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家宝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要遵循城市发展规律,完善基础设施,改善人居环境,加强管理服务,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这对我们做好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主要载体,是人们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的中心。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发展迅速。1978年,我国城市为193个,城镇化水平为17.9%。2011年,我国城市总数增加到657个,城镇化率已达到51.27%,正式步入城市型社会。目前,从全国来看,地级及以上城市以6%的国土面积集聚了将近30%的人口,创造了60%多的国内生产总值,城市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日益凸显。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城市发展仍存在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如交通拥堵、环境污染、发展模式粗放、市政公用设施供不应求、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不足等。对此,我们必须认真对待,拿出措施,加以解决。 今年乃至今后一段时期,促进城市科学发展,要做好5件事。第一,要提高城市规划水平。规划是一个城市的灵魂。做好规划是城市人民政府的最大权力,也是城市人民政府的最大责任。城市规划得好,就会给后人留下赞叹;规划得不好,就会留下遗憾。要切实按照以人为本、节地节能、生态环保、安全实用、突出特色、保护文化和自然遗产的要求,科学编制城市规划,体现规划的前瞻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继续加强城乡规划实施管理,维护规划的严肃性。地方各级政府刚换完届,要特别注意避免因换届因素随意更改城市规划的情况。继续完善城乡规划督察制度,扩大国家城乡规划督察员派驻城市范围,推进利用卫星遥感技术辅助城乡规划督察工作,及时发现、制止违反规划的行为。 第二,着力扩大城市市政公用设施供给能力。加大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力度,重点是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引导和推进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和步行、自行车交通系统建设,大力提倡采用绿色交通方式出行,缓解城市交通拥堵。要重视城市地下管线的建设管理,把地下空间的综合利用和管网规划建设及管理作为重点工作认真抓好。推进节约型园林绿化建设,提高人均绿地水平,充分发挥园林绿化的吸尘、降噪、减排等生态功能和防灾避险功能。 第三,促进城市高效、安全运行。近年来,我国城市规模越来越大,市区人口超过100万的城市已达200个,如何确保城市安全运行成了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必须转变工作理念,不是为了城市管理居民,而是为了居民管理城市,体现管理为居民服务、居民是城市主人的根本要求,坚决杜绝为了城市形象罔顾居民利益的行为,如暴力拆迁等。要采取新科技、新技术,提升城市管理精细化水平。大力推进数字城市建设,构建包括城管、执法、环卫、节水、地下管线、桥梁隧道等城市运行主要信息的数字平台,努力做到第一时间发现问题、第一时间处置问题和第一时间解决问题,提高城市运行效率。要加强市政公用设施安全监管,建立健全应急管理体制机制,能够在第一时间由常态管理模式转换为应急状态管理模式,全面、及时地发现和解决问题,为城市正常运行和市民群众安全出行提供有力保障。 第四,推进城市节能减排和资源环境保护。节能减排是住房城乡建设转变发展方式和提高质量效益的关键工作之一。继续加快城市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建设,积极开展餐厨垃圾资源化利用、建筑垃圾处理等试点工作,整改运行负荷率低、污染物削减效率低、出水水质不达标等重点问题。进一步强化新建建筑节能监管,搞好既有建筑节能,推广商品住房全装修,减少二次浪费现象。妥善处理城市开发与保护之间的关系。多年以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很多城市在“旧城换新颜”的同时,也失去了原有的特色风貌。承载巨大历史文化价值的遗产具有不可再生性,一旦破坏,就可能永远消失。要切实保护好有价值的历史文化和自然遗产,改善城市人文环境。 第五,扎实做好城市公共服务。公共服务是城市人民政府的重要职责,也是城市人民政府执政能力的重要体现。要坚持以人为本,完善公共财政体制,提高政府公共服务能力,逐步缩小本地居民与外来务工人员间的基本公共服务差距。要改革基本公共服务提供方式,引入竞争机制,扩大购买服务,实现提供主体和提供方式多元化。推进非基本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放宽市场准入,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增强供给能力,满足群众多样化需求。坚持广覆盖、保基本方针,稳步提高住房保障水平。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力度,基本解决保障性住房供应不足问题。多渠道改善农民工居住条件,鼓励城市将有稳定职业并在城市居住一定年限的农民工逐步纳入城镇住房保障体系。中国规划网北京4月14日电 (责任编辑:白雪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