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整体平移到新位置的小洋楼 (论坛 新闻),身上还“绑着”加固用的钢筋。 为给北京站至北京西站的地铁直径线让路,北京站西街的一栋百年洋楼整体平移24.9米,目前已固定在新址。洋楼平移后将为直径线工程腾出百余平方米的使用空间。据北京文物保护部门介绍,如此庞大的古建整体平移成功,在北京尚属首次。 地铁工程涉9栋百年洋楼 这栋“搬家”的小洋楼位于著名的崇文门三角地,紧挨北京站。据了解,为缓解北京西站到北京站地面交通拥堵,2008年年底,市政府决定在北京站到北京西站之间,开通一条9.15公里的快速地铁。这栋楼正好骑在地铁线上,所以决定将其整体挪移。 东城区文委相关负责人称,地下直径线工程涉及北京站附近9栋有上百年历史的洋楼。施工单位保留并修复了这些北京仅有的、始建于1870年的美式洋楼。整体平移的这栋洋楼面积达578.84平方米,重1400吨。整个工程耗时近两个月。 平移前楼体内部已掏空 昨日傍晚,在崇文门与北京站之间的三角地西北角,这栋“搬家”的小洋楼,四周布满钢筋铁钉,被“五花大绑”地安置在新的水泥基座上。建筑物分地下一层,地上两层,一层和二层中部均有凸出的中庭,看上去呈“凸”字形。楼体内部已被掏空,仅有半截雕花木质楼梯悬在半空中。 东城区文委相关人士介绍,这是北京首个文物保护建筑整体成功平移。施工方表示,老建筑“落户”新址后,其现有的内部壁饰将受到重点修缮保护,部分残墙会留下,建筑物内部结构将装饰整修,尽量保留原有建筑风格。 ■幕后 一份提案保下百年洋楼 “一份提案保留了北京站小洋楼,我这个政协委员没白当!”昨日,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现代文学馆馆长舒乙昨日接受采访时说,他曾两次递交提案,要求保护这些小洋楼。 舒乙说,北京站附近的这些小洋楼,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很有文物价值。但由于要兴建北京站和北京西站之间的地下直通轨道线,这些小洋楼面临被拆迁的命运。 舒乙知道后,经过实地考察,写了一份提案,建议设法对小洋楼加以保护。后来,终于找到了比较妥善的解决办法,将这些小洋楼复建。 ■揭秘 楼房挪窝一分钟一厘米 据施工方介绍,建筑物的整体迁移是指在保持房屋整体性和可用性不变的前提下,将其从原址移到新址。简单说,就是将要平移的建筑弄成一个可移动的“盒子”,用力拉到位就行了。不过,在拉的过程中要万分小心,以确保“盒子”不坏不散。 施工方表示,小洋楼平移工程分为加固和平移两个大的节点,施工工序精确到了毫米。通过楼体加固、移动轨道到脱离移动,再到地基复位。在平移过程中,有三部分系统对其进行控制。 由于在移动中要求不能发生结构变化,因此这次移动采用的是滑动平移方法,以平均每分钟约1厘米的速度前行,也就是说用肉眼根本察觉不到楼体有移动,属无感移动。从固定楼体到最后复位,用了一个多月。而具体轨道平移则是从3月31日开始至4月5日,经过60多个小时小洋楼才达到指定位置。 1.内部加固:施工人员将楼体底座围上了一圈厚度为0.7米的水泥。同时,用钢筋和钢梁对地面部分每个受力的梁柱进行加固。 2.铺设移动轨:先向北铺设长约24.27米的7条水泥滑轨,再向西铺设5.6米的11条滑轨。在滑轨上铺设5厘米厚的钢板,并涂抹上润滑油。 3.千斤顶推动:3月初,施工人员将老楼的底基柱头全部“连根切断”,移动至新架设的轨道上,用千斤顶推动,实施平移。 4.重新连接:经过60多小时的平移,建筑物被移到指定位置,并与临时底座进行技术连接,最后与新的地下室顶板进行了整体固定连接。 ■故事 崇文门到北京站之间这块三角地上的几座小洋楼,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曾是北京的中外交流重地。舒乙说,这里发生过许多事情,住过许多名人。1922年至1924年,舒乙的父亲老舍先生曾在这里补习英文。 舒乙介绍,这些可爱的小洋楼和马路北面的一些建筑原本是连在一起的。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修建地铁环线时,房群中间豁成了大马路,将它们隔开。 按照基督教在海外传教的规矩,“三位一体”是个重要原则,即一个教堂,一个学校和一个医院,要配套建在一起。清朝同治年间,在崇文门内正对着孝顺胡同西口的地方建立了亚斯立教堂,教堂的西面兴建了妇婴医院,教堂的南面建立了慕贞女校,教堂的东南面则是汇文男校,彼此连成一片,是个典型的三位一体的设置。 后来,美国前总统老布什父子、克林顿都曾经在亚斯立教堂做过礼拜。妇婴医院则成为同仁医院的一部分,它的房子现在是耳鼻喉研究所所在地。 由于正对东交民巷东口,这里曾经是外国驻华使馆人员和外侨经常光顾的地方,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20世纪中叶。在这些地方的四周逐渐建起中国人开设的面包房,开办了欧式旅馆,还开办了最早的中文地方报纸和邮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