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规划网
登陆 | 注册
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焦点 > 规划视点 >

中国区域规划大跃进

时间:2010-07-27 08:16来源:未知 作者:白雪松

    自上而下的体制机制缺乏突破,便寻求建立在区域试验基础上的单点突围,而地方正可借此与中央谈判其优惠政策

  □ 本刊记者 于海荣 王晶 | 文

  7月的世博会山东周,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商务合作恳谈会,是一项主要内容。主办者山东省商务厅的副厅长阎兆万称,“企业热情远远超过我们的预期,仅世界500强企业的代表就来了51人。”

  自2009年11月国务院批复《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以来,这一区域被视为山东招商活动的重中之重,各类基本建设也明显提速。

  像黄河三角洲这样的开发开放区域,正以独特的方式重新拼接中国的经济和行政版图。

  据本刊记者不完全统计,2009年以来,至少25份区域性规划或文件得到国务院批复。它们或覆盖数个省(直辖市、自治区),或偏安某省部分地区,名称不一,功能有别,通常萌芽于地方、后纳入国家部委的规划指导,最终成为不同层级的区域规划。

  最新获批的是重庆两江新区,其层级与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相当。“先行先试,降低改革成本和风险,探索建立更具活力、更富效率、更加开放的体制机制,形成重庆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重庆市市长、两江新区开发建设领导小组组长黄奇帆,今年6月这样总结中央及地方对新区的寄望。

  有学者称,区域开发开放作用很大,当然各个省市区都会争着戴一顶这样的“帽子”,搞一个规划,只是现在各地正形成普惠局面,改革的突破作用并不那么明显。

  区域文件频出

  区域性规划或意见自2009年起密集出台,并非偶然。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陈秀山分析称,中国经济发展进入转折期,需要更长期的战略规划,“无论是产业结构、空间结构,还是资源环境的利用和保护、生态涵养,都需要有一个不同空间层次的规划。”

  国家发改委地区经济司司长范恒山曾公开表示,这些文件和规划是基于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需要来制定的。编制时既体现国家的战略意图,也考虑了地方的比较优势。“这样做,避免了所有区域规划的地方化,也避免了全国规划‘一刀切’。”

  他认为,现有区域规划和文件体现了三个战略指向。

  一是有利于重点地区率先发展、加快发展和欠发达地区后来居上实现跨越式发展。二是着眼于落实国家提出的重大改革和发展战略,如资源节约型战略、环境友好型战略、产业转移战略等。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甘肃省循环经济等属此类。三是基于国家深化开放合作的需要。如福建海峡西岸经济区。

  在出台新的区域性文件的同时,原有的经济特区也在扩容:横琴纳入珠海经济特区范围、厦门特区扩大至全市、深圳自7月1日起关内关外一体化。

  “现在是历史上各种区域性文件最密集、最多样的一个时期。”陈秀山称,这与地方政府的积极性有很大关系,很多区域性文件的出台是“地方推着中央走”。

  他认为,地方政府之所以这么积极,是因为除了可以获得诸如土地利用、城市规划、产业重新布局的机会,更重要的是获得自主发展的空间,可以探索制度创新,寻求更大的自主性。

  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会长、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副所长魏后凯也对本刊记者表示,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以后,项目审批更加容易,土地指标也会增加,招商引资吸引力增强,对地区的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范恒山年初在谈及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便表示,产业示范区的各类建设用地安排,可以纳入国家土地利用规划,同时,如果示范区建设需要的话,可以增加安徽省的用地指标。

  不再特殊

  这种“地方推着政府走”的自下而上的发展方式,本身也是一把“双刃剑”。区域同质化、各地产业趋同,是地方政府热衷区域规划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的一个现实担忧。

  陈秀山认为,中国各个区域之间产业结构趋同、发展上的冲突一直没得到很好解决,好在国际化程度的提高增加了市场容量。但是,各地方政府在区域规划上的盲目攀比,可能导致部分产业脱离市场需求的制约,导致产能过剩、重复建设。

  在魏后凯看来,无论是国务院批复的方案、意见还是规划,都或多或少带有一些优惠或支持政策措施,这种“一对一”讨价还价的区域优惠或支持政策,在刺激各地区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容易造成诸多负面效应。他认为,由于政策是“一对一”的,国家对某特定地区给予政策优惠和支持,并没有统一的标准和依据,实践中往往取决于领导的意图和来自地方的压力。“这样无疑会对形成合理的国家区域政策体系造成冲击,对其他同类地区也并不公平,由此将造成不公平的区域竞争环境。”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应更加注重公平目标,对面临各种困难的问题区域,尤其是贫困落后地区给予重点支持和帮助,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但现行的做法却是‘遍地开花’,重点不突出,政策支持的地域范围几乎遍及全国各个省区市,导致区域政策‘泛化’。”魏后凯称。

  正是自上而下的体制机制缺乏突破,才转而寻求建立在区域试验基础上的单点突围,地方政府则正可借此与中央谈判其优惠或可获得的支持政策。这样自然形成各地积极筹划的局面。

  “各地都在争取,大家都有就等于都没有。”陈秀山对本刊记者表示,现有的区域规划能否达到预期目标,还需要经过市场的检验,还要看市场、经济主体是否有动力和机制去实现。

  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讲师吴振磊认为,在目前的区域发展中,西部、东北都仍然由政府、国有企业占主导,未来西部经济发展要转向非公经济,打破目前政府、国有企业占主导地位的局面,政府做的只是产业规划引导。

  “未来推进区域经济发展,要区分区域规划和区域政策。”魏后凯认为,区域规划的主要作用是明确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规范空间开发秩序,而不能在国家区域政策框架之外,另搞许多特殊的、“一对一”的优惠政策措施。

  他建议,在区域政策操作层面,除西藏、新疆等部分民族地区外,应避免采取中央与各省区市“一对一”的做法,在对现行区域政策措施进行归类整合的基础上,以各种关键问题区域为主线,逐步建立完善全国统一的差别化国家区域援助政策体系。

  (责任编辑:白雪松)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