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应该以科学的态度对历史敬畏,向历史学习,弘扬我们民族、地域文化中间的精华。”国务院参事、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原副部长仇保兴9月8日在2018中国古建筑国际论坛的演讲中说,现代绿色发展和生态城市规划,必须要汲取中国传统文化原始生态文明的养料。要摈弃西方现代主义对城市规划的种种不良影响,学习那种来源于自然回到自然的“天人合一”理念。 仇保兴分别从自然观、建筑和自然的美学、城镇选址、建筑与空间布局、园林文化等5个方面,分析了中西方古代文明和建筑文化的差异。 “同样一幅画,树林里面有一匹马,西方的学生说是马的画,马在森林中间。但是东方的学生说这是森林的画,森林中间有一匹马”仇保兴说,中国悠久的农耕文明产生有别于西方的“背景视野”。西方古代文化中,实体自然两分导致挑战自然观念形成的同时,也催生了现代科技进步,后者更使人类更加“自大”,文艺复兴后所诞生的工业文明,造成大气中二氧化碳超积累的80%以上。“所以绿色发展,就要研究和利用背景视野,来减少城市的建筑生态周期。” 建筑是由若干零部件构成的居住的机器。在用材方面,西方古建筑用材着眼恒久,以石材为主,体量追求高大,装饰尽量华美,代表“张扬之美”和“超脱之美”。而中国建筑用材着眼适用,以木材为主,向自然适量索取,体量适中,装饰实用,体现“中庸之美”和“中和之美”。仇保兴说,木结构建筑还具有最廉价的碳捕获封存功能,因此在生态城设计中要充分传承和弘扬尊重万物的中和之美、节俭实用和循环利用之美。 仇保兴表示,走遍祖国大地的自然环境跟建筑,“有之为利,无之为用”的古典的哲学贯穿了我们的建筑文化和城市规划,中国人把大地看作人类创造物和城市自然有机的组成部分。中国现在保存比较好的礼制建筑,体现人与自然的纪念性交往,形态上不一定大,高度不一定高,但是空间结构充分表达对大自然的敬畏。“中国的传统建筑,尤其是古代建筑, 不但碳排放很低,和自然的融合以及单位面积的节能、节水、节材是做的最好的。” 而在城镇选址与空间布局方面,仇保兴举例说,西方的贸易城市脱离农作区和水源,中国的城镇选址讲究面水背山和避险节能,顺应自然,与其农耕文明长期社会稳定相关。西方城市大多是港口城市,是海洋化、狩猎文化的延伸,中国大多是内陆城市,“逐水草而居”,是农耕文化的延伸,尊重当地“微生态”和“微气候”等自然规律。正因为讲求选址,中国历史古城并不需要投资浩大的远距离调水工程。 同时,在中国古代城市中,单体建筑注重与自然及邻里的关系,与院落“阴阳”互补相配,每个院落天井发挥日照、通风、透光、活动纳凉、围合、雨水利用等多功能,建筑形式与布局与当地气候相适应,形成丰富多彩的地域土生建筑群,如陕西窑洞、山西半窑洞、徽派建筑、元阳“水顶民居”。由此可见,中国传统建筑形式较之西方建筑更多体现气候适应绿色特性,非常值得现代建筑师借鉴。 仇保兴最后总结说,现代生态城市规划必须汲取中国传统文化原始生态文明的养料,摈弃西方现代主义对城市规划的种种不良影响。“我们面临重建人类——城市——自然的共生关系,我们原始的生态文明跟现代的低碳技术结合在一起,能够超越工业文明,创造出一种新的能够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建筑模式。我们建立这样一种人类——城市——历史文化的共生关系,就应该以科学的态度对历史敬畏,向历史学习,以包容、传承、创新、开放的心态来弘扬我们民族、地域文化中间的精华,创新是我们永恒的追求。” (责任编辑:白雪松) |