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西部分院“天府新区规划制作团队”
天府新区居住用地规划图
中国人习惯把规划称作“蓝图”,这个词早已突破了“用感光后变成蓝色的纸制成图纸”的本意。蓝图,寄予着更深远的希望和期待。在这卷天府新区的蓝图中,人们触摸到的希望并非天马行空,而是脚踏实地且饱满厚重。 天府新区总体规划是如何考虑产业的空间布局?已经被世人熟知的“一带两翼”、“一带两楔九廊多网”等提法,是如何呈现的?天府新区是如何借他山之石,找到其独特定位?华西都市报记者日前走进位于重庆的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西部分院,试图揭开天府新区规划幕后的故事。 生态 环境资源 确定人口承载总量 天府新区规划涉及土地、水、生态资源等各项要素,在系统总结浦东、滨海、两江等国家级新区经验的基础上,项目组对于区内各项要素的承载力进行科学评价,得出各项要素的最大承载力,其中承载力最小的要素即称为天府新区建设的限制性要素,天府新区的建设规模原则上不能超过限制性要素的承载力。 “水资源的承载力就是这些要素的短板。”中规院西部分院城市规划师金欣介绍说,新区土地能承载的人口为959万人,环境能承载的人口为784万人,水资源能承载的人口为620万人。而早在2005年,水利专家们开始研究“引大济岷”的工程,调大渡河的水来解决岷江总体水量。考虑到这个工程的实施,新区的人口承载力将有大幅度提升,因此天府新区基于生态承载力预测人口为600—650万人。 资源 核心区域 每300米就有公厕 为了避免重复投资、重复建设,避免道路老是“开拉链”,分区规划着力提高基础设施支撑能力。考虑到安全的情况下,新区规划把水、气、电等重大主干管尽可能集成在一条走廊上。按国内外先进城市和地区的做法,规划进行了资源预留,每个产城单元都预留了一定的市政设施用地,“把空间留足、留够。” 通过人口测算,新区规划甚至详细到了厕所的数量。规划要求在人流密集的核心区域,公共厕所的间距为300米左右,并要保证每个农村新型社区有1座以上公共厕所。到2030年,天府新区范围内将有公共厕所3000座。 产业 产城融合 居民上下班步行即可 以后新区居民,上下班步行即可,不用挤在“潮汐”般的公交车上。“职住平衡”,将在天府新区的规划和实践中体现。 “产城一体”规划,被视为重构产城关系的一把钥匙和源头。天府新区分区规划对“产城一体单元”给予5大特征描述:职住平衡、功能复合、配套完善、绿色交通、布局融合。其中硬性指标包括:60%以上的就业人口(含带眷)在单元内部居住,原则上工作出行距离不大于6公里,出行时间不大于30分钟。 因此,天府新区居住用地的总体布局,贯彻产城融合的理念,采取大分散、小集中的方式。将根据功能片区的划分采用分散式布局居住用地,减少片区间的通勤交通。同时,各功能区内的居住组团相对集中布局,便于形成“产业+生活”的综合片区,并在近期建设中能提高基础设施投入效率,有效吸引居住人口。 “带状分布、点状集聚”的公交导向,则是沿轨道交通、公交线路布局社区服务中心,并围绕服务中心布置居住社区,引导居民出行向公共交通节点集中;社区内构建慢性系统网络,鼓励以自行车为主的短距离出行。 同时,按照不同就业人群的需求特征,天府新区规划还提供多元化的居住社区,引导三类社区的建设要求和空间分布,实现各功能区内的职住平衡。将还建住房和产业工人住房纳入保障房体系,促进社区融合,布局与就业岗位相结合,并共享社会公共服务。 建筑 强调挺拔 拒绝庞大矮胖横长 “天府轴线”,是本次规划天府新区中最为重要的城市轴线。“临街建筑以点式建筑为主,建筑不宜形成连续界面,轴线两侧公共建筑高度一般控制在60-80m,节点处建筑高度控制在80-120m,标志性建造高度控制在120m以上,形成气魄雄伟的城市氛围,运用收放结合的形式,使沿街空间生动而富于变化。” 中规院西部分院城市规划师金欣介绍,规划中,新区建筑风貌将形成一定节奏,如“建筑—天空—建筑—山脊”的变化韵律,核心区域的公共建筑构将成天际线的波峰,各次中心将形成天际线的次级高点,而开敞空间、居住建筑等则构成轮廓线的波谷。 “天府新区地标性建筑应保持良好的长宽比,不出现庞大、横长、矮胖的形体。”金欣表示,新区城市形态轮廓中的标志性建筑应形象突出,强调竖向挺拔高耸,各塔楼造型协调呼应。地标建筑的形象塑造则提倡简洁的线条和现代风格。中国规划网成都12月26日电 (责任编辑:白雪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