨)针对“城镇化”这个热点,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要遵循城镇化的客观规律,积极稳妥推动城镇化健康发展。坚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城乡统筹、节约用地、因地制宜、提高质量”。落实到福建怎么做?福州大学遥感信息工程所所长、教授徐涵秋建议,在城市发展规划中要融入生态理念。 城镇化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基本问题。据统计,截至2011年,我国城镇化率刚过50%,其中包括半年以上常住人口,而在实现了现代化的发达国家,城市化率基本在75%~80%甚至更高。 多年来始终关注城镇化问题的徐涵秋在接受人民网记者采访时指出,随着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老城区的改造以及新城的建设非常迅速,因为规划上对生态理念的欠缺,往往容易形成房屋密度过大、人口密集、通风不良,人为活动热高度聚集,致使城市形成不少热岛的核心地,影响到宜居城市的建设。 “显而易见的是植被变化和地面温度变化。”徐涵秋介绍,通过遥感信息技术的分析和对整个城区数据处理,可以发现城区和不透水面积大幅增加,而植被和水体的面积却在不断减少,这在全国大多数新发展的城市中尤为明显,“地表覆盖物质的本质性改变、地表景观格局发生明显变化、通风不畅等等,这些都导致和加剧城市的热岛效应。” 徐涵秋举例福建某主城区说,最近30年来,该主城区的地表覆盖面发生本质性的改变,植被从25%下降到了9.8%,水体从8.7%下降到2.6%,与此同时,植被和水体的斑块平均面积越来越小,破碎度越来越高,从而使得构成热岛的斑块逐步扩大和汇聚,形成显著的热岛效应。近年来,该城区市区夏季温度屡创记录,引发公众对最热城市的担忧。 如何在城镇化过程中融入生态理念?作为福州大学遥感信息工程所的所长,徐涵秋对此有着多年的研究,他建议,要采取有效措施来缓解城市热岛效应,如,减少不透水面覆盖面积,增加规模绿地和水体面积;在增加城市道路网建设的同时,注重道路的贯通性;在沿江地区限制高层建筑,留足通风道。“特别要注意的是,在高不透水面地区减少不透水面的覆盖比例,并同时增加水体和植被的覆盖比例。” (责任编辑:白雪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