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规划网
登陆 | 注册
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焦点 > 规划视点 >

规划我们心中最理想的城市

时间:2011-12-28 10:23来源:中国规划网 作者:刘 琼
为配合双城双年展主展项目“6小于60”,一辆大巴被改装成工作坊“空间”。
为配合双城双年展主展项目“6小于60”,一辆大巴被改装成工作坊“空间”。(主办方供图)
 
规划心中理想的城市

坐工作坊大巴欣赏6部城市影像作品,下车后分组探讨观感,并规划心中理想的城市模样。(主办方供图)

 

规划心中理想的城市

“6小于60”探讨6座被规划出来的小于60岁的城市,与自然成长的城市有何不同?(主办方供图)

 

每次到互动环节都会吸引很多年轻人参与,他们的想法为城市生活提供了更多的可能。(主办方供图)

每次到互动环节都会吸引很多年轻人参与,他们的想法为城市生活提供了更多的可能。(主办方供图)


  深圳商报记者 刘 琼

  排队、上车、看影片、下车互动……这是一个在大巴上展开的工作坊。为配合双城双年展主展项目“6小于60”,一辆大巴被改装成工作坊“空间”。观者坐上车,欣赏6部城市影像作品;下车后则分组探讨观感,并规划心中理想的城市模样。记者了解到,这个大巴工作坊从9日起至今日,在市民广场与华侨城创意园这两大双年展主展场间运行了整整3周。
  实际上,这工作坊看似好玩,探讨的话题却很严肃:这6座被规划出来的小于60岁的城市,与自然成长的城市有何不同?对于市民实实在在的生活来说,大家究竟需要一座怎样的城市?昨日,记者跟着大巴,与市民一起参加工作坊,感受这6座迥异的城市。

  这6座城市,小于60岁

  作为本届双年展的主展项目之一,“6小于60”是由南加州大学(USC)建筑学院、电影艺术学院和Roski艺术学院共同策划主办的一个合作研究实验及互动多媒体展览。这个由科研教学人员,建筑、设计、展览策划和交互媒体领域组成的跨学科团队,研究分析了6个在过去60年间出现并迅猛发展的城市。包括昌迪加尔(印度,1953);巴西利亚(巴西,1960);哈博罗内(博茨瓦纳,1964);拉斯维加斯(美国,20世纪60年代);阿尔梅勒(荷兰,1976)及深圳(中国,1979)。
  “这6座小于60岁的城市汇聚一起,目的是要研究它们最初的建城意图、催生因素以及整体规划,让大众了解整个城市建设过程中的发展状况。”该展览主要策展人之一,David介绍,展览呈现每座城市的人口增长、生活质量、工业增长、文化活力和经济成果的经验数据,涵盖了它们发展中的地理、自然、社会、政治和经济情况。
  在华侨城创意园B10展区,记者看到,参观者可以通过触碰式桌面,来看最初的城市规划信息和档案文件;建筑蓝图和地图;历史照片等相关数据和媒介化资料。置身其中,去探索每一个城市的故事的同时,看到城市间的相关对比。

  大巴工作坊,邀你同行

  为了让参观者更深入地了解这6座城市的日常生活,策展人David邀请6位来自荷兰、美国、巴西、南非、印度和中国的录像艺术家、纪录片导演和影像工作者分别予以记录。更为有趣的是,他将这6部影像作品的播放地点定在一辆改装的大巴里,当观众跨上这辆巴士,看着这些影像,“6小于60”配套展项:“然后,它成了一座城”也就启动了。
  在巴士上,影片中的6座城市风格各异:印度艺术家Surabhi Sharma通过车道追踪印度昌迪加尔制定的最初规划;南非艺术家Miki Redelinghuys则询问城市哈博罗内的居民如何找到回家的路;美国的Sam Green在影片中将拉斯维加斯描绘得淋漓尽致,这座从沙漠中拔地而起的都市,自杀率、离婚率、辍学率在美国最高,但依然被《财富》评为“美国最好的城市”,皆因该地对各种人性的包容,包括欲望与绝望……中国知名导演王功新则强调深圳的动态美学和生命力,诠释其如何成为“设计之都”。
  “这些作品用不同的、更瞬息或诗意的方式歌颂了城市生命周期的临界点。”David说,大家在车上展开研讨,高谈阔论,毫无顾忌。比如,城市如何从建筑师、城市规划者、政治家和开发商的“理想”,转变成一座新城?这些新兴城市能否给予正在建的新城一些启示?
  至于深圳有何特别之处?David则表示,深圳是一座充满活力和朝气的年轻城市。把深圳列为6座城市之一,也是看到深圳的快速发展模式,对其他城市有示范作用。当然,他也认为,深圳交通有待改善,城中村也是城市规划中的一个瓶颈,要合理开发建设。“但是,自古以来城市化的发展都会存在问题,无论是预期内的还是预期外的。只要打开思路,向其他城市学习,一切问题都可以得到合理解决。”

  城市,规划还是自然生长?

  当大巴到达市民广场,工作坊负责人邀请大家走下车,在空阔的广场上展开互动。互动分为三组进行,一组采用绘画的方式,组员动手绘制自己理想中的城市规划图;一组则采用主办方发的磁力棒积木,搭建一座城市;第三组,主办方更是别开生面地要求参与者为城市创造一个节日。
  在市民绘制的城市规划中,自行车道、专门划分出的小贩摆摊点等生活细节一一包含其中。在“为深圳设计一个节日”的环节中,市民的提议也是千奇百态,“睡觉节”、“拥抱节”、“问候节”等想法层出不穷。据大巴工作坊现场工作人员朱晓舒介绍,每次到互动环节都会吸引很多小孩参与,他们的想法为城市生活提供了更多的可能。
  对于市民来说,到底需要一座怎样的城市?是规划出来的?还是经过时间自然生长的?前来参加活动的市民李先生认为,作为在深圳生活工作的一员,这座城市的规划必然对自己的生活方式产生着影响。“深圳的确是一座被规划出来的城市。当早期的规划已成规模,接下来,更应该问问市民,我们究竟需要怎样的城市?我想,我需要的是一座融入了我所有情感和生活的城市。”
  大巴工作坊主要负责人黄静杰告诉记者,工作坊的目的就是为了探讨:城市如何成为一座城?“我并不抗拒规划出来的城市,但我更希望自己所居住的城市能顾及到所有人的生活需求。在这座城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空间和平台,并由此形成丰富多彩的生活形态。”黄静杰说,规划结合自然生长,正如展览的主题:“然后,它便成为一座城。” 中国规划网深圳12月28日电

  (责任编辑:白雪松)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